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港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 楊靜 董萍
文化的發展進程是漫長的,檔案文化是歷史發展的“記錄者”,也是文明傳承的“延續者”,更是人類文明建設的不朽根基。深度開發檔案資源,是當前階段中國特色文化建設的關鍵,也是對時代變革進行客觀記錄的基礎。
(一)檔案是歷史進程的客觀記錄。文化依托在各種外在的、精神的載體之中,延續著文明的傳承,并通過符號、文字等工具構建人類價值觀念與思維體系。檔案作為文化載體的一種表現形式,借助文字、數據,客觀地記錄社會文化的歷史進程,并將其作為一種人文文化,為社會的發展提供真實的參考依據。以檔案為載體蘊藏的文化體系不僅對社會改革、政策制定、民生發展等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同時,檔案載體的發展與演變也真實地反映出國家、政體、民族不同階段代表的情感特點,具備極高的文化教育、歷史鑒賞價值。
(二)檔案文化是建設特色文化體系的基礎環節。現階段,我國大力發展的社會主義特色文化體系實質上與國家歷史文化息息相關,一旦脫離歷史,特色文化建設也就成了無本之木。具備中國發展特色的社會主義在吸收傳統文化養分的基礎上,結合時代的發展特點,對價值觀念與思維體系進行了合理的變革,通過創新思維調動人們的主觀能動性,提升社會生產、建設的效率。檔案文化一方面具備真實性與參考性,可以客觀反映不同階層價值取向的演變與行為方式的改革。另一方面,檔案也反映了不同國家改革發展的經驗與教訓。通過這種橫向對比與縱向延伸,政府部門可以在立足于本國文化發展實際的同時,吸收借鑒不同地區文化變革的經驗,完善社會主義特色文化建設。如,檔案中記載的儒家思想,儒家文化作為影響我國幾千年文化體系建設發展的思想,倡導“仁”“義”等良好品質,而社會主義特色文化在借鑒儒家思想的同時,進行改革,發展出更加適應時代變化的精神文明。
(一)提升檔案建設隊伍的專業素質。完善面向社會的檔案文化建設體系,離不開管理隊伍的領導,只有加強領導階層的專業素質,才能更加準確地對檔案文化進行定位。為此,加強社會主義文化體系領導隊伍的專業化建設,是保證特色文化深入群眾,更加社會化、便利化的重要途徑。為此,相關政府部門可以通過定期組織工作學習小組、聘請檔案管理相關的專家學者開展講座、進行檔案文化學習研討等方式,深化管理人員對檔案文化理論的理解。通過多種形式的專題講座與理論研討,群策群力,鼓勵更多的工作人員參與到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體系的建設中來。在進行特色文化推廣的過程中,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這時就需要管理人員發揮自身的專業素養,及時解決突發問題。面對文化建設工作的薄弱環節,相關部門應立足實際,通過各部門的經驗交流、專業培訓,尋找出完善檔案建設工作的有效途徑,從而保證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進程。
(二)加強基層檔案部門硬件設施的建設。現階段,部分檔案管理部門仍存在基礎設施不完善、信息資源開發不足等問題。針對這種情況,政府部門應充分發揮信息、文化的傳播作用,建立起現代化的檔案館。通過完善硬件設施,提升公共檔案館的資源利用率,在幫助檔案館重新定位文化形象的同時,發揮基礎服務功能。在檔案館進行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應首先轉變新館的建設觀念,將檔案館的功能定位在文化傳播、宣傳文明精神、現代化服務等方面,確保從選址、布局到服務、宣傳等方面符合建設改革的實際目的,凸顯出“文化性”定位。在此基礎上,新館的建設應以相關的建筑規范為指導,著力于特色文化傳播的發展目標,為社會主義文化的改革發展夯實硬件基礎。
(三)加強檔案數字化工作,重視檔案網站的建設。數字化檔案工作是推進檔案文化發展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服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必然依據。數字化檔案建設能夠提升檔案工作效率以及檔案篩選讀取的準確性,在數字化設備應用不斷廣泛的情況下,要求檔案工作必須進行數字化轉型,從而滿足人們查找、整理的需求。因此各檔案部門應重視檔案管理工作中相關網站的建設,網站應向人們展示正確的價值觀,引導人們傳承優化文化、繼承民族傳統,由此可見檔案數字化給檔案工作帶來的影響十分重大。
檔案文化作為建設特色文化體系的重要基礎,不僅具備極其重要的歷史借鑒、文化傳播、信息資源開發的等作用,還是我國文明進程的真實反映,為現階段社會正確價值觀念的塑造與引導提供了思想基礎。為此,檔案管理部門應充分認識檔案文化的重要性,通過提升管理人員職業素養、完善檔案館的硬件設施、加深檔案文化建設的宣傳、強化數字檔案的改革進程等方式,保證特色社會主義文明的建設工作的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