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鋒
摘 要 勞動力作為供給側生產要素端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經濟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供給數量和質量將直接影響一國經濟的產業結構,最終影響經濟的正常運行。勞動生產要素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利突破點,因此必須牢牢抓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歷史機遇,調整勞動力市場結構。當前我國一方面存在用工荒,另一方面存在就業難的現象。如何找到解決這個問題的切入點呢?本文從勞動力結構與產業結構的關系入手,進而通過分析勞動力結構失衡的原因來探索解決勞動力供需不匹配的方法,最后從勞動力市場建設,科技創新,城鎮化改革,教育等方面提出改進勞動力供需結構不匹配的建議。進而達到優化勞動力供給,提高要素生產率,促進我國經濟持續均衡增長。
關鍵詞 勞動力供給;供給結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一、研究背景和意義
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世界整體經濟發展形勢進入深度轉軌階段,經濟萎靡,經濟增長下降,失業率上升,傳統經濟增長動力面臨消退,而新的經濟增長動力尚不明朗,經濟形勢復雜多變。反觀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高速增長,年均增長率接近10%,但自2012年開始,經濟增長面臨持續下滑,2016年增長率僅為7%左右。經濟增長面臨持續下降的經濟態勢讓我們意識到長期以來推行的以投資驅動經濟增長,追求量而忽視質的經濟政策的不可持續性。面對國內外復雜多變且整體經濟持續不明朗的經濟環境。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我國面臨經濟增長下降而采取的有效應對措施,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的必然要求。
隨著經濟發展由高速增長轉入新常態,我國的宏觀經濟管理政策的側重點也由以需求管理為主轉向以供給管理為主,發展戰略也由生產要素量的投入為主轉向追求質的結構性調整,通過生產要素結構性的優化來實現全要素生產效率的提高,進而促進經濟的持續性發展。在經濟發展的新時期,我們應該認識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從供給和生產端入手,而生產要素是生產供給的關鍵,要素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及配置狀態,生產要素結構,及要素生產率等因素,都會對一國的產業結構、產業競爭力,乃至經濟的長期發展都會產生很大影響。通過優化要素資源配置、調整要素結構、提高要素生產率來達到經濟長期健康持續性發展的目標。生產要素供給主要由勞動力、土地、資本、制度、及創新五大要素構成,本文正是著重從生產要素中的勞動力供給結構調整的視角出發,對勞動力結構性調整及勞動力流動與產業結構升級、經濟發展的關系進行探討。
二、當前勞動力供給現狀分析
(一)勞動力供給結構的現狀
據統計,在2015年,中國有749萬高校畢業生進入就業市場,到了2016年,教育部的數據顯示,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765萬,比去年又增加了16萬人,與10年前相比,高校畢業生數量上升61.5%,同時中職畢業生和初高中畢業以后不再繼續升學的學生大約也是這個數量。青年就業群體加總在一起大約有1500萬左右,這使得就業形勢非常緊張。而在另一方面,中國職業??圃盒5母咝.厴I生卻出現良好的就業形勢,呈現較高的就業率。21世紀教育研究所報告顯示,去年大約有80%的職業??萍夹g院校的學生找到了工作,相比較而言,高等教育本科畢業生的就業率卻只有65%。
這一社會現象暴露出我國勞動力市場的一個突出問題,即供給和需求不匹配。根據我國當前以第二產業為主的經濟發展實際情況,就業市場所需要的勞動力依然是以職業技能型為主的技術性人才,而對于高等教育畢業的本科畢業生需求則不足。我國勞動力的供給大部分來源于走出大學校門的畢業生。中國的高校從1999年開始實施擴招以來,大學本科以及??圃盒5漠厴I生數量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長。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本科畢業生選擇攻讀碩士研究生學位,我國現階段碩士畢業生也在逐年增加。但不容樂觀的是,眾多的大學生都面臨著就業難的困境,天之驕子走出校門卻很難找到一份令人滿意的工作。問題的根源在于,社會對于高學歷勞動力的需求十分有限,卻大量需要技術工人。
(二)勞動力供給結構失衡的產業原因
