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秋
(國家體育總局 體育科學研究所,北京 100061)
節奏(rhythm)一詞最早出現于音樂領域,代表樂句中弱拍與強拍循環重復的組合過程,個體節奏感的強弱用于衡量其將不同的音符組合放入特定結構當中的能力。Ansley(2004)將節奏的理論引入運動領域,并指出節奏策略是運動員在不對生理系統造成不可逆傷害的前提下,為了達到最優化運動表現而進行的一種意識或潛意識的對能量輸出的調控[1]。
運動員能夠在重大比賽中把控節奏是最終勝利的關鍵,不少實證研究為此提供了依據。例如,譚智平在對比中外優秀跨欄運動員跑跨節奏后指出,不同水平運動員采用的跑跨節奏不同,高水平運動員更傾向于使用A型變換節奏;在剛剛結束的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上,曾排名世界第一的德約科維奇以0∶3被韓國新星橫掃,連續第2年無緣澳網八強。賽后他承認由于傷病遠離網壇達半年,使他在比賽中遲遲不能找到節奏而難以達到最佳狀態[2]。除此之外,高玉花在分析倫敦奧運會男子1 500 m自由泳運動員的比賽節奏后得出,孫楊競技水平提升的關鍵在于其對身體和心理節奏更好地把控[3]。這提示我們,對于競技體育這種由人身體表現的復雜運動,不僅要考慮物理意義上的節奏呈現,還要考慮物理與心理節奏間的相互協調,即形神的和諧統一。可見,運動員比賽中的節奏至關重要,幫助高水平運動員在重大比賽中找到自己的最佳比賽節奏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我國學者邱宜均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提出,運動員臨場心理狀態是其在比賽中流暢發揮的重要保證,也是運動員在重大比賽中迅速尋找并適應比賽節奏的前提。調控運動員臨場心理狀態,是指通過心理學原理,綜合運用多種干預手段幫助運動員改變不良的心理與行為,使其競技水平充分發揮并尋找到自身比賽節奏的方法,建立在日常心理訓練、賽前心理干預、賽前心理教育及臨場心理調控等基礎之上。
國內學者張忠秋[4]、姒剛彥[5]在協助國家隊備戰奧運會期間,采用的日常心理訓練包括:生物反饋訓練,即利用現代生理科學儀器,通過運動員體內生理信息的自身反饋,使運動員經過特殊訓練后進行有意識的心理控制與訓練,從而促進其心理狀態的新型訓練方法;表象訓練,即借助言語暗示、放錄音引導或看錄像等方法,喚起運動員已有運動表象;模擬訓練,即在訓練中仿照比賽環境和氣氛進行比賽模擬,強化運動員的抗壓能力;注意力訓練,即綜合利用多種方法(如腦波反饋訓練)培養運動員在訓練和比賽中集中注意力等。同時,采用的賽前心理調控包括賽前情緒監控與調節、攻擊性行為控制、期望效應引導和錯誤認知糾正等。此外,還采用專題講座和典型案例分析等方法進行心理教育,并在比賽現場對運動員進行心理干預。綜合使用多種方法保證運動員良好的臨場心理狀態,為運動員找到比賽節奏提供保證。
由于競技體育的特殊性,運動員在比賽場上承受著普通人難以體會的心理壓力,而以往的心理調控方案多是運動員被動接受的,當外界給予的心理支持不足以滿足自身臨場需求時,運動員的臨場自我心理狀態調控能力就成為其尋找比賽節奏的基礎,運動員達到流暢的比賽狀態也與良好的比賽節奏高度相關。以往研究表明,在臨場比賽中運動員會出現流暢體驗(flow)和關鍵完美表現(cultch)[6],這些表現都是運動員找到并適應比賽節奏的標志。但是,運動員臨場也會出現“Choking現象”、負性(威脅性)信息注意解脫困難[7],這類表現說明運動員沒有找到比賽節奏,會對比賽結果造成一定的消極影響。所以,應注意提升前者的水平同時控制后者的出現。
流暢體驗出現的前提是運動員的競技水平與任務難度相當或高于任務難度。這提示運動員首先要努力提升自身競技水平,即“打鐵還需自身硬”,只有達到能力水平與任務要求的有機統一,才能在臨場輕松駕馭心理狀態,找到比賽節奏。此外,根據“clutch能力表現解釋模型”,運動員在壓力情景下的cultch需要滿足專項運動能力、壓力認知應對能力和人格3個條件。在日常訓練中綜合各種方法對這3個方面進行完善,是運動員臨場心理調控的重要途徑。而對于“Choking現象”、負性(威脅性)信息注意解脫困難、由緊張引起的情緒波動或焦慮等對比賽結果產生消極影響的心理狀態,運動員要學會運用心理策略和手段進行有效的調節,包括自我談話、目標設置、最佳表象引導、興趣引導和心態放松等。
