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麗菲 梁迪 熊曼玲 姜麗娟
摘要:姜麗娟教授為全國第四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婦科張良英繼承人及全國第三批優秀中醫臨床人才,創“和暢”思想,并將“和暢”思想廣泛運用于婦科臨床實踐中,該指導思想在絕經綜合征的防治中具有指導意義。姜麗娟教授絕認為絕經綜合征主要由于“陰陽失衡、氣血不和”引起,故在治療中以平調陰陽,和調氣血為大法,治以疏肝理氣,健脾補腎。以及姜麗娟教授防治絕經綜合征的診療思路與治療原則、治療方法。
關鍵詞:絕經綜合征;“和暢”思想;經驗
中圖分類號:R271.11+6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8)09-0032-02
1 絕經綜合征
1.1 定義 絕經綜合征(Menopausal Syndrome MPS)[1]指婦女在絕經前后出現性激素波動或減少所致的一系列軀體及精神心理癥狀。絕經期包含了絕經前的絕經過渡期、絕經前和絕經后1年的圍絕經期、以及絕經后約至60歲的一段時間[2]。絕經期俗稱“更年期”。中醫認為女性在絕經期前后,伴隨月經紊亂或絕經出現如烘熱汗出、煩躁易怒、潮熱面紅、眩暈耳鳴,心悸失眠、腰背酸楚、面浮肢腫、皮膚蟻行樣感、情志不寧癥等狀,稱為絕經前后諸證,亦稱“經斷前后諸證”。中醫古代并無此病名,散見于“年老血崩”、“臟躁”、“不寐”、“郁證”、“百合病”、“年老經斷復來”等病證。目前,中國大陸地區絕經期女性占全國人口總數的18.21%,按卵巢早衰(POF)人群中平均發病率1.0%計算,發生病理性早絕經的女性約有150余萬人[3]。更年期患者癥狀輕的可在不知不覺中渡過,但約有10%-15%因癥狀嚴重而求醫。此外,該病患者發生高血壓、冠心病的危險性會增加,該病不僅影響婦女的身心健康,還影響工作、家庭生活與人際關系,所以在臨床要引起重視。
1.2 病因病機 《素問·上古天真論》曰:“女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可以看出婦女絕經前后,腎氣漸虛,沖任二脈精血漸衰,月經開始紊亂漸至絕經,生殖能力也逐漸降低終至消失。在此時患者腎精虧虛,稟賦已不足,若久病失養,或七情所傷、飲食失節、勞倦失度,亦或外邪侵擾等因素,致臟腑失司,沖任受損加劇,則腎之陰陽失和?!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撈吩疲骸瓣巹賱t陽病,陽勝則陰病?!标庩柺Ш统3е录膊“l生。“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說明了隨著年齡的增加,體內陰精漸衰。導師認為本病的發生不外乎房勞多產,或素體陰虛,或失血傷精,或情志不遂等所致。但究其病因以腎虛為主,腎的陰陽平衡失調,影響到心、肝、脾,從而發生一系列的病理變化,出現諸多證候,且因婦女一生經、孕、產、乳,數傷于血,肝藏血日漸耗損,易處于“陰常不足,陽常有余”的狀態,故在臨床上又以肝腎陰虛證為多見。
1.3 治療 西醫治療本病主要是緩解近期癥狀,并早期發現、有效預防骨質疏松、動脈硬化等老年性疾病。一般治療有調節生活方式、調節飲食、運動鍛煉,心理疏導等。藥物治療主要是用非激素治療(順勢療法、植物藥治療等)、激素替代治療(雌、孕、雄激素)、其他治療(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鈣劑、維生素D)等。中醫治療本病重在補腎健脾,疏肝理氣,調養沖任,充養天癸,平調腎中陰陽。在中藥治療的前提下配合針刺、艾灸、刮痧、推拿、電針等方法以促進康復。
2 和暢思想
2.1 “和暢”思想的學術淵源 “和”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提出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人和思想?!昂汀币卜Q“中和”,指的是事物的各個方面協調展發的狀態,也是中國基本的傳統文化。在《內經》時代,開始提出了“氣血和,五臟和,陰陽和、四時和”,由此可見在中國古代,和的思想充分的滲入到了中醫理、法、方、藥的各個環節中。守中和常有天命,人體各部皆“和”才能健康,若陰陽失衡,則疾病必來,致中和則病體康復。至現代國醫大師孫光榮教授首創中和醫派,首次提出“中和思想”,以調和陰陽為根本大法,以和氣血為重點,主張“氣血中和而消百病”,使其達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平和狀態[4]。并在“中和”學術思想的指導下,運用“中和辨證-中和處方-中和用藥”的方法,調氣血、護脾胃、平升降、衡出入來治療臨床諸疾。“暢”來源于張仲景《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5]。
2.2 “和暢”思想的提出 導師姜麗娟教授跟名醫,勤讀書,悟經典,重臨床。在“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和“中和思想”的啟發下創新的提出了“和暢”思想?!昂蜁场彼枷胧侨梭w健康態、疾病觀、防病觀、治病觀的體現?!瓣幤疥柮?,精神乃治”乃為人體的健康狀態;“陰陽離決,精氣乃竭”乃為疾病發生的原因;“治病必求其本”乃為疾病的治療原則,“本”指陰陽。即人體患病是由于陰陽的失調,治療的目的在于使陰陽協調。《素問·上古天真論篇》:“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內外環境和諧,才能保證形神健康,盡終天年。總結人的健康態、穩態應該是“陰陽和”、“氣血和”、“臟腑和”、“經絡和”、“意志和”的狀態,若以上失和,則人體失常,故而發為疾病。
