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湘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周小芳 肖文建
為了深入了解湖南懷化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的保護情況,筆者于2017年8月對懷化市“非遺”的保護情況進行了實地調研,現將調研情況總結如下,并提出建議。
懷化是湖南“非遺”最多的市之一,是一座“非遺”的寶庫。截止到2017年8月,全市的“非遺”涵蓋10大門類、100多個種類,共計3300多個“非遺”項目,列入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保護名錄的共有347項,其中國家級14項、省級33項、市級88項、縣級212項。現有國家級、省級、市級保護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80人。
(一)懷化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的成績。2016年7月湖南省依法實施《湖南省<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辦法》,懷化市也先后下發《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和《侗族文化村寨保護條例》等文件,明確指出“非遺”保護的意義、目標和措施,并將職責具體化。主要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一是開展“非遺”資源普查。2017年對全市13個縣、市、區范圍內的“非遺”資源進行了摸底排查。普查結果表明,懷化市“非遺”資源遺存十分豐富,共有資源3300多項,100多個種類,涵蓋“非遺”資源10大門類的全部。二是不斷探索“非遺”保護工作的體制機制。如建立健全組織機構;安排“非遺”保護專項資金及專項預算安排。譬如,新晃縣政府用于文化遺產及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的預算每年不低于300萬元;以及2017年全市143名市級“非遺”傳承人每人每年3000元補助。三是積極開展“非遺”項目名錄和傳承人申報。懷化市已經建立“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四級項目名錄和代表性傳承人。懷化市共有國家級、省級、市級保護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84人,8位國家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8位省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48位市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四是大力開展“非遺”傳承、宣傳、傳播等活動。2017年5月,懷化從7個縣市區中精選5項國家級“非遺”項目參加第十三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
(二)懷化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200份有效問卷統計、分析表明:懷化市在“非遺”保護方面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工作中也還存在許多不足和薄弱環節。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1.民眾保護意識不強,參與不夠。調查中,民眾保護意識不強,缺乏對“非遺”的認識排在首位(占被調查者的72.1%)。調查顯示,民眾對“非遺是什么”基本沒有概念,對于本地擁有多少“非遺”項目也不清楚。他們普遍認為,“非遺”離自己的生活很遠。特別是在外求學和工作的年輕人,對傳統文化不感興趣,認為那些富含民族精神的非物質文化是過時的東西,不愿意承擔傳承“非遺”的責任。還有部分人對“非遺”不夠了解,容易造成認識上的偏差甚至錯誤,認為有些民間民俗是古板的、封建的、消極的負面文化,由此影響保護“非遺”的積極性。2.“多頭管理”體制不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根據調查,有20%的人認為“非遺”保護工作存在“多頭管理”。筆者在對懷化市檔案局、宣傳部、文物管理局和博物館等單位進行采訪時發現,多數單位對“非遺”的管理沒有具體的工作方案和任務安排,更談不上協調行動。比如,懷化市檔案局中保存有少量的“非遺”資料和檔案,主要是1958年時收到的58件“非遺”口述檔案,其他“非遺”檔案則少之又少。多數“非遺”檔案保管在“非遺”保護中心等文化單位。至于對“非遺”的管理,則由宣傳部、文化局、文物管理局、“非遺”保護中心等多頭管理。這種“多頭管理”體制增加了“非遺”保護工作的難度。3.傳承人老齡化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后繼乏人。在調查過程中,60.5%的人認為“非遺”繼承難度大、傳承后繼乏人。比如,2008年,我國文化部公布的第二批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高腔傳承人陳剛已經50歲;目連戲傳承人周建斌44歲,謝杳文66歲;儺戲傳承人李福國44歲,龍開春77歲,龍子明93歲。到2017年,懷化市列入國家級的“非遺”傳承人平均年齡在70歲以上。70%的“非遺”繼承人選擇外出務工,認為“非遺”這種手工技藝費時又賺不了錢。這種情況將導致“非遺”傳承主體的缺失。4.不當的商業化開發破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生態。結果顯示,“非遺”不當的商業化開發問題占被調查者的69.1%。政府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吸引了許多外來企業,而這些外來企業更多的重視經濟利益,忽視生態保護。其中某些企業對“非遺”進行不當的商業化開發,從而造成建設性破壞,嚴重破壞了“非遺”的原生態和其固有的文化價值,完全失去了傳承優秀歷史文化傳統的作用。譬如,在調查中,部分傳統古老的民族村寨由于迎合游客的需要,破壞其原始生態面貌改造成旅游度假村,導致傳統建筑的毀壞,村落的破壞,原始的民風民俗也將不復存在。而傳統民俗風情館和民俗體驗館僅作為簡單的旅游展示館,無人講解,無人管理,也不宣傳其本身富有的文化內涵。
