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鵬飛:現任天水市解放路第一小學校長,中小學高級教師,省級骨干教師;先后被評為甘肅省教育科研先進個人、隴原名師;獨立完成省級鑒定教育科研課題2項,參與完成省級鑒定課題3項,并獲第六屆甘肅省基礎教育科研優秀成果二等獎;在國家、省、市級刊物上發表教育教學論文二十多篇。2012年,論文《教育品質的提出及闡述》在甘肅省實施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論文評選活動中獲得二等獎。
“高素質的教育離不開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時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但在教育實踐中,到底以教師為本,還是以學生為本,在觀念認同上存在諸多盲區。
在此,筆者認為“辦學當以教師為本,育人當以學生為主。”意思是說,教育的初衷和歸宿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在教育實踐中,學生處于主體地位,學校的一切工作要服從、服務于學生的發展。然而,一所學校,如果沒有教師的發展,就談不上學校的發展,更談不上學生的發展。要有效地促進學生發展,教師的發展是首要條件。擁有一批優秀的教師是辦好學校的根本性依靠,教師的優秀是學校優秀的內在支撐。否則,學校就沒有根基,所有工作將會低位徘徊,表面上很熱鬧、很花哨,但離真正的教育會有距離,這樣的教育是低效的、沒有生機的。
在學校管理中,作為校長要管的事情的確很多,比如德育工作、教學工作、教研教改、硬件建設、安全紀律衛生、法制教育、班子建設和教師隊伍建設等等。在這諸多的管理工作中,其實最有價值的管理應該是對教師隊伍建設的管理。即通過有效的管理策略,不斷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
英國哲學家羅素說:“觀念決定方法,觀念不同,辦事的方法迥然有別,其效果也就不一樣了。”誠然,任何事情過后都存在效果問題,效果的好壞,取決于方法,而方法優劣常常受制于觀念。這和我們經常所說的思想決定行為,或行為受思想觀念的支配是同一道理。學校教育、課堂教學效果是否良好,我們很直觀地會想到教育教學方式方法是否科學得當。如果教學效率低下,效果不佳,我們便會簡單地歸咎于教學方法,說某某教師的教學方法有問題。其實問題的關鍵不在于方法本身,而是教師的教學觀念滯后了,是觀念出了問題,是舊有觀念制約了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誠如羅素所說,觀念決定方法,觀念不同,所生成的教育方法就不同,因方法不同所產生的教育效果也就千差萬別。那么,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當然要優化教育方法。要優化教育方法,首先要轉變觀念。然而要真正實現觀念上的超越和轉變,絕非一蹴而就,別無出路,唯一的選擇就是學習。
教師的成長是精神成長,是教育教學觀念的生長與轉變。要轉變觀念,首當其沖,就要抓好教師的學習。黨的十六大提出:要“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應對未來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策略,一個以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為特征的學習型社會的建立已成為當今世界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共同趨勢。學習作為社會和個人發展的手段,將延續個體一生,成為持續的終身活動。
綜上所述,學校最有價值的管理是對教師隊伍建設的管理,教師隊伍建設管理其核心就是對教師學習的管理。即通過有效的學習策略,促進教師的工作學習化,學習生活化。在持續不斷的學習中,促使教師教育教學觀念的轉變與提升,進而促進教育教學方法不斷優化,最終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成了必然。
實踐證明,教師持續學習的過程,是不斷提升專業精神,增強專業修養,拓展專業知識,強化專業技能的過程;也是教師不斷完善自我,體現人生價值,實現幸福人生的過程。既然在學校管理中首先要管好教師的學習,而一談到學習,就會牽扯到學什么、怎樣學的問題。
學什么的問題
一是學習本體性知識。本體性知識是指可以直接傳授給學生的學科知識,以及與學科知識有密切關聯的其他文化知識。通過本體性知識的學習,不斷更新教師的學科知識結構,形成學科知識體系,使教師對學科背景、現狀和發展方向有一個全面的掌握,讓自己的一桶水變成長流水、新鮮水,而且要成為甘甜水。這是教師從教的基礎。
