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湖北黃岡職業技術學院 熊愛梅
圖書館是體現人文底蘊的地方,它集文獻、信息、史料于大成。在信息日益繁盛的現代社會,為了滿足人們的查詢需要,大數據應運而生,圖書館不再是以“物化”管理來迎合讀者,而應該轉變思想和觀念,在“物化”飽和的狀態下,從靜態管理向動態管理轉型,順應大數據時代的新發展,發揮人的積極因素,以更加人性化、趣味化、知識化、親和化的動向促進圖書館的生存和發展,貼近讀者和用戶,發揮圖書館的新定位和新功能,充分體現圖書館的人文服務理念,使人在創造社會財富實現效益的同時實現自身價值。因此,圖書館的人本化管理勢在必行。
圖書館的人本化管理主要是相對于傳統的管理模式來說的,在傳統管理模式中,圖書館以各種館藏的文獻信息資源為主體,嚴格控制和管理各種流程,實現的是程序化的管理和服務,而人本化的管理主要是以人為出發點,在體現人本的基礎上,通過有效方法和途徑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特點,從館員和讀者雙向軌道上實現人文關懷,自由選擇價值實現,因此,使圖書館不僅承擔文化和知識傳承的功能更擔當起社會責任,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提供各種人性化的服務,從而實現圖書館為人類服務的社會功能,滿足人們的各種需要。
人本化管理主要包括下面幾層涵義:首先是發揮人的積極性。列寧曾經說過:圖書館員是圖書館事業的靈魂。人本化管理首先要充分調動館員的積極性,迎合讀者口味,發動創造性思維把圖書館建設成為為讀者和用戶服務的窗口,一味堅持故步自封,按部就班的話,圖書館就會在社會的浪濤中自生自滅,談何發展和進步,所以人本化管理首先要調動人的積極性,緊跟信息社會的步伐。其次是提高人的素質,也是人的全面發展與提升。素質決定成敗,人的綜合素質體現在人性的各個方面,大數據賦予館員有相應的溝通能力、操作能力、培訓能力、傳播能力等。它通過人的自身個性和修養來改變,從人的氣質、性格、能力等方面來調動和支配。實現自我價值,完善自身修養是人本化管理中自我實現目標達成最有力武器,它是圖書館在館員共同行為中發展和進步的基石。第三方面含義是尊重每一個人。它包括兩方面的涵義:一方面是尊重讀者和用戶,讀者和用戶是圖書館圍繞服務的對象和內容,只有尊重讀者和用戶才能樹立為讀者服務的理念,才能盡力為滿足讀者而付出努力和智慧。另一方面是尊重每一位館員,館員是圖書館事業為之奮斗的靈魂,只有使館員的人性得到尊重才能發揮其積極性和能動性,才能把圖書館工作做好。還有一層涵義就是發揮團隊的精神,也就是凝聚人的合力,這一點非常關鍵,眾人拾柴火焰高,團隊精神體現了人的凝聚力的強大,人心所向才能無往而不勝。因此從人本出發,滿足人文需要,體現人文關懷,才能體現人的價值,實現科學管理,促進良性循環。
在大數據時代,計算技術和移動網絡技術的發展,使圖書館中“人機結合”的狀態越來越明顯,海量的文獻信息資料只有通過加工、整理、歸類才能及時方便讀者的使用和查詢。人機結合狀況悄然改變了讀者的閱讀方式和需求,也將傳統的圖書館管理模式推向了對立面,給圖書館新型的信息服務模式提出了機遇和挑戰,為適應大數據時代信息服務方式和要求,人本化管理模式應運而生,成為客觀必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充分體現圖書館的人文服務理念。圖書館不僅承擔著傳承文化、開闊視野、提升文化素養,而且擔當著推進科學與人文教育不斷進步的重要責任。因此,圖書館的管理理念必須建立在服務國家、服務社會、服務讀者、服務教育事業之上,我國教育始終堅持以人文本、服務群眾、滿足需要、實現個人價值為追求。所以,圖書館事業要以“讀者第一,服務至上”為宗旨,堅持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尊重人權,尊重人性,崇尚科學,注重人文服務,彰顯人文關懷,以科學管理和優質服務積極探索發展之路。
(二)滿足數字化發展的需要。大數據時代,在圖書館的實踐活動中,網絡化、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和發展促進了工作環境、借閱條件的改善,但同時也對借閱環境、信息傳播、應用工具等提出了要求和挑戰。豐富讀者和用戶的文情對話成為為讀者服務的新需求,單純的技術引導只能助長瘋狂和無節制,技術要建立在讀者需求的基礎上才能堅持人類發展初衷,因此,圖書館的發展就是在滿足數字化發展需要過程中技術手段的更新,要善于利用新技術、新方法來改善工作環境,提高工作效率;同時需要注重文情關懷,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將技術與人文精神完美融合,才能使圖書館事業得到新生和發展。
