李聰
摘要:君子一詞,最早在《詩經》、《易經》等先秦古籍中被廣泛使用。“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謙謙君子,卑以自牧。”君子文化是孔子對于現實與理想的表達,能體現出孔子的政治理想與社會現實之間的關系。孔子在大力宣揚培養君子人格的同時,又賦予君子以“仁、德”的思想,豐富了君子人格的內涵,使君子成為中國人的理想追求。
關鍵詞:君子;《論語》;仁德
一、君子在《論語》中的定位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受當時動亂不安的局勢的影響,他懷揣“克己復禮”的政治理想,希望世人“十有五而志于學。”孔子在周游列國期間,希望通過各諸侯國君的任用來實現其遠大的政治抱負。于是孔子在講學期間關注時局,提倡“有教無類”的教育方法,使“有其德者有其位“,“有其位者有其德”。“先進于禮樂,野人也;后進于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孔子更傾向于將自己的期望寄托在“先進于禮樂”的在野平民身上,已然透視出其“德位一體、德先德本”的君子人格理念。同時孔子又主張一種感化政治,以為“政”就是“正”,要在上位的人持躬以正,用正道去感化人民。
在《論語》中,孔子對周代以來的君子人格作了總結,構建起以“仁”為核心的君子人格。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說明形成君子人格的首要要素是“仁”。而孔子在主張“仁”的同時提出“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這五者就是“恭、寬、信、敏、惠”。即“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恭,即恭敬、莊重。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似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孔子認為君子要在這九個方面多加考慮,恭就是這其中之一,考慮體態樣貌是否莊重得體。孔子主張無為而治,順應自然變化不妄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舜當政時期,沿襲堯的做法,主張以德化民,敬者能安民,敬者能安百姓,這樣的君主才具備君子的品格。“敬”不只是針對人的,而是針對一切人事物。孔子將“九思”中的“事思敬”作為衡量君子的標準。總之,在貌為恭,在心為敬,恭敬就是心態與體態的合二為一。
寬,即寬厚。孔子認為“居上不寬,為禮不敬”實在有違君子之做法。《易傳》有云:“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君子應該心胸開闊,有海納百川之勢。有人曾經問孔子:“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孔子認為,君子之所以有別于小人,是因為君子在為人處世上有別于小人。
信,即誠信。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可以行之哉?”民無信不立。“主忠信,徙義,崇德也。”孔子認為君子應具有的品格,應該是內外兼具的,內忠于信,外信于行。
敏,即才思敏捷。敏則有功,即勤敏才會提高工作效率。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君子需謹言慎行,以取信君、民。
惠,即施惠。惠的本意是“仁”,是仁愛的外化行為。孔子認為,君子之利是“因民之所利以利之”,君子是就這人民得到利益之后才得利,提出“君子義以為上”。君子的利是建立在義之上的,義是君子對天下事物衡量的標準,這個標準是固定的,不會改變的。
孔子所提出的以“仁”為核心的君子人格的養成,是在禮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君子需具備以上幾點,才能達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身,修己以安百姓”的效果。
二、周代君子人格養成的性格特征
儒家以“君子人格”的標準來培養社會公民,無論是《大學》的“修身治國平天下”,還是孔子所說的“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都可以說明儒家知識分子致力于修身、奮發讀書以立足于社會。先秦儒家培養“君子人格”主要通過自我反省和外在熏陶兩方面。“吾日三省吾身。”“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君子人格”的培養除了自修其身外,還需要通過后天的教育和引導,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外在熏陶對人格教育的作用。
“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以謙遜的態度自首其德,修養自身,便堪稱君子了。《孟子》有云:“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有所為,有所不為,是一個人的原則。有所不為,而后有所為,是一個人的修行。君子能夠適時取舍,知其可為與不可為,更是君子修身的關鍵一點。君子有四不:第一,君子不妄動,動必有道。《禮記·淄衣》說:“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以行······民慎于言而謹于行。”君子有所行動,必定有其用意。;第二,君子不徒語,語必有理。謠言止于智者。君子常是非禮勿言。應說而不說,有失于人;不應說而說,則是失言。君子不失人也不失言;第三,君子不茍求,求必有義。古有名訓:“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君子對于自己的欲望有所節制,不貪取,不妄求;第四,君子不虛行,行必有正。君子一言一行都會經過再三的考慮,所以君子的行為必定合乎正道。
君子,有如孟子所說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氣節。周代無論是君主還是平民,都在孔子儒家思想的影響下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君子嚴于律己,注重自身的修養。所以欲修身以成君子,路漫漫其修遠兮。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8,3 (第1版).
[2]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0,2 (第1版).
[3]王國軒,王秀梅.孔子家語[M].北京:中華書局,2014,1 (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