二是學習條件性知識。條件性知識有助于教師提高教學能力,是生成教育智慧的策略性、程序性知識,如教育學、心理學、教材教法等方面的知識。雖然教師不直接向學生傳授這些知識,但它是教師使自己的教學行為更加靠近學科教學規律、合理設計教學、組織教學和評價教學、形成創新教育能力的必備條件。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有些教師的學科知識較豐厚,但教學效果不佳,這與缺乏條件性知識有很大關系。
三是學習課改知識。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就課程目標、教材內容、教學方法、課程評價等進行了大幅度的調整,就教學策略、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提出了諸多新要求。這些新理念、新要求,對教師來說是全新的,如果教師不學習就不能與時俱進。這就要求教師必需認真讀好“三本書”,即課標、教材和教師用書。認真領會新課程理念,把課改所倡導的新理念內化成自己的教育教學思想,最終外化成教育教學行為。
四是堅持思想政治學習。學習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和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在學習中不斷提高自身的政治覺悟、師德水平和依法執教的能力。自古至今,教育就是一項與社會道德密切相關的工作,教師經常被當作社會道德的化身,社會在給予教師應有尊重的同時對教師職業的純潔性、高尚性有高于社會其他職業的期望 。因此,不斷加強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道德修養是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事實證明,教師的思想覺悟、道德水平提高了,各項制度的缺失,各種條塊分割的不均,也能夠得到彌補。
怎樣學的問題
就學習方式而言,筆者想不外乎最基本的三種學習策略:一是向書本學,二是向實踐學,三是向自我學。
向書本學是指教師應透過理論的學習和研究來開發教學策略與智慧。這對有一定教學經歷,從教十年以上的教師來說更為重要。在過去的教學歷程中,他們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但經驗必定是感性的,缺乏系統性,這時若重新回歸書本,多讀一些教育專著,在理論滋養中自己的教學實踐就會找到理論依據,并得以理論的驗證與指導。只有理論與實踐完美結合,教學行為才能更加理性化,才能更加靠近學科教學的本質規律,并生成新的理論和智慧。向書本學是教師終身學習的重要環節,光教不學,就失去了理論指導,缺乏理論指導的教學實踐是盲目的、低效的,沒有預見性的。
向實踐學是指教師應從務實的觀點出發,認真開展教學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引導理論的發展。這對剛走上講臺的青年教師來說尤為重要。過去他們在院校接受了系統的學科知識,也學習過專業知識 ,也許他們對教育有一定的理解,但這種理解還很浮淺,離真正的理解教育,懂得教學還有一定距離。要實現對教育的目的、過程、方法和教育對象有所真實的理解,有待他們站好三尺講臺。在講臺上,面對教育過程中的人和事,在實施教育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才能逐步完成對教育的全面理解,長成為一名優秀教師。因此,對青年教師的培養,尤其要關注他們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實踐活動。對他們的備課、上課、作業批改、課后輔導及課后反思要進行長期的監控和指導,并通過公開課、進步課、過關課、研究課等教學活動來鍛煉、磨煉他們。讓他們從自己的實際教學活動中獲得回饋,這此回饋包括對自己教學觀念、方法,技能和教學效果的不斷檢討與改進,促使他們從事教學活動的規定動作更加本土化、規范化,以期自選動作的個性化。
向自我學是指教師要以自己的教學活動過程為思考對象,對自己舊有的種種教學行為、決策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反思的活動。教學活動結束后,要深入思考效果如何,好好在什么地方?不好不好在什么地方?要作出理性分析與判斷并找出改進措施。教學反思是一種有益的思維活動,是教師從自我教學行為中汲取經驗和教訓,不斷修正舊有教學行為的過程;也是教師回顧教學、分析成敗、查找原因、尋求對策,以利后行的過程。向自我學以堅持撰寫教后記、教學反思為主要方式。堅持撰寫教學反思有助于教師逐步培養和發展自己對教學實踐的判斷、思考和分析能力,是教師提高業務水平,生成教育智慧,由“經驗型”走向“學習型”、“研究性”、“智慧型”教師的必由之路。
“教然后知不知。”透過教學相長的過程,好的教導者往往是好的學習者,好的學習者才有可能成為是好的教導者。因此,在學校管理中,我們要把教師的學習當做教育資本性投入來抓,讓教師在持續不斷地學習中凈化心靈,提升教育教學知能,走專業化發展之路,進而推動學校和學生的全面發展,不斷提升學校的辦學品質。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