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靜婷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1]”。自“治理(governance)”一詞由西方發達國家學者提出并引入我國后,便喚起我國學術界學者的強烈共鳴,而體育治理作為國家治理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其特殊性使之逐漸成為國家治理體系當中的瓶頸,并造成國家治理體系構建進程掣肘。遺憾的是,當前我國學術界對于體育治理中的眾多問題雖已著手探析,但針對我國農村體育治理這一重難點問題的研究還開展尚淺。與此同時,民族傳統體育作為扎根于農村、開花于農村的優秀傳統文化,理應于當前結果于農村,實現對農村體育的反哺作用。因此,本文旨在厘清民族傳統體育與農村體育治理之關系,在此基礎上對今后兩者的發展路徑進行選擇,意在為農村體育治理與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提供參考與借鑒。
概念是反映事物特有屬性的思維形式,是構成科學理論的出發點和基本要素。每一門科學都有一些基本概念作為理論系統的前提和出發點,離開概念就不能形成理論系統。理解民族傳統體育與農村體育治理的概念,是厘清兩者辯證關系的基礎。我國著名學者張選慧認為“民族傳統體育就是在中華民族中開展的,具有濃厚民族傳統特色的各種體育活動的總稱[2]。”而蔣東升則認為“民族傳統體育是指以人體運動為基本手段,有目的、有意識地以人的身心發展為中心,達到發展身體、娛樂休閑、豐富文化生活、傳承民族文化為目的,在我國 56 個民族中產生、傳承的社會文化活動的總稱[3]。”張建雄把民族傳統體育定義為“是指生活在一定地域的一個或多個民族所獨有的,在人民大眾中廣泛傳承的,具有修身養性、健身技擊、休閑養生、競技表演、觀賞游藝、趣味驚險、民俗音樂歌舞交融特色的體育活動形式[4]。”綜上,各學者雖對民族傳統體育的具體界定各有己見,但總體包含:1)56個民族共同享有,不僅僅是少數民族。2)一種體育活動形式。3)具有濃烈的民族性、傳承性。
在歸納民族傳統體育概念的基礎上,還應對農村體育治理做出理論詮釋。而欲了解農村體育治理之概念,必先對中國體育治理之概念予以把握。楊樺認為“中國體育治理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一元主導,多元合作協同,共同管理體育事務,為實現國家體育目標和滿足人民體育需求,推動體育發展的過程”[5]。在此基礎上,胡慶山等人認為“農村體育治理乃是政府、社會組織、農民等多元主體對農村體育開展合作管理并達到善治的一種過程,其目標是使廣大農民公平共享充分而優質的體育公共服務”[6]。囿于對農村體育治理方面的研究較少,所以本文暫以此概念為界進行研究。
2.1 民族傳統體育對農村體育治理的作用
2.1.1 民族傳統體育為農村體育治理提供了項目載體
眾所周知,我國地域廣袤、幅員遼闊,各個農村地區體育活動開展所面臨的現狀亦不盡相同。然而,農村地區經濟發展速度較慢,體育活動開展設施不足,農村居民專業體育知識、意識淡薄,體育組織不完善,制度規范缺乏保障等通病則無需贅言。誠然,此類弊病也必將成為農村體育治理道路上的沉疴與頑疾,嚴重桎梏著國家治理體系的完善與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發展。民族傳統體育作為生于斯,長于斯的農村體育內容,為農村體育治理提供了項目載體。其一,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所需場地、設施較少,在缺錢少物的農村地區開展有其戰略性優勢,例如壯族的搶花炮活動,僅需一個“花炮”與一塊空地便可讓農村的男女老少均參與進去,既實現了體育的鍛煉價值又滿足了農村居民的觀賞、娛樂需求。其二,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代代相傳,在體育知識、意識淡薄的農村地區開展有其先天性優勢。農村居民對于綿延許久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較為熟知,而對于新興的競技體育項目則感到陌生,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開展,一方面能夠放大農村居民參與體育活動的動機,促使其積極參與,另一方面能夠增強民族凝聚力,加強民族團結與和諧。
2.1.2 民族傳統體育為農村體育治理帶來了精神支撐
注重倫理與道德,注重和諧與統一,注重實際與穩定,注重理性與人文教養[7]是中國傳統體育的基本特征,深深影響著中華民族千百年傳承的文化追求與價值判斷,并推動著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不斷發展。無須諱言,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的各類項目,無論是其活動方式還是其活動內容,均滲透著鮮明的中華文明之氣息。如楊式太極拳,鍛煉者更多得到的是一種精神享受,促使人進入“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的精神境界。民族傳統體育推崇“靜、養”之文化與西方體育“追求力量、塑造形體”之文化形成了鮮明對比,其思想內涵對于農村體育治理具有積極作用,不失為推動農村居民參與體育鍛煉活動,發揮農村居民治理農村體育之主體作用的強力精神支撐。
2.1.3 民族傳統體育為農村體育治理注入了文化活力
