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海洋大學新聞中心 左偉 馮文波 李華昌
據2017年11月9日舉行的騰訊全球合作伙伴大會上公布的《2017微信數據報告》顯示,截至當年9月,其在全球的月活躍用戶數已達9.02億,較2016年增長17%;日發送消息次數為380億,較2016年增長25%;公眾號月活躍賬號數為350萬,月活躍粉絲數達到7.97億人。面對如此龐大且繼續上漲的用戶群,毫無疑問,作為新興媒體的微信已徹底融入人們的生活,并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
在高校,微信深受廣大青年學生的喜愛,他們每天手機不離手,曬美圖、刷朋友圈、看動態的頻率頗高,微信已成為大學生之間交流的重要工具和獲取信息的主要載體,并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遇到了挑戰,學生對傳統的說教式教育表現出厭煩和抵觸,很難做到入腦入心,觸及他們的精神和靈魂。于是,如何利用微信這一新媒體平臺,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模式與方法進行創新,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成為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
微信這一新媒體平臺的快速崛起,使青年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產生了深刻的變化,他們每天從這一社交平臺獲取信息、結交朋友,日久天長也對他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養成產生了重大影響,同時這也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一)思政教師微信知識匱乏,使與學生溝通之門難以開啟。如今的大學生群體多為“90后”,是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而成長起來的一代人,被稱為“網絡原住民”。他們青春年少,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無論在年齡劃分,還是知識構成,以及興趣愛好等方面皆具有共同特質,微信這一新媒體正好適應了他們的需求。此外,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和智能手機的普及,也間接推動了微信在大學生群體中的流行。相對于學生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微信知識和技術的掌握與熟練程度卻落后很多,有的教師只是把它當作聊天、交流的工具,而對于像微信小程序、謠言過濾器、表情包制作等個性化的應用卻知之甚少。有些上了年紀的老教師僅知道“微信”這個名字,卻從來不用,也不去研究,更不會把它用在思政育人環節了。教師與學生對微信知識和技術掌握程度的不對等,使教師無法準確掌握學生的所思所想、興趣愛好和人際交往等情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就不能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做到“因材施教”“對癥施治”,其授課、溝通也就變得牽強附會,甚至是對牛彈琴,致使思政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傳統思政工作模式僵化,使思政教育的預期效果不佳。長期以來,高校思政教育采取的是“灌輸式”的單向度說教,老師在臺上念課本,學生在下面聽;有了多媒體之后,改成老師在臺上讀PPT,學生在下面抄筆記,課堂上少見互動交流和情景模擬。此類授課方式,單調、枯燥,缺乏吸引力,長此以往,就會催生學生的逆反心理和麻木感,在思想上輕視、在心理上厭煩思政課程,從而放松了對自己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的提升。此外,在思政工作開展中,有的教師或者干部不注意方式方法,總是擺出一副嚴肅的面孔,拒學生于千里之外,對于思想認識上有問題的學生動輒批評、懲罰,甚至拿“獎學金”“畢業”“深造”等與他們利益相關的事情威脅恐嚇他們。如此一來,不但沒有起到引導的作用,反而更加激發了學生的逆反心理,使他們對思政教育產生誤解,在心理上對思政教育過分敏感和排斥。實踐證明,這些傳統、僵化的思政工作方式,皆已與現代大學育人工作格格不入,甚至成為新形勢下高校思政工作有效開展的絆腳石。
(三)微信平臺信息良莠不齊,使學生在思想上易誤入歧途。微信既是信息發布共享平臺,又是社交互動園地,大學生可以通過朋友圈、公眾號每天獲取海量的信息,還可以認識許多新朋友。盡管管理方會對微信上的信息進行篩查、監管,但依然不能完全杜絕色情、謠言、暴力等不良信息的傳播,同時微信也是各色人等魚龍混雜之地。正處于“三觀”養成階段的大學生在信息辨別方面經驗不足,加之自身意志不夠堅定,極易受不良信息和不法分子的蠱惑,導致在道德認知和行為方面出現一定程度的失控,輕則影響其學業,重則可能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在此種情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務就變得更加艱巨,在微信這一新媒體的使用中,如何引導學生擦亮眼睛,學會辨別,而不受誤導,成為不容回避的新課題。
微信之所以誕生,并深受人們的青睞,說明它是順應社會發展潮流的。不過,它在給人民群眾的生活增添便捷和樂趣的同時,也存在著諸多不足。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來看,面對挑戰與沖擊,要變被動為主動,積極尋求破解之道。不妨因勢利導,借助微信這一新型載體,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與方法,為大學生的成長與成才指明方向。
(一)朋友圈:發布正面信息,以激勵引導為主。微信朋友圈是青年學生關注最多的地方,也是他們發布和獲取信息的主要通道之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積極融入學生的朋友圈,與他們互加關注,彼此成為微信好友,并打成一片。借此一方面密切關注大學生每天在微信上都發布什么、關注什么,并從中判斷他們的思想動態、心理狀況,既便于有針對性地結合他們的興趣愛好進行引導教育,也利于在遇到突發狀況時及時采取措施。另一方面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在自己的朋友圈多發布正面信息,積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正能量,給大學生的成長以激勵和指引,使他們在瀏覽到這些信息時感到振奮和溫暖,并激發出昂揚向上的動力。
