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穎
新疆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4
佛漢拳又稱佛漢捶,俗稱佛拳,是一種漢族傳統武術,現已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佛漢拳植根于中國特有的歷史傳統和文化心理土壤,在長達160多年的演變過程中,它包容東西方文化的不同,經過長時間的融合交匯,形成為別具特色的武術文化體系。它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反映出清代以來我國社會的文化、宗教、風俗與心理等。
佛漢拳還有著巨大的健身價值和推廣作用。同時,筆者欲從佛漢拳的碑文及歌訣中來剖析它的起源及技術風格特點,這樣能更加全面和真實地反映佛漢拳本身的特征。
相傳,佛漢拳起源于南北朝梁武帝大通(公元527年)年間,達摩禪師東游,入住少林寺,將佛法之寶傳留少林寺住持,該佛法神功遂成為少林寺鎮寺之寶,歷代為少林武僧秘密傳習,成為寺內看家護院之拳法,被尊為少林暗藏門、佛漢內家拳(簡稱佛拳),亦稱佛漢捶。
“達摩創造佛漢拳”這一說法,在史料記載的佛漢拳歌訣中也得以體現。佛漢拳歌訣云:“佛漢本是暗藏門,西方有一達摩尊。繪圖留到少林寺,千古妙術少人聞。拳有一百單八手,人人各有一苗根。惟有佛漢初祖留,不在一百單八門”。筆者認為佛漢拳是由達摩祖師所創,猶如“達摩創造少林拳”這一說法雷同,因距離我們現在時間太久,無從考證。
有關佛漢拳的起源,另一種說法為:在明清時期少林寺僧人通過對眾多拳種精髓精研細論,逐漸創編出的一種新拳種。后來在實戰比武中,因其攻擊力、殺傷力極大,故被寺內列為“暗藏門”武功,不允許公開練習,這一拳種一直成為寺內德行、武功上乘的高僧秘練之術,后經少林高僧徐修文幾經整理修編,形成套路,并命名為“佛漢拳”。
據河北大名東關碑文記載:佛漢拳于1860年左右流傳世俗,至今約有160余年的歷史。首傳人賈云露(生于清道光年間,約1825年,字平西,法號光明),世居河北長垣縣(今屬河南)賈莊,幼喜擊劍,酷愛武術,后求師訪藝于少林,因是俗家弟子,被拒之山門之外,賈就每天跪在門外不起,以求武技,日復一日,月半有余,寺僧念其誠意,應允教授,以勵其志。由大和尚修文者主方丈(俗家姓徐)親授,賈學三年,盡得其奧,至此師命辭剎,囑其遇機會發揮武事,有所作為。并為傳系人排了二十個字,即“內、初、山、寺、團、同、勝、國、少、年、用、者、思、理、多、君、猷、民、則、安”來分輩次,賈為“初”字。賈離寺后,在河北大名縣(當時的大名府)與當地頗有名氣的拳師交手,力挫群雄,無不取勝,從此佛漢拳就在當地名聲大振,好武之人聞風而來求教者不計其數。
據碑文記載,賈云露在大名設場授徒數十年有余,教授入室弟子有四十二人,僅賈云露的入室弟子張金榮一人就授徒二千人之多,從此佛漢拳廣為流傳。
綜上,佛漢拳起源于少林寺是毫無疑問的,但有關佛漢拳的創始人如“達摩創造佛漢拳”,“少林寺僧人創造佛漢拳”及“修文方丈整理修編佛漢拳”的說法都有待考證。而賈云露教拳授徒之說,據史料、碑文記載較多,并且較為詳細,應屬于較貼切、可靠之說。
佛漢拳歌訣云:“佛漢出手身正立,不慌不忙看虛實。閃粘切隨為妙計,才知武術不為虛。佛漢出手身正立,不慌不忙手出齊。怯法隨法為妙計,不得真傳實有失”。