首先,現階段中國產業結構升級正處于從“二三一”模式向“三二一”模式轉變過程中,產業結構已經調整為以第三產業的發展為核心,第二產業雖居主導地位,但發展速度逐漸減緩,第一產業的比重持續下降;其次,勞動力素質大幅提高,且流動性顯著增強,流動方向主要是從第一產業流動到第二產業,再從第二產業流動第三產業,其中第三產業變化與勞動力流動關系最為顯著,且大部分高素質勞動力流入現代服務業以及新興產業等第三產業較為發達的地區;地區間的轉移表現為從中西部地區轉移至東部地區;最后,就勞動力流動與產業結構的相互作用而言,產業結構升級推動了勞動力流動,隨著產業結構高級化水平的提高,傳統經濟發達地區省份產業結構以及勞動力結構趨于穩定,第三產業現代化程度則仍需提高,同時部分中西部地區省份由于第二產業優化升級所帶來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得所需勞動力減少,從而部分勞動力被擠出,部分流回至農業部門;勞動力流動反過來也影響了產業結構的發展進程,大規模勞動力轉移至東部經濟發達地區,轉移過程中對產業發展產生的規模效應逐漸減小,水平效應則逐漸顯著,同時由于勞動力流動的慣性以及勞動力素質整體偏低等問題,導致東部地區省份勞動力趨于飽和,而中西部省份則出現大規模勞動力尤其是高素質勞動力不斷流失,這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各地區產業高級化進程受到阻滯,我國整體經濟發展速度減緩等現象。
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勞動力出現的大規模、跨區域、長距離的引人注目的流動現象,而勞動力作為重要資源,它的配置合理性又會反過來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從而影響產業結構變化。因此產業結構的變化會帶動勞動力結構的變動,產業結構的升級和轉型會釋放原結構中一部分低素質不能適應產業結構升級的和轉型的勞動力,導致勞動力市場上低技能素質的勞動力數量的增加,而相對于總的勞動力不變,必定帶來勞動力數量在產業結構分配上的不均勻,這是導致勞動力市場上高素質技能勞動力短缺和低素質勞動力過?,F象的出現。這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內生的由經濟結構變動所引起的勞動力市場上供需不匹配的主要原因。
(三)勞動力供給結構失衡的人口原因
在另一方面,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憑借數量龐大的人口紅利和勞動力低成本的優勢成為世界制造業大國,但近幾年,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快,我國總體上適齡勞動力的數量開始減少,尤其是有效勞動力供給的減少,這嚴重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除了勞動力在數量上發生變化之外,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產業結構的升級,相對應的以前的勞動力狀況也出現了結構上不匹配,具體表現為低素質和低技能勞動人口的占比較大,高素質技能型和創新性人才供給嚴重不足,人力資源供需錯配嚴重。再加之我國在去產能、清理僵尸企業的過程中,會有更多的低技能性勞動力釋放到勞動力市場中,勞動力市場供需矛盾會更加突出。我國正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邁進,新產業和新設備需要大量的高素質勞動力的有效供給,以目前中國勞動力的供給結構,根本無法滿足我國產業轉型要求。一方面是低素質勞動力充斥勞動力市場,另一方面則是高素質、高技能性勞動力供給不足,人力資源供需矛盾突出。
三、勞動力供給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從經濟要素結構對經濟增長貢獻的視角研究,分析勞動力資源投入在經濟增長過程中適度的占比,促進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其實也就是馬克思所講的資本有機構成對經濟發展的持續性作用。文章的整體分析思想就是:不但要認同勞動力要素投入對經濟增長所引起的規模效應,而且關注和分析勞動力供給結構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效果,也就是勞動力供給結構的配置效應。
經濟增長因素中的資本和勞動力,屬于常規的生產要素,與一個經濟中的生產要素享賦有關。勞動力流動、市場發展產生的效率、外貿和技術引進,以及國內投資和外資引進這四個因素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通常認為勞動力流動引起勞動力結構的改變,進而產生勞動力結構效應促進中國經濟增長。在經濟學分析經濟增長過程中,人們使用一個生產函數的概念,來表達生產要素投入與在某一定技術水平下能達到的最大可能產出的相互關系。例如,假設一種產品的生產需要使用資本和勞動兩種要素,則這種產品的生產函數表明,假設在其他條件不發生變化的情況下,資本或勞動數量的變化以何種程度增加該產品的產出。所以,一般由資本和勞動這兩個經濟要素的規模對經濟增長進行解釋。但是在分析經濟增長的過程中,尤其對全要素貢獻這一部分,經濟學家在理論上很早就發現,除了常規的生產要素投入的增加,往往還有一些原因例如:經濟結構的再配置,也刺激了經濟增長。
四、調整勞動力供給結構失衡的建議
本文從另一個角度來講述勞動力對經濟增長的績效過程,即勞動力結構紅利,也就是說人口紅利雖然消失了,勞動力結構紅利卻是剛剛開始。勞動力結構紅利就是勞動力的優化配置,同時紅利表示勞動力在優化配置過程中存在經濟租。由于知識型勞動力的存在,暫時的產業低端化,使勞動力市場存在知識型失業;可是產業結構會逐漸調整,那么知識型勞動力就是產業結構調整過程的產業工人大軍,就存在了知識型勞動力的短暫無限供給,這就是勞動力結構中的紅利。勞動力結構紅利就是在產業結構優化過程中,知識型勞動力從低端產業向高端產業轉移過程中產生的經濟租金,這種經濟租金就是勞動力結構紅利。這就促使勞動力的從業者的生活質量出現下降。基于此,本文從勞動力市場,城鎮化改革和科技創新三個方面來解決勞動力數量短缺和需求方面的問題,促進經濟的持續性發展。