(二)微信群:營造良好氛圍,以溝通互動為主。在高校,無論是思政課教師,還是專職思政干部皆以不同的主題構建了諸多涵蓋學生和教師的“微信群”,如有思政課教師創建的班級教學群,也有輔導員老師創辦的學生干部群,還有黨支部組建的黨員群……其實這些風格各異的“群”也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課堂”。在群里,身為群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嚴于律己,不能因為是在虛擬空間里就大放厥詞、語言輕浮,在言語上要時刻為其他群成員作出表率,成為大家信賴和尊重的“意見領袖”。另一方面還要積極營造群內良好的文化氛圍,與廣大青年學生探討互動,交流學習心得,暢談感想感悟,并就他們在成長中遇到的困惑和難題,積極加以疏導,使他們排除雜念,認識到自己所肩負的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堅定理想信念,珍惜韶華,勤奮學習知識,增長才干,早日成長為建設美麗中國的棟梁之材。
(三)公眾號:傳播高雅文化,以文化人為主。現如今,依托微信這一新興社交軟件,以公眾號為代表的自媒體迅猛發展。在高校,許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創辦了自己的公眾號,如上海交通大學思政教師梁欽創辦的“輔導員娘親”、江西理工大學劉慧老師創建的“黨員微思享”、山東大學(威海)范蕊老師開設的“陌上花開”等,皆是聚粉數萬,深受廣大青年學生喜愛的思政類公眾號。此類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主題的公眾號,要想贏得大學生的青睞,首先在形式上要靈動活潑,充分照顧當代大學生的思維習慣、閱讀愛好,如動畫、視頻、圖片和表情符號的組合排版,以及網絡流行語的運用等。其次在內容上要積極傳播高雅文化和優秀經典文化,不斷提升學生的文化內涵與閱讀品位,于潛移默化中融入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中去,日久天長便會起到以文化人的功效。
(四)私聊號:激發情感共鳴,以化解癥結為主。微信既是媒體平臺,也是社交工具,特別是它十分強大的“添加好友功能”深受廣大青年學生的喜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運用這一社交軟件的優勢,與學生互相添加關注,成為好友。在大學里,學生大多背井離鄉,異地求學,老師無疑是他們最為信賴和可以依靠的人,在成長、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煩惱與困惑時,他們渴望有人幫助他們排憂解難。這時候,思政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心靈導師的作用,擔負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不妨借助微信這一新媒體平臺,在一對一的交流中為學生打開心結,化解憂愁,傳遞溫情,給予安慰,在關懷與鼓勵中,激發學生的志向,使其盡快忘卻煩惱,以更加積極樂觀的心態投入到生活和學習中去。
在微信視閾下,要想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不僅要清醒認識微信普及與信息傳播給高校思政工作帶來的沖擊,也要看到機遇,并主動順應這一趨勢,在新形勢下,不斷開創高校思政工作的新局面。當然,在創新的同時,也要遵循基本的規律和原則,有所堅守,不能為創新而創新,搞一些脫離實際、華而不實的東西,以至于背離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初衷。
(一)要注重線上與線下融合,使線上線下互為補充。微信的普及與發展,給高校思政工作的開展增添了便捷,也收獲了意想不到的成效。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工作開展中切不可完全依賴于微信這一新興載體,而忽視了其他方式方法的運用。如個別青年教師因為對新媒體技術掌握得十分熟練,就每天抱著手機開展工作,與學生在線上聊個不停,而放棄了以往面對面談心交流的工作模式。畢竟微信只是一種在線交流溝通的平臺和渠道,永遠比不上現實生活中彼此之間面對面、推心置腹的交談來得更真切、更自然,也更容易為對方所接受。所以,利用微信開展高校思政工作,務必要做到線上線下相融合、相協同,使兩者互為補充、相得益彰。
(二)要注意信息的篩選整合,使微信平臺風清氣正。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不懈培育優良校風和學風,使高校發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風清氣正。”微信作為新生事物,其發展與管理尚處于探索階段,作為互聯網世界的一部分,在信息發布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著良莠不齊、魚龍混雜的現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做好“把關人”,善于用自己的“火眼金睛”發現那些有毒有害的糟粕信息,并借助相關渠道和方法及時將此類信息剔除出去,通過推薦和發布一些文明健康、積極向上的公眾號與信息來引導學生關注閱讀,最終實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標。
(三)要重視學生的人文關懷,使思政教育潤物無聲。
在利用微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時,除了做好教育引導、溝通交流之外,也要做到以人為本,給予學生人文關懷。良好融洽的師生關系,應該是亦師亦友,而不是單純冰冷的知識傳導與接受。所以,在利用微信進行育人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在日常的交往中、不經意的聊天中,通過幾句話、一張圖、一個表情符號向學生傳遞一份問候、一份鼓勵、一份關心。還要不斷創新話語表達方式與溝通策略,盡量減少灌輸式的說教與宣傳,也要避免媚俗化的嘩眾取寵,使學生閱后產生“自動轉發”的愿望與沖動,進而實現育人效果的最大化。久而久之,在這種潛移默化的人文關懷之下,學生便收獲了滿滿的感動,陶冶了情操,學會了包容,堅定了信念,并自覺朝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發展目標不懈努力。
放眼當下的互聯網領域,微信技術的飛速發展,已使廣大青年學生的注意力從論壇、貼吧、博客轉移到朋友圈。面對這一新陣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唯有順勢而為,化被動為主動,搶抓機遇,直面挑戰,基于微信這一新媒體形式和技術不斷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模式與方法,完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才能真正使高校思政工作“活起來”,為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和一流人才培養作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