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湘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趙賓倩菡
時任國家檔案局局長楊冬權在2012年全國檔案工作者年會上的講話中提到:“建設文化強國,必須要建設與之相匹配的檔案強國。”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建設檔案強國,各級檔案部門積極探索,加強檔案資源的開發力度,提高檔案資源的利用效率。其中檔案展陳是一種不錯的檔案開發利用形式,例如北京市檔案館舉辦的“北京的胡同四合院”“印記——法國文化在中國”,北京朝陽區檔案館舉辦的“經典老照片,輝煌新朝陽”等各類基本陳列和專題展覽。這其中不乏受到觀眾喜愛的展陳精品,盡管如此,也應該認識到當前檔案展陳受各種主客觀因素影響,不同程度地存在展覽策劃水平有限、檔案展陳精品不多、公眾接受度和歡迎度較低、社會影響力不足等問題,需要檔案部門加以重視并改進提高。而博物館在展覽陳列方面有其獨到之處,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數字展陳技術越來越多地運用在博物館之中。從而學習博物館的數字展陳實踐經驗,可以給檔案館展陳的設計帶來更多的靈感。
(一)博物館數字展陳研究。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字展陳在博物館文物展陳與及相關研究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在數字技術較發達的國家或地區,博物館數字展陳的發展和推廣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大英博物館是較早在博物館展陳中采用數字技術的博物館,通過使用虛擬現實技術將歐洲具有代表性的古典建筑與雕塑分解剖析,展示古典建筑與雕塑之間的結構關系,并向觀眾展示其建造過程。日本IBM研究所與民族學博物館聯合發起的“全球數字化博物館(Global Digital Museum)計劃”,則利用數字技術為博物館藏品提供網上檢索與瀏覽,為無法到達博物館現場的受眾提供了解館藏文物的方式,增強了博物館教育功能。國內學者也對博物館數字展陳進行了一系列研究。謝景衛、于洪濱從數字化展覽手段的應用等方面對博物館數字展陳進行了研究,認為將博物館中的內容數字化能夠提升博物館展陳的互動性,充實展陳內容以及增強展陳的體驗感。劉碩認為傳統的博物館展示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受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故宮展示工作帶來了新的思路,并從故宮博物院的宣傳工作、參觀導覽、虛擬體驗等方面提出了“以受眾體驗為中心”的新觀點。郝建穎等人對多媒體技術在博物館展陳設計中的應用進行研究,認為利用計算機技術實現陳列的高真實感的虛擬展示,是21世紀博物館展陳發展的主要方向。
(二)檔案館、博物館相互關系研究。博物館、檔案館有著相當深厚的歷史淵源。我國夏商時期將占卜等用途的甲骨集中放到宗廟里保管,周朝出現了專門“守藏室”負責甲骨的收藏和保管。從收藏本身來說,博物館與檔案館可謂是同根同源的。但是隨著歷史的前進,時代的變遷,博物館、檔案館的職能逐漸分化,不再是一個機構,變成了兩個相對獨立的社會機構。博物館、檔案館的學者們為此進行了研究和探討,目前國際上比較普遍的觀點是兩者在職能和性質上相對獨立又互有交叉。國際博物館協會認為,檔案館的常設陳列室也可視為是廣義上的博物館,兩者具有相同的文化屬性,同屬于科學文化機構。而在具體的工作中,二者相互滲透,例如一些博物館和檔案館共同就某個話題舉辦展覽;博物館收集檔案文物;檔案館也保管著一些文物。這些情況都表明博物館和檔案館有著密切的聯系。綜上所述,在數字時代里,信息的表達和傳遞有了更多的途徑,除了使用語言、文字或圖片表達,還能綜合眼耳口鼻等各種感官來綜合感受;展覽陳列從平面向立體演變,結合數字技術突出展陳主題,配合營造觀賞氣氛;注重觀眾的體驗感受,設計互動參與環節,給觀眾身臨其境之感。博物館數字展陳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學習博物館數字展陳的實踐經驗,可以為檔案館展陳的設計帶來更多的靈感。
(一)上海世博會《清明上河圖》。“讓文物說話”的理念在現代博物館展陳中運用的十分頻繁,采用現代化的設備將展柜和文物融合設計,利用全息投影技術組合互動展示技術,讓文物活起來,訴說歷史。2008年上海舉辦世界博覽會時,在中國館展示的《清明上河圖》就是其中一個經典案例。《清明上河圖》是張擇端的傳世名作,在寬24.8厘米、長528.7厘米的畫卷上生動描繪了北宋都城的繁華,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為了更好地展示《清明上河圖》的風采,展覽方在不損壞原畫的基礎上,進行數字化處理,將原畫按比例放大制作成更加方便觀賞的巨幅畫面,還結合動畫、聲音效果,讓畫中的事物動了起來,鮮活地再現了北宋都城的自然風光和生活場景。
