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淮安市洪澤區婦幼保健院 曹健
近年來,淮安市洪澤區按照國家、省、市綜合醫改統一部署和要求,緊緊圍繞醫療“為民、便民、惠民”這條主線,創新思路,多管齊下,以醫聯體建設為抓手,積極構建“基層首診、雙向轉診,上下聯動,急慢分治”的分級診療體系。
(一)夯實基層醫療基礎。實現區域醫聯體全覆蓋,區直3家二級醫院分別與基層12家鎮衛生院組建區域醫療集團,區直醫療單位選派了12名業務骨干到基層任務業務副院長,通過幫助和指導基層開展業務工作,完善基層醫療規范和制度,每周定期到基層開展坐診、查房、講學,逐步提高基層醫療單位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的診療能力,補齊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短板。
(二)打通中層醫療脈絡。一是醫院管理同質化,聘任市一院管理專家,分別任區人民醫院院長、副院長,市一院遴選骨干力量任區醫院普外科、神經內科、婦產科、病理科主任。二是學科建設同軌化,選派普外科等16個專科48名高級職稱專家團隊到區人民醫院開展門診、手術、查房,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幫扶,快速提升我院臨床學科建設水平。三是遠程會診同效化。運用“互聯網+”的模式,與市一院進行了VPN專線連接,市一院專家實時對我院醫學影像、檢驗結果等進行遠程診斷指導,實現了診斷水平同效。
(三)引進上層醫療資源。區直醫院分別與省人民醫院、省中醫院、省腫瘤醫院、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省婦幼保健院等三甲醫院建立技術合作型醫聯體;與北京301醫院開通遠程醫療會診;先后成立了省人民醫院“譚旭艷超聲工作站”和中大醫院“施瑞華教授工作站”。使洪澤老百姓不出區就能享受到三甲醫院專家的醫療服務。
我區醫聯體建設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效,在實際運行中,醫聯體工作存在下不來、接不住、不聯通等問題:
(一)下不來。由于醫聯體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的不完善,缺乏嚴謹的醫療管理制度上下協調,以及院際通暢的分級診療制度作為有效保障,在目前的體制下,仍然缺乏下沉醫療資源的動力;醫保住院報銷起付線設計不合理,“兩保合一”后,基層住院報銷起付線從原來的200元提高到400元,縮短了基層與二、三級醫院的起付線差距,違背了引導居民首診在基層的醫改初衷,且轉回基層醫療機構康復時,仍需要再次繳納住院起付線,也增加了群眾就醫負擔。
(二)接不住。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不強,基層衛生人才匱乏,醫療資源不平衡的“缺醫”問題已成為制約基層醫療機構發展的重要因素,基層招人難、留不住的現象比較嚴重,與經濟發達地區缺乏人才競爭力,導致基層成熟人才被“虹吸”;基層醫保總額占比被“瘦身”。醫保總額控制比例設計時,沒有體現省政府文件規定的“支付給基層機構醫保基金達當年籌資總額30%以上”的要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醫保總額比例僅達11%,在基層醫院本身醫保體量就不大的情況,再度“瘦身”,嚴重影響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運行和發展。
(三)不聯通。目前,基層衛生信息化水平較低,區域醫療集團無法實現信息互聯互通、雙向轉診、遠程會診、信息共享等,區直單位與基層醫療機構之間尚未實現信息共享平臺,患者上下轉診時,就診信息和記錄不能相互調閱,區域遠程會診、影像會診等無法得到實現,居民健康檔案沒有實現互聯互通,影響了分級診療的推行。
(一)推進區域緊密型醫聯體建設。推進以醫療資源為紐帶的醫聯體向以服務、責任、利益、管理共同體的醫聯體轉變,推行城鄉醫療衛生服務一體化改革,組建公立醫院管理委員會領導下的醫院集團理事會,逐步實現業務管理、人才管理、公共衛生服務、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藥品耗材管理、信息管理、績效管理、后勤管理一體化管理。形成較為完善的醫療集團運行政策配套體系,使不同級別、不同類別的醫療機構間具有良好的分工協作機制、責權一致的聯動服務機制,彼此真正成為服務、責任、利益、管理共同體。
(二)積極探索“區管院聘”模式。改革基層醫療衛生人才培養、引進、使用、管理、考核機制,推進人事制度改革創新,加快建立編制統一管理新機制和招錄引進新模式,成立“衛生人才發展中心”,建立衛生人才“周轉池”,在原有總量不變的前提下,現有區直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空余編制由該中心統一使用,用于公開招錄高層次衛生人才和基層衛生人才“區管院聘”, 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才隊伍建設,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
(三)加快衛生信息化建設進度。依托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和醫聯體牽頭醫院信息化優勢,醫院集團內所有成員單位實現信息互聯互通與實時共享,對預防保健、醫療服務、康復護理等多個環節進行整合優化,建立健全雙向轉診、預約診療、遠程會診等系統,實現患者同質化醫療和護理,快速診斷,高效治療,為居民群眾提供綜合、連續、高效、便捷的健康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