民族傳統體育身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產生到繼承到發展均被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生根于、結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民族傳統體育,所顯現出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質文化既體現在“講中庸、養性、修身”的靜態文化價值之中,又顯露在“強身健體、活躍民間”的動態文化價值之內。民族傳統體育在注重強筋健骨、防病祛病等外在物質價值的同時實現了與“天人合一、以外達內”等內在精神價值的高度融合,以其獨特的民族形式、表現內容、審美觀念、精神情感對農村體育治理工作取得成功的價值意義是其他項目所不能比擬的。繼而,為農村體育治理工作的進一步發展注入了一股強勁的活力。
2.2 農村體育治理對民族傳統體育的作用
2.2.1 農村體育治理為民族傳統體育明確了重大指導思想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1]”,而農村體育治理不失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題中之義。與此同時,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其中經濟建設是根本,政治建設是保證,文化建設是靈魂,社會建設是條件,生態文明建設是基礎[8]”。至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更加明確地由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的“三位一體”模式發展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模式。民族傳統體育以其民族藝術形式,體育活動內容滿足了農村居民各式各樣的精神及物質追求,在今后的傳承與發展中,恰以農村體育治理這一“東風”為引導,巧借“五位一體”建設之力,使其在農村地區的發展與推廣更加的快速與便利。
2.2.2 農村體育治理為民族傳統體育提供了有力經濟保障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地區一味追求經濟發展,忽視了公共服務發展乃至社會發展,造成社會發展嚴重滯后于經濟發展,從而對經濟發展所起到反作用亦大大減弱。經濟建設是根本,是農村體育治理工作發展的前提條件,農村體育治理工作欲要取得成功,經濟發展是其應然理路。但是,重視經濟發展不代表盲目追求經濟的片面化發展,經濟建設的同時能夠帶動社會建設,從而充分彰顯社會建設對于經濟建設的強力反作用當為上乘策略。民族傳統體育傳承與發展亟需資金投入,農村體育治理工作的開展為其提供了優越的經濟環境。誠然,民族傳統體育理應享用資金的同時亦要開發自身經濟價值,方可獲得源源不斷的經濟支持,為其傳承與發展提供有力的經濟保障。
2.2.3 農村體育治理為民族傳統體育創建了穩定社會環境
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與發展依賴于穩定的社會環境。中國作為文化傳承數千年的文明古國,其文化內容無不滲透于56個民族的方方面面,使其藝術形態豐富、文化氣息古老而又富有生命活力。然而,在當今奧林匹克西方體育的無盡充斥下,如何延續獨具特色的民族傳統體育已是我們不可回避的難題。適時,“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總目標的提出,為農村社會發展與民族傳統體育延續指明了方向。穩定的資金注入,完善的制度保障,多元的文化價值,和諧的社區環境,優良的生態環境均為民族傳統體育的進一步發展創建了不可多得的社會環境。這樣優良的社會背景,必然對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與發展提供寬松的發展機遇,對農村體育治理工作及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突顯決定性作用。
3.1 充分發揮政府、社會組織、農民等多元主體作用
政府、社會組織、農民等多元主體共同發揮作用是當今農村體育治理工作開展的必然要求。首先,政府應發揮其主導作用,一方面加大對農村體育治理與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資金投入,另一方面制定并頒發新政策,給予農村體育治理與民族傳統體育堅實的制度保障。其次,發揮社會組織的宣傳、凝聚作用,實現社會組織“來源于群眾、服務于群眾”的方針,加大對民族傳統體育的宣傳力度,將廣大勞動人民如“麻繩”一般緊緊凝聚在一起。最后,發揮農民服務于自身的主體作用,深刻了解農村居民缺什么,需要什么,從而向其供應其需要的體育治理與民族項目,減少甚至避免供應與需求偏差,真正實現惠民服務。
3.2 突出文化價值,適度開發民族傳統體育經濟價值
傳承上千年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國家和人民不可缺失的絢麗瑰寶,但其對資金的大量需求,是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欲傳承好民族傳統體育,必先加強其自身“造血”功能,即在維護其文化價值的同時開發其經濟價值。誠然,對于民族傳統體育的開發亦有眾多行業處于領先位置,例如旅游業,通過利用民族傳統體育獨特的文化表現形式,展現民族風俗習慣以招攬游客,謀取利潤,但其運行中出現嚴重偏差,市場的逐利性使之文化價值消失殆盡,為謀取暴利,無所不用其極。應然的理路是,民族傳統體育經濟價值開發應建立在文化價值保護的基礎之上,僅有保護、保存好民族傳統體育之文化價值,方能實現其經濟價值,擁有穩定的資金支持。