(三)提供信息服務的需要。在當今社會,推進經濟的發展,提升科技水平,全面滿足人們的客觀需要是時代的主題。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推動人們生活質量不斷提升,人們不再止步于物質生活,更注重精神層面的發展,特別是在大數據時代,數字化、信息化使人們對于信息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圖書館作為人們提升精神世界的一個主要窗口和重要渠道,要及時調整工作狀態,適應社會變革,利用計算機和網絡,把服務領域拓展到移動終端,在資源共享的平臺上,進行數字資源的整合和優化,展現個性和特色服務,真正實現“沒有圍墻的圖書館”。
(四)教學和科研的需要。圖書館是高校各種文獻和信息中心,是教學和科研的夢工廠,各種教學資源庫的建設和課程教學實務與案例,為高校教學和科研提供了資源保障。因此,圖書館的人本化管理,不斷更新和充實教學資源庫的建設,結合當今高校建設和發展探索之路,深化改革和教學,使高校在人才培養與改革實踐應用中發揮巨大作用。
大數據時代圖書館的發展進入了空前繁盛的時期,圖書館的工作方式、工作內容和工作需求發生了極大的轉變,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圖書館自身服務于人類的目標沒有變。堅守這一原則,面向新需求、新動向,圖書館信息服務的人本化管理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最大限度地滿足讀者的需求。需求產生動力,圖書館各項工作的開展始終要圍繞讀者的需求。首先在大數據時代,要合理調整館藏資源,實現資源整合、篩選、布局滿足讀者的需求,并不限于物化的紙質圖書和其他電子資源,應借助于網絡和其他移動終端,增強移動服務的內容和形式。其次是宣揚民族文化的傳承,建立以朗誦經典為主題的各種特色和具有個性管理窗口,為讀者建立一條自由式閱讀的良好通道,以人本化管理的途徑滿足讀者所需。同時,圖書館可以資源共享和聯機搜索的方式,在避免資源重復建設而浪費的前提下,引進書籍,避免出現同類書籍無人閱讀的窘境。
(二)加強對員工的情感投資,注重情感管理。圖書館的人文管理不僅僅是針對讀者,而且還需要針對員工,圖書館的工作相對繁瑣,工作量大,各種服務工作的開展都是需要員工的積極配合來進行,因此說館員是圖書館事業的靈魂。只有對員工提供人文關懷,注重對員工的情感投資,才能使員工產生歸屬感,才能熱衷于對自己的使命,才能更好地為讀者服務,這也是圖書館人文本化管理的重要內容。要針對館員不同的年齡層次、自身素養、學歷水平、視野和知識結構,關注每一個員工的情感變化和思想動態,及時調整員工的情感輸出。同時也要關心和體貼他們的晉升需要,積極給他們提供學習和晉級機會,促進他們的自我價值實現,盡力讓他們做到家庭、家人、事業和諧統一,這樣才能不斷地提高工作效率,真正實現人本化管理。
(三)營造良好的人文氛圍,注重人才管理,加強文化管理。圖書館需要營造出良好的人文氛圍,既體現翰墨書香,又注重技術和應用,發揮適用型人才需要,將人才管理與人才培養有機結合起來,把握人才方向,注重人才管理。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和關愛,實現員工與圖書館之間的良好溝通,加強人才的交流與學習培訓,使之不斷與新技術接軌,發揮館員能動性,為圖書館發展獻計獻策。同時加強文化管理,包括環境文化、人文文化、知識文化、心理文化等等方面,充分兼顧圖書館管理需要的層面,為讀者做好全方位服務,促進圖書館的可持續發展。
總之,大數據時代,圖書館的工作環境、文化結構、工作模式和管理模式發生了極大的改變,傳統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羈絆著圖書館的進步和發展,人本化的管理成為圖書館發展的必由之路。圖書館發展要激勵動力機制,發揮競爭壓力機制,制定制度約束機制,充分調動人的積極因素,完善人本化管理改革,為讀者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實現圖書館事業持續健康發展,促進中華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