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黎明職業大學 柯愛茹
據中國人民大學發布的《2016中國大學生創業報告》顯示,89.8%的在校大學生曾考慮過創業,18.2%的學生有強烈的創業意向。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浪潮中,青年是創新創業主力軍,高職院校則是創新創業主戰場。據麥可思研究院2015-2017《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14-2016屆中國高等職業院校畢業生自主創業的比例依次為3.8%、3.9%、3.9%,雖高于本科但均低于5%,可見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仍任重而道遠。為了培養創新型人才、響應國家的號召,高職院校紛紛深化教學改革,對創新創業教育進行積極的探索,取得了較多研究成果,在實踐效度上也正在探索創新發展的科學路徑。但與本科院校相比,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開展的時間不長、積淀不深,還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在管理體制、課程設置、師資隊伍、學分轉換、休學創業等方面與國家的文件規定仍存在一定差距,還需要做深入系統的研究和論證。創新創業教育未能充分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程度較差,存在“兩張皮”現象,創新創業師資隊伍建設薄弱,教師對創新創業的理解和認識尚未到位,未能有效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創業文化建設較為缺失,創新與創業推進不同步,創新項目較多,但缺乏落地的創業項目等問題普遍存在,制約著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
臺灣教育部門在2002年就提出《創造力教育白皮書》,臺灣高校實施創造力教育已形成一定規模。廣義上看,創新創業能力包含創造力、創新與創業精神,而狹義上看,創造力是創新創業能力的基礎,創新和創業都是在執行創造力,可見臺灣的創造力教育與大陸推進的創新創業教育異曲同工。鑒于此,充分研究臺灣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有益經驗,并以此為借鑒,思考提出大陸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策略。
(一)創新創業教育應是素質教育而非技能教育。臺灣高校的創造力教育培養旨在把學生培養成知識與技能、理想與感性、情感與道德共同發展的“全人”,即施行“全人”素質教育理念,既鼓勵學生勇于開創,也強調團隊合作、關懷尊重,對學生除了創新創業知識、技能的培養,還注重創新思維、創意思考和人格的培養,典型的案例如臺灣師范大學。臺灣師范大學創造力教育以碩士學位的形式進行,創設了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創造力碩士學位班,教育目標包括除了知識層面、技能層面還有情意層面?;谶@樣的教育理念,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法的設計都會兼顧到知識、技能和創意人格的培養,例如教師會通過設計相應的活動讓學生“冒險”來講解創造力人才的人格素養“勇敢”。
(二)創新創業教育應重創新精神而非創業孵化。注重創意環境的營造。創意環境包括軟環境和硬環境。一方面臺灣高校高頻率高密度組織學生參加創意創業的參訪、比賽、會議等活動,打造創造力文化建設。另一方面,通過打造富有創意的空間如舒適的討論區、創意的作品展區等,構建富有創造感的校園環境。鼓勵來自不同專業的學生組成創意團隊,以專業碰撞促進思想交流和啟發。
(三)創新創業教育應建課程體系而非選修課程。如臺灣大學的創造力教育即主要是通過創意創業學程。學程課程內容廣泛,除了創造力知識技能,還開設了藝術設計、美學、管理、智財、經營、營銷等課程。上學期的課程比較側重理論,讓學生廣泛接觸各種創意創業相關的知識,下學期課程則經常邀請各界成功人士來到課堂分享經驗或者分享不同領域的信息,實踐比例較大。
(四)創新創業教育應有專業師資而非就業指導。臺灣高職院校的師資基本都由校內和校外師資組成,校內多為對創造力有研究或創造力教育研究的專家,校外多是具有創造力專長的優秀業界人員,注重授課方式的多樣化,實驗課、實地參訪、工作坊、報告、討論、課堂教學等多元教學方式充分交融,師資配套多元、強大。如臺灣大學作為臺灣高校的首府,其教師本身能力優異,而在創意創業學程任教的教師多是各個院系的領導干部,院長、主任、教授等,用強大的教師隊伍保障創新創業學程的教學質量。同時,創新創業學程還有由公司和學校董事長、理事長等人組成的咨詢委員會,眾多的校友客座創業學程的課堂,密切聯系學程與社會,為學程人才培養提供了寶貴的社會信息。