2.3 “和暢”思想治療絕經綜合征 導師認為絕經綜合征患者通常處于五臟六腑、氣血陰陽失衡狀態,從而呈現出腎陰不足,肝陽上浮,心神不安的病理狀態,偏離“中和”。打破了中和的動態平衡。在治療絕經綜合征時,導師將“和暢”思想運用其中,以調整陰陽,和調氣血為指導,治療上采用補腎健脾,疏肝理氣。臨床辨證選用更年Ⅰ號加減。更年Ⅰ號由太子參、熟地黃、當歸、女貞子、山茱萸、白芍、麥冬、首烏藤、炙鱉甲、制首烏、甘草等組成。方中太子參益氣健脾養陰;白芍、麥冬、制鱉甲清熱滋陰;白術、當歸健脾益氣,以助氣血生化之源;熟地、女貞子、山茱萸、制首烏、桑椹補腎填精,以補先天;澤瀉利水泄熱,理氣通絡;甘草調和諸藥。該方的組成與運用體現了導師的“和暢”思想中的“陰陽和”“氣血和”“臟腑和”“志意和”的觀念。此外,導師認為絕經前后婦女由于生活壓力、社會壓力的不斷加劇,加之不了解病情,常常恐懼交加,在治療時經常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精神安慰,與患者不斷溝通交流,減輕患者心理負擔,配合藥物治療后常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偠灾?,在治療該病時要注重調整陰陽氣血,以補腎健脾,疏肝理氣為主。
3 醫案舉隅
金某,女,52歲。2018年3月18日初診。主訴:烘熱汗出、煩躁易怒1年。患者平時性情溫和,1年前絕經后即開始出現烘熱出汗,口干口苦,手足心熱,時感頭暈,心煩易怒常與家人爭吵,夜間不易入睡,或多夢易醒,神疲體倦,納少、大便時干時溏、小便調,舌紅、苔薄,脈細弦。曾多處服用中藥,上癥無明顯改善。1-0-2-1(順產1孩,20年前無痛人流1次)。診斷為絕經綜合征(肝腎陰虛)。治以滋腎舒肝,調理氣血。方用更年I號加減:太子參30 g,熟地黃15 g,山茱萸10 g,女貞子15 g,制鱉甲15 g,制首烏15 g,當歸15 g,白芍15 g,麥冬15 g,夜交藤15 g,浮小麥30 g,芡實15 g,天麻15 g,茯神15 g,炙遠志15 g,炒白術15 g,丹皮15 g,荷葉10 g,甘草6 g。(免煎顆粒)10劑。開水沖服,每劑1天,每天3次。導師在看診時對其進行心理疏導。
二診(2018年4月1日):患者訴近日感眼花干澀,服藥后諸癥大減,但仍感頭昏乏力,盜汗,陣發烘熱,煩躁,夜寐差。舌紅較前變淡,苔薄,脈細。守上方加合歡皮15 g,柴胡15 g懷山藥15 g,菊花15 g。6劑。服用方法同前。
三診(2018年4月10日):患者訴服藥后諸癥均明顯減輕,要求繼續調理。服藥后癥狀減輕,守上方再開12劑,囑其每月服6劑,鞏固療效,勞逸結合,調暢情志。
按:該患者年過七七,歷經數十年經、孕、產、乳,耗傷氣血及腎陰,絕經之后,腎陰愈虧,陰虛水不能涵養肝木,肝陽上亢,出現頭暈,陰津不足,肝火亢盛擾心,故煩躁易怒。腎陰不足,陰虛生內熱,內熱迫津外泄,出現烘熱汗出、五心煩熱。腎陰陰虛不能上濟心火,心火內動,心神不藏,故眠差不易入睡。舌紅、苔薄,脈細弦,均為肝腎陰虛的征象。更年1號方滋腎養肝,補益氣血。加入浮小麥、芡實收澀止汗;加天麻平肝潛陽;茯神、炙遠志寧心安神;加炒白術健脾益氣;加丹皮、荷葉情心寧肝;服藥后仍有煩躁加入柴胡、合歡皮增強疏肝解郁之功;加人懷山藥加強健脾益氣之功,改善乏力癥狀;加入菊花清肝明目;隨癥加減,全方合用,滋補肝腎,平肝潛陽,健脾益氣,安神定志。藥后肝腎之陰得補,上亢之陽潛藏,陰陽平衡,諸癥自消。
4 體會
導師姜麗娟師承全國第四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張良英教授,從事婦科臨床工作多年。在“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和“中和思想”的啟發下開拓性的提出了“和暢”思想,對婦科經、帶、胎、產等疾病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見解和辨證方法。在對絕經綜合征的病機認識和治療中,抓住了肝腎陰虛的主要病機,以平調陰陽,和調氣血為大法,在臨床中辨證運用更年1號加減,屢屢獲效。
參考文獻:
[1]謝幸,茍文麗.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2013:364.
[2]吳克明,張慶文.中西醫臨床婦產科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1:174.
[3]阮翔燕.更年期相關癥狀及疾病防治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1.
[4]譚林林,陳威.國醫大師孫光榮臨證思想總結[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7(2):70-72.
[5]張琦.金匱要略講義[M].上海:上??萍汲霭嫔?,2008:12.
(收稿日期:2018-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