(一)完善勞動力市場建設
本文討論的核心問題是勞動力從低價值區轉移到高價值區,而勞動力流動的必要條件是完全競爭的勞動力市場。因此,形成一個完全競爭的勞動力要素市場,避免不必要的社會福利和經濟效率的損失,是勞動力市場建設的最終目標。就我國目前勞動力市場缺乏效率的因素主要是:遷移成本高、信息渠道不完善和人力資本較低,導致職位匹配難度大以及勞動力市場分工沒有完全精細化和勞動力自由流動的壁壘。
信息不完全導致勞動力市場中的勞動供給和勞動需求無法正確的匹配。勞動者是市場信息的弱勢群體,他們沒有信息交流平臺,不知道適合自己職位在那里,有時為了生存,就直接尋找崗位。在統計資料研究中,大部分勞動者都是依賴家庭成員、親戚或者同鄉對自己要遷入地的工作信息和生活信息了解的。然而,即使是少量信息它的傳播效率及其低下,而且真實度不高。雖然在不同城市之間的勞動力職位匹配信息可以通過網絡工具進行傳播,但是對于在異地找工作的勞動者,在沒有收入的情況下承擔著城市生活的高消費,生活成本較高。因此,建立高效的信息渠道,發展勞動力供求市場中介組織,規范勞動力的就業途徑能有效減少勞動力充分流動的摩擦。
(二)城鎮化改革促進人口流動
2015年,我國城鎮常住人口為7.7億,城鎮化率達到56.1%,但相比發達國家仍處于低水平,仍有6億多人口聚集在農村,其中,從事農業的勞動力人口也有2億多。整個國家出現城市勞動力不足而農村剩余勞動力過剩,勞動力整體供給和需求不匹配的現象。隨著城鎮化的發展,中國的勞動力供給潛力依然巨大,可以通過推行城鎮化改革,包括消除戶籍等體制障礙、改革社??鐓^域流動措施、完善促進勞動力向城市流動的制度安排,提高勞動力配置效率,維持經濟增長。也就是說,通過城鎮化優化勞動力供給結構,以降低人口紅利消失對中國經濟增長帶來的影響。
(三)通過科技創新來適應勞動力結構性變化
從發達國家的實踐來看,隨著技術的進步,大量機器人以及自動化技術的運用,使得對勞動力的依賴程度有所降低,尤其是在一些低端技術、勞動密集型領域。為了更好地應對勞動力供給結構變化帶來的影響,中國也正在加快創新驅動經濟增長的計劃進程,中國目前第二產業就業比重仍高于發達國家,盡管說人口紅利帶來的低成本優勢消失,但由于技術創新帶來的自動化、機械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今后產業結構從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型升級,勞動密集型產業對低端勞動力的需求也將減少,因此,從勞動力需求的角度來看人口紅利消失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也無需被夸大。
(四)加大科研教育投入和職業培訓力度
另一方面,從勞動力的供給結構方面來解決勞動力質量不高的問題,一是通過相關產業的職業技能培訓、轉崗培訓等方式,提高勞動者技能,特別是農村和欠發達地區勞動者的技能。二是繼續擴大中等教育的普及面,提高中等教育質量。中國目前產業技術工人學歷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偏低,在中國25-34歲的年輕人中,高中學歷比例僅為39%,仍遠低于OECD國家的平均水平(82%),三是促進高等教育方面,中國高等教育雖然在過去十年取得了顯著發展,目前研發人員總量已經超過美國,研發投入與美國的差距也逐步縮小,但在創新產出和產出效率方面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說明中國研發人員的創新能力及創新資源使用效率都有待提高。需進一步提升受過科技高等教育人口的比重以及質量,通過科教文衛體、信息金融等服務提升人力資本,產生更多新的經濟增長要素。人口政策本身就是為了解決總人口數量減少帶來的問題,因此,人口政策應注重和科技、文化、教育政策的協同性原則,聯動作用,發揮合力。
五、結束語
當前全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面臨著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疊加”局面,需要各級地方政府大力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創新為核心動力驅動經濟發展。但一切的創新歸根結底都是人的創造。因此,我們一方面需要繼續釋放人口紅利,做大財富蛋糕,另一方面需要推動人口紅利向人力資本紅利轉變,為創新創造奠定解釋基礎。
參考文獻:
[1]肖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勞動力問題芻議:馬克思勞動力價值理論的運用與發展.[J]當代財經.2017(1)
[2]劉暢,鄒玉友.農村勞動力供給的結構特征及其影響因素.[J]江漢論壇.2013(8)
[3]周興.人口老齡化對我國勞動力供給結構的影響分析.[J]農銀學刊.2011(2)
[4]田帆.我國未來勞動力供給總量及結構預測.[J]全球化.2017(10)
[5]陳利鋒.供求錯配、產能過剩與產品市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個包含產能過剩與勞動力成本的“新共識”框架.[J]長白學刊.2017(4)
[6]翟曉理,劉軒.地方政府開展流動勞動力教育培訓的風險評估——基于勞動力供給側結構優化的現實需求.[J]地方財政研究.2016(7)
[7]劉若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勞動力轉移問題研究.[J]人才資源開發.20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