3.3 繼承民族體育,進一步創新民族體育活動形式
農民體育健身工程開展的如火如荼,“一個籃球場,兩個乒乓球臺”這一標配業已建設在大部分行政村。與此同時,籃
球場變“曬谷場”,健身器材成為“晾衣器材”的弊病亦發人自省。大力開展農村體育,實現全民健身僅僅依賴“送物下鄉”、“送錢下鄉”是遠遠不夠的,長久停留在物質層面的支援亦差強人意,更重要的應該是發掘農村地區所固有的,為人民所喜聞樂見的民族傳統體育,充分彰顯民族傳統體育不受場地、器材制約,便于開展的優勢。因此,對于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形式上的創新,對于激發自身活力,輔助完成農村體育治理工作便顯得十分重要。
3.4 依托學校,造就高水平體育治理人才
目前,我國縣鎮級以下農村中小學校有 50 余萬所,占全國中小學總數的 85% 左右。每個地區級城市基本都有一所高校[9]。因而,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學生在推進農村體育治理工作的突出價值,有效的利用農村學校培養高水平體育治理人才的“基地”優勢,提高農村學校學生對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意識,將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引進農村學校,以課間、體育課、甚至俱樂部的形式進行民族傳統體育的教學和技能傳授,培養農村學校對于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發揮學生生于農村、長于農村的先天性優勢,進一步推進農村體育治理工作快速發展。
中華民族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長期以來,中華56個民族各自獨特的傳統文化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體系,民族傳統體育作為傳統文化中典型的代表對新時代中國邁入體育強國,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可以預見,隨著人們對民族傳統體育傳承和合理開發的越來越重視,它將在推動農村體育治理的實踐中有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出新的歷史貢獻[10]。而農村廣布,民族傳統體育大多聚集在農村地區的現實國情要求我們今后將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與農村體育治理工作的開展有機結合起來,不僅有利于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與創新,而且有助于滿足農村居民喜聞樂見的體育需求,推進農村體育治理取得圓滿成功。因此,我們需要堅定信念,堅持民族傳統體育與農村體育治理有機結合,為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發布(全文) [EB/OL].http://news.xinhuanet.com/house/tj/2013-11-14/c_118121513.html.2013-11-14.
[2] 張選惠主編.民族傳統體育概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6.3.
[3] 蔣東升.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相關概念辨析[J].體育學刊,2008, 15(4):103-106.
[4] 張建雄,江月蘭.民族傳統體育概念相關問題辨析與界定[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4,24(5):126-128.
[5] 楊樺.中國體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概念體系[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38(08):1-6.
[6] 胡慶山,呂珂,曹際瑋.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農村體育治理的價值導向、現實問題及路徑選擇[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7,51(4):5-12.
[7] 楊文軒,楊霆主編.體育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56-157.
[8] 百度百科.五位一體[EB/OL]. https://baike.so.com/doc/5352148-5587606.html.
[9] 袁延領.民族傳統體育參與新農村體育建設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1,27(9):15-19.
[10] 古維秋,涂傳飛.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與農村和諧社會建設[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31(10):1303-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