(二)中山艦博物館《一代名艦——中山艦》。在策劃《一代名艦——中山艦》展覽主題的過程中,缺少相關歷史照片、史料記載和文物藏品,素材缺乏。為解決這些問題,設計師采用3DS Max、FumeFx等數字技術結合史料記載,構建了中山艦模型,模擬了戰場環境;運用三維影像技術與歷史紀錄片相結合的辦法,將原有的歷史紀錄片片段剪輯處理后與模擬的空間相結合,還原了中山艦昔日的風采。
(三)桂海碑林博物館《山水賞游虛擬體驗館》。在博物館展陳中,加強觀眾互動參與也是一個重要方面。桂海碑林博物館為增加游客互動,使游客體驗古代文人的賞游活動,打造了“山水賞游虛擬體驗館”。該體驗館分為三個主題展覽區域,第一個區域在山水實景的基礎上,利用投影畫面、聲音效果展示“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美。第二個區域通過龍隱巖龍隱洞摩崖石刻原位展示和3D動畫介紹了龍隱巖龍隱洞的來歷和傳說。第三個區域以宋代李公麟《西園雅集圖》為素材制作仿真場景,模擬古代文人吟詩作畫、品茶喝酒、游山玩水的互動環節。使游客沉浸其中,獲得良好的文化體驗。
目前,博物館數字展陳的發展和推廣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廣泛運用在展陳的方方面面。而檔案館數字展陳相對運用較少,學習博物館的實踐經驗,利用數字化技術,將有利于檔案信息的傳遞,提升觀眾的體驗感受,從而滿足觀眾對社會歷史文化需求的檔案資源開發利用與公共文化服務工作。因此,檔案部門應樹立以觀眾需求為導向、數字技術為手段、豐富檔案展陳內容的指導思想,并以此為基礎開展檔案展陳策劃與實施各環節工作。
(一)分析觀眾需求,準確定位展陳主題。觀眾群體的年齡層次、地理位置、文化程度、興趣愛好等各不相同,對檔案展陳的觀賞需求也不盡相同。因此,分析觀眾需求,了解觀眾的觀展目前、要求、期望,準確定位展陳主題,才能針對不同觀眾群體有效地開展檔案展陳策劃工作。目前,按照年齡劃分,檔案展陳的觀眾大致分為青少年群體、成年群體和老年群體。對于青少年群體來說,主要是由學校組織集體參觀,展覽主題在選擇上應當是以革命、傳統愛國主義教育為主。成年群體主要是為了工作而觀展,針對該群體的需求,展陳主題應多以介紹地區發展情況、先進人物先進事跡、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活動為主。對于老年群體來說,一般是出于對檔案神秘感的向往和對歷史文化的熱愛而自發前往參觀。這些群體都是檔案展陳重要的觀眾群體,因此檔案部門在進行展陳策劃設計時,應充分考慮觀眾的立場,分析觀眾的年齡層次文化程度、興趣愛好、認知方式等,準確定位展陳主題。此外,隨著檔案在民生工程、社會服務方面起到越來越多的作用,憑證價值得到越來越多的體現,根據這一主題舉辦的專題展陳也得到了社會公眾的普遍關注。因此,在確定檔案展陳主題時,也應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既重視檔案的政治屬性又兼顧檔案的文化屬性。
(二)鑒定檔案內容,選擇進行檔案展陳。檔案由于其形成和內容的特殊性,并不能如圖書、文物一樣直接公開展出,這就需要通過分析和研究檔案形成的歷史背景、政治環境,以及檔案本身的內容,并根據相關制度,確定檔案是否能公開,是否能作為展陳素材。因此,在檔案展陳策劃時,一方面要挖掘檔案背后的故事、展出檔案述說的故事。另一方面也要慎重篩選檔案,注意保密工作。另外,目前對檔案展陳素材征集力度不斷加強,鑒定考證工作也有了新的挑戰。例如就某一主題征集的數碼照片,作者本人不一定能按照《數碼照片歸檔與管理規范》的要求標明各要素,這就需要展陳策劃人員根據照片的元數據、畫面等信息進行鑒定和考證,保證照片的真實性、記錄性。在展陳時需要配以相應的說明,如攝影者、時間、組題名、文字說明等,避免出現說明與照片內容不一致的情況。
(三)采用數字技術,增強檔案展陳效果。隨著新技術、新概念的出現,檔案展陳不再是簡單的檔案陳列和文本解釋,引入數字技術烘托、突出檔案的歷史和文化內涵。一方面,可以通過投影、3D影像、虛擬現實技術等將檔案信息通過圖像或者動畫的方式更加直觀地表現出來,增加展示的生動性和趣味性。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燈光、音效營造良好的觀賞氛圍,增強展示效果。在檔案局、檔案館網站中建設網絡展廳,也是一種檔案展陳的形式。具有展陳不受時空限制、展陳內容易于維護更新的優勢,通過互聯網服務將實體展陳有效地延伸到更廣闊的空間,為訪問者提供更多、更詳細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