佛漢拳在進攻或防守時首先要求身體正立,眼睛注視著對方的行動。身體正立,身架才能有根基,自己的重心才能穩定,眼睛才能直視對手,探求對方的虛實,根據對方的心理及動作的變化才能直擊對手,才能使攻擊線路最近,攻擊才能更奏效。身體正立的好處還有利于在進攻對手時能夠更好的使眼、手、腳同時到位,做到眼到,手和腳就到。如果上身后仰在手腳并用進攻對手時,肯定是腳先到,如果上體前傾,則為手先到,這樣一來就會給對方進攻上體或下體的機會。佛漢拳要求出拳時手、腳同時到,也就是所謂的手腳齊出,身法合一,形成一個完整的勁,故而才能發出寸勁和內力來。有句老話講“手到腳不到,等于瞎胡鬧。腳到手不到,防守難做到”。要想做到眼、手、腳齊出同時到位,首先必須做到身體正立。
佛漢拳歌訣云:“佛漢出手分陰陽,克勝致勝暗中藏。目不及瞬手萬變,就是神仙亦難防。佛漢出手如閃電,手不回來當場變。不頂不碰不較勁,三節不較摸佛漢”。 佛漢拳兩手分主攻手與副攻手,即陽手與陰手,也叫佛手和漢拳。陽手如捧月,陰手似反弓。陽手遇敵即出,決不回收;輔攻手輔助攻擊,伺機而進。另一方面手法暗藏,指上打下,里外埋伏,兩手密切配合,封發攻防同時進行。彼來進我,我即制彼,封亦打,打即封,兩手邊封邊打,陰陽互根,互生互變,剛柔相濟,虛實分明。
佛漢拳又以佛漢手而著稱,手法靈活多變。出手后可隨對方防御手的力的方向大小隨機隨勢而變,尋隙而入。進,以手跟手,手套手,一手緊似一手,得把不讓手,得手不能使其進手。出手不頂不碰不較勁,隨手就變,陰陽不定,軟硬兼施。并且佛漢拳一手兼發多種勁路:直勁,斜勁,螺旋勁,抖勁,寸勁等。一招進,千招進,迅速發二道勁,三道勁,連續發勁不斷,直至擊敗對手。
佛漢拳歌訣云:“會打法,會拿法,手不挨身不理他。手如箭,身如弓,大羅神仙也難封。見把就奪,見拐就捉(托),露頭打頭,露腳打腳”。佛漢拳在實踐中,很多招式都是近身短打,偎身靠打,方寸之間制敵于死地。
在此拳中,抓、打、擒、拿近乎是完美的結合,尤其在對練套路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從腳、腿的鎖扣,到手、肘身法的運用,都體現了這一特色。佛漢拳在進攻對手時手和身體協調配合,身體成弓形,有利于蓄勁和發力,還比喻所用的弓箭之弓,佛漢拳的進攻手比喻成箭,在準備進攻對手時,箭搭在弓弦上蓄意待發,當進攻對手時,利箭即出,勢不可擋。古人云“大將軍不怕千軍,就怕寸鐵”。并且佛漢拳進攻對方的部位比較靈活,對方哪里露出破綻就立馬進攻哪個部位,速度之快,手法靈活,在短時間內擊敗對手,得以制勝。
佛漢拳起源于河南嵩山少林寺,它源于佛學文化與中原勞動人民智慧的有機結合,遵循佛家“拳禪合一”及道家、儒家思想,同時還吸收了太極陰陽學論,并融合了美學、醫學、養生學、人體力學等學科知識,形成了內容完整、風格獨特的內家拳學體系。它以人體為依據,以實踐技擊為宗旨,以貼身靠打、擒拿、分筋、挫骨,粘、黏、隨、偎為長,以手為苗,以身為勢,以步為根,正身架子四面勁,陰陽合把,虛實相間,攻防一體,手法多變,吞吐自如,意撐八方,周身一家,渾圓一體。它不但技術風格獨特,而且講究養與練結合,練與用統一,注重人自身本能與自然力修為,長期演練能起到防身、健身、修身等的良好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