運動員賽前狀態和準備活動是在參加正式比賽或運動訓練前身體機能提前動員的2個不同階段。賽前狀態與運動員的訓練水平、機能狀態和心理素質有關,良好賽前狀態的特點是中樞神經興奮性適度提高、植物神經和內臟器官的惰性有所克服、機體機能得到預先動員,有利于運動員尋找到比賽的節奏以提高運動成績。準備活動的目的是預先動員人體的生理機能,為即將進行的比賽做好機能上的準備,調整賽前狀態或為了強化已掌握的運動技能,從而快速找到比賽節奏,提高比賽成績。
良好的賽前狀態對運動員尋找比賽節奏具有積極作用,賽前狀態過弱或過強,都會影響運動員對比賽節奏的把握,從而影響運動成績。所以,比賽前需采取措施,調整不良賽前狀態,除了保證運動員臨場心態和自我調控能力外,還需根據運動員賽前狀態安排適宜的準備活動。例如,當運動員由于緊張而產生焦慮或情緒失控等不良狀態時,可以在賽前為其制訂節奏緩和的準備活動;而當運動員喚醒水平較低或遲遲不能進入狀態時,則可以在賽前為其制訂節奏快、強度大、興奮性高的準備活動內容;抑或當運動員某項技術較弱或穩定性不強時,需要在準備活動時重復演練并強化該技術的最佳節奏,這樣既可幫助運動員克服短板,又可強化其自信水平。通過針對性的準備活動調整運動員的賽前身心狀態,為運動員比賽中快速找到自己特有的比賽節奏提供條件。
除了心理和技術水平因素外,比賽中運動員找不到節奏的重要原因還有疲勞導致的比賽狀態差、喚醒水平低或由于傷病導致的對專項比賽節奏的不適應等。隨著科學訓練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社會的不斷發展,人類在運動領域的極限不斷被打破,高水平比賽對運動員的要求越來越高,優異成績的背后是對運動員生理和心理能量的巨大損耗和身心潛能的極大激發。
在現代高水平比賽與訓練過程中,運動員的消耗與恢復是一個統一的過程。運動員在承受大負荷比賽后,機體恢復速度的快慢直接影響后續訓練和比賽的成效。比賽和訓練中或后的拉伸和放松必不可少,拉伸的作用是解決肌肉僵硬問題,放松的作用是加速機體的恢復。同時,可綜合運用訓練學、營養學、心理學和醫學生物學等手段促進疲勞的恢復。例如,訓練和比賽后采用按摩、營養攝入、音樂放松和針灸理療等方法進行恢復。綜合各種手段可提高運動員身心疲勞的恢復水平,是保證其全身心投入訓練并在下次比賽中找到特色比賽節奏的重要基礎,同時也是避免運動員因身心疲勞而在訓練或比賽中意外受傷的重要手段。
從身心2個方面分析運動員賽前、賽中和賽后各階段特點,是幫助運動員進行有效身心引導與調節的重要手段,更是幫助其在重大比賽中找到自己特有比賽節奏的重要措施。需要注意的是,不同項目的運動員,其身心特點有一定差異,尤其是團隊項目運動員,這種差異還可能存在于場上不同位置的運動員之間。因此,面臨重大比賽,運動員、教練員、科研人員或醫務人員都必須首先掌握并遵循個體特點,采取針對性的專項心理節奏和身體節奏調控策略,努力幫助運動員發揮出自己的特色節奏特點。同時,盡可能避免受到主要對手等因素對運動員專項節奏特點的干擾和影響,比賽中享受自己的特色比賽節奏,奪取比賽佳績。
[1] Ansley L, Schabort E, St Clair Gibson A, et al.Regulation of pacing strategies during successive 4-km time trials[J].Medi Sci Sports Exerc, 2004, 36(10): 1819-1825
[2] 譚智平.中外優秀跨欄運動員跑的節奏與速度變化的時空特征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5):700-702
[3] 高玉花.第30屆倫敦奧運會男子1 500 m自由泳運動員的戰術節奏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13,49(1):122-126
[4] 張忠秋,趙國明,劉運洲,等.中國跳水隊備戰北京奧運會的心理訓練與監控[J].體育科學,2009,29(11):8-14
[5] 姒剛彥,張忠秋,張春青,等.中國運動員備戰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心理服務[J].中國體育科技,2012,48(4):3-20
[6] 王進,婁虎,唐寅平,等.解讀競賽壓力下的運動表現:一個“Clutch”視角的運動能力初探[J].體育科學,2013,33(6):14-22
[7] 劉運洲,楊勇濤,張忠秋.壓力情景下運動員對負性信息的注意偏向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7,32(2):134-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