(一)重視頂層設計,構建全過程就業服務體系。首先,大陸高職院校應重視頂層設計,建立一把手親自創新創業教育的工作機制。對于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是根本,學科建設是龍頭,隊伍建設是關鍵,體制機制改革是動力,形成學科、團隊、專業、平臺一體化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注重教育全面向,融入教育全過程,引導教師全參與,明確人才培養目標,重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將創新創業納入人才培養方案,構建創新創業網絡課程體系,制定人才培養標準。其次,大陸高職院校應發動全員參與,主動融入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致力提升畢業生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打造“學?!獙W院—專業—班級—教師”全員就業服務體系,聚焦可持續就業,提升畢業生“充分就業—高質量就業—可持續就業”價值鏈條,打造就業服務體系。如可開設《職業生涯規劃》必修課,結合專業崗位認知,明確職業發展方向,并結合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推進“課程賽”,實現“賽學結合”;依托專業教育,融入創新創業教育與就業創業訓練,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引入第三方機構開展各項職前培訓,實現學生全覆蓋;針對畢業5年內的學生,可設置“就業召回制”,并享受在校生同等的創業扶持政策,幫助學生可持續就業。
(二)充分吸納資源,組建創新創業實體學院。首先,大陸高職院校應組建創新創業教育實體學院,并實施一把手工程,統籌創新創業教育、創業孵化和就業服務等職能;二級學院層面,由黨政領導“齊抓共管”,落實創新創業與專業教育、創新創業與就業指導、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三個融合”,構建創新創業就業“三位一體+專業實體學院”長效運行機制。其次,大陸高職院校應強化創業實踐載體建設,可按項目孵化規律,構建“苗圃期—孵化期—加速期”創業孵化生態體系,實現學生創業項目良性循環。一是依托二級學院實訓場所,組建創新創業工作站,設立育苗專項資金,培育育苗項目。二是依托創新創業試題學院和創業孵化園,建立創業基地。三是依托校企合作企業、校外眾創空間、科技孵化器合作,建設校外創業園,加速創業項目落地。第三,也可引進創新創業教育培訓機構、創業孵化器等社會機構,校企共同建設創新創業學院。借此,為學生提供雙創能力與拓展平臺,實現通識課程、實踐教學、創新訓練、創業實訓、綜合素質、技能訓練等課程模塊的共同建設,推進優質創新創業成果的落地孵化,培養建立一支由創造力領域研究專家、產業領域、行業能手、創新創業典范組成的多元創新創業導師隊伍。
(三)設置創新創業學分,納入人才培養方案。首先,專業課和雙創課融合,支持學分互認。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設置創新創業學分,并面向全校選定部分雙學分課程。通過修讀雙學分課程,既可以完成專業課學分又可以完成創新創業學分,實現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充分融合,同時充分引導教師全參與,解決“兩張皮”問題??蓪⑾嚓P實踐、實戰活動折算為創新創業學分,并與人才培養方案規定的學分互通互換。其次,創新能力培養為核心,構建課程體系。大陸高職院校應以培養創新能力為切入點,專業為載體,將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融入人才培養方案,通過開設創新創業通識課程、創新創業融入專業教育課程、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創新創業專項培訓,構建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從教育目標設定角度,可以按“認知培育—培養強化—育苗訓練—實戰集成”四階段,同步推進創新創業能力和職業崗位能力培養;從實施載體角度,可以按“基礎理論—載體學習—實踐活動—就業創業”四維度,開設創新創業基礎必修模塊(≥6學分)、創新創業與專業課程融合的專業必修模塊(≥8學分),卓有成效地推進創新創業與專業融合的系列實踐、實戰活動。
(四)發揮地緣優勢,成立閩臺創新創業聯盟。對于福建省的高職院校而言,可以充分整合并利用臺灣合作院校及省內兄弟院校的資源,成立閩臺創新創業聯盟,深入交流閩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建設的想法和已取得的經驗,共同開展教育合作。通過創新創業聯盟,搭建雙創教育信息共享平臺,輻射整個閩臺高職教育交流網絡,達到思想交融、經驗交流、信息服務和成果共享的目的。在各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領導力/師資培訓、實訓室建設、創新成果轉化等項目合作,提升學校雙創教育管理水平,從而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
(五)營造創意環境,建設創新創業文化氛圍。除了可借鑒臺灣經驗,高密度組織選拔學生參加各類創意創業的參訪、比賽、會議等活動,打造富有創意的空間如舒適的討論區、創意作品展區等。還可以通過開展新企業家講壇、創客論壇、教師科技成果轉化反向路演、班團組織創新創業主題活動以及充分利用易班、我的大學我的家鄉等平臺開展線上線下的實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