(一)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體制機制。作為我國保護“非遺”的基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確立了縣級以上各級文化行政部門為“非遺”保護的主管部門,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協助文化行政部門共同做好保護工作。懷化市各級政府應就懷化市內“非遺”資源、建立生態保護區、制定保護名錄、“非遺”傳承人的認定等問題進行調查研究,并制定地方性法規和政策,盡快出臺并嚴格執行《懷化市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條例》、《懷化市“非遺”名錄項目暫行管理辦法》、《懷化市“非遺”傳承人管理暫行辦法》等規范性文件。
(二)建立以政府為主導、全社會參與的合作協調機制。“非遺”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個部門的通力合作以及全社會的廣泛參與,這樣才能保證保護工作的有序健康進行。一是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建立協調有效的“非遺”保護工作合作機制。二是要加強與檔案館、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公共文化機構的交流與合作。作為“世界記憶工程”的重要主體,檔案保管機構在“非遺”的保護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要加強與社會機構團體、企事業單位、大專院校等的合作,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參與“非遺”保護的積極性。四是要進一步提高社會對“非遺”保護工作的認知和參與度。
(三)進一步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科學、合理保護。一是實施整體性保護。懷化市應結合“非遺”文化存續現狀,根據“非遺”整體性保護需要,選取保護試點,建設文化生態保護區,充分發揮各要素在“非遺”保護中的聯動作用。二是開展搶救性保護。以普查為基礎,建立“非遺”名錄體系為核心,積極建立各級“非遺”名錄,對國家級和省級“非遺”實施重點保護;以代表性傳承人保護為重點,通過將傳承人的口述史和相關作品進行記錄、采集,最終建檔保存。這些是搶救性保護的關鍵環節。三是開展生產性保護。生產性保護是“非遺”保護的基本方式和原則。這種保護方式的特點在于:建設“非遺”生產性保護基地;發揮企業在“非遺”保護中的市場引領作用實現“非遺”保護和社會發展相互促進。四是建立瀕危“非遺”檔案并對其進行重點保護。對于那些瀕危的“非遺”,要采用現代科技手段對其進行建檔,盡最大努力搶救、保存、錄制殘存的活動內容。
(四)保護老藝人,培養傳承人,建立傳承人檔案。一是加強對老藝人的保護。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非遺”的傳承和老藝人帶徒弟方式的延續密不可分。一旦老藝人消失,“非遺”就不可再生。對老藝人們的保護,前提是營造一個良好的創作和生活的環境。二是培養傳承人要從娃娃抓起,將中小學的教育教學改革和傳承“非遺”的重要歷史使命相結合。此外,重視傳承人,更重要的一點,是要提高“非遺”傳承人的社會認可度。三是轉變“非遺”傳承人培養方式。在傳統師徒制的基礎上,采用家族傳承、社會招募和學校教育等方式培養“非遺”傳承人。四是要建立傳承人檔案。傳承人是“非遺”的重要承載者和傳遞者,建立以文字、圖片、錄音、錄像等形式為載體的傳承人檔案數據庫,對于保障“非遺”傳承人檔案的完整性和規范性非常重要。
(五)大力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為地區經濟發展貢獻力量。保護“非遺”的終極目的是民族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同時要有利于地區經濟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本著“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開發,傳承發展”的原則,加大對“非遺”的開發利用力度。一是要開發“非遺”的文化價值。如舉辦民俗節慶活動和舞臺表演活動,讓人們了解“非遺”,認識“非遺”,傳播“非遺”,保護“非遺”。二是開發“非遺”的經濟價值。如讓民俗風情館、“非遺”保護中心、“非遺”展示廳活起來、動起來,既發揮文化宣傳功能,又產生經濟價值。再有,在政府的主導下,引進外來資金,做好“非遺”產業項目的申報工作,如建設現代生態“非遺”旅游業,構建“非遺”保護傳承與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生態保護為一體的生態體系,用獨特的民俗風情吸引更多的游客。綜上所述,湖南懷化“非遺”保護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績,但同時也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相信在各級政府的領導和主管部門的指導下,凝聚全社會的力量,懷化市的“非遺”保護工作將得到全面深入的開展,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將得以“薪火相傳”,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