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勇
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國人民先后經歷了貧窮型社會、溫飽型社會、小康型社會,現在即將過渡到共同富裕型社會。在這個歷史進程中,人們生活質量逐步提高、生活需求逐步擴展、生活層次逐步提升,同時對健康理念、保健理念、養生理念、長壽理念的追求也不斷深入人心。健康長壽是人類亙古不變的永恒的理想追求,社會越進步、經濟越發展,人們對健康長壽的追求就越強烈,對健康產品和服務的總需求就越大,最終會呈現為爆炸性的急劇增加,形成波及全世界的健康革命。近些年來,我國健康產業在醫療衛生、營養保健、生命科學等領域取得了許多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逐步步入了高速發展的快車道[1],已經形成了貫穿“生老病死”全生命鏈的廣大需求體系和廣闊市場空間,覆蓋“一、二、三產業”全產業鏈的龐大供應體系和強大供給能力的大健康產業。2016年中國大健康產業市場規模突破3萬億元,達到世界第一。《2016-2021年中國大健康產業市場運行暨產業發展趨勢研究報告》預計, 2021年將達到12.9萬億元,未來五年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27.26%。[2]以中華文明為代表的東方生命文化即將引領人類對生命健康認知觀念從“治已病”向“治未病”的方向轉變,進入全人類大健康文明新時代。河南是中華民族與中華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之一,是我國重要的經濟大省,2016年GDP國內排第五名、中西部地區排名第一。2016年12月,國家批復鄭州入選國家中心城市,以河南為主體的中原城市群正在快速崛起。在新時代背景下,河南億萬人“中原崛起”的百年夢想正在迎來實現的新希望與新機遇。當前河南應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要抓手,充分發揮好、利用好供給側和需求側的“雙引擎”帶動效用,主動調整經濟結構,大力培育新興產業、朝陽產業,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現要素最優配置,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和轉型升級,打造經濟增長新動能,把積極推進大健康產業擺到河南省產業發展戰略的重點位置上,形成河南產業躍升新動能,提升河南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
1.1 發展大健康產業是滿足新時代社會人們根本需要的必由之路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告訴我們,人們總是首先滿足迫切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最高層次的需要。人最寶貴的是生命,而健康則是維系生命的最基本保證,所以每個人首先都希望自己能夠得到健康,滿足基本需要;長壽則是人們自我實現的需要,是建立在健康滿足基本需要得到保證以后的最高層次需要,所以健康長壽是人類亙古不變的永恒理想追求,既是人們的最根本需要,也是人們的最高理想追求。黨的十九大報告在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轉化時講“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強調了現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狀況。這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成就巨大進入新時代,另一方面是還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包括人們對健康長壽追求的需要,但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并不支持滿足全部人們的這種需要,存在供給不充分和供求不平衡問題,這是新時代背景下產生的需求端與供給端之間的結構性矛盾。要解決這種新問題、新矛盾就必須從供給端入手,深化供給側結構改革,堅持政府推動和市場運作有機結合、統籌資源與協調發展相結合,探索構建中國健康服務新模式,打造健康產業生態新平臺,推動國家大健康產業政策的規范發展,加大社會提供優質大健康產品和服務的力度,來滿足新時代社會人們日益增長的大健康需要,實現“健康中國”的宏偉戰略目標。
1.2 發展大健康產業是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國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 這句話從根本上說清了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重大意義。健康對個人來講是最大的財富,對國家來講也是最重要的生產力,人民健康與國家富強是緊密聯系的。中國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人民的健康和幸福,只有人民健康幸福了,才會有更多更好的精力投入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去,我們國家的生產力就會得到發展,就會把我們國家建設得更加美好,國家的綜合國力就一定能夠得到提高,進而實現強國夢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所以發展大健康產業不光是為了解決當下的經濟問題、民生問題,也是為了高質量的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國之路。
1.3 河南重點發展大健康產業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改革,優化經濟結構的創新之路
河南經濟多年來的高速增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但是經濟進入新常態后要素紅利、投資驅動帶來的巨大發展動力逐漸消失,原有經濟結構需要優化升級。“十四五”時期河南要繼續發揮經濟高速發展的巨大潛能和強大優勢,就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定不移的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供給空間,挖掘需求潛能,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長動力。河南重點發展大健康產業正是推進結構調整,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達到優化經濟結構的創新之路。
地緣優勢得天獨厚:河南古稱中原、豫州、中州,簡稱“豫”,位于中國中東部,呈望北向南、承東啟西之勢,機場、高速公路、鐵路網四通八達,交通便捷;自然稟賦優良: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大別山三大山系自然生態景觀類型多樣,動植物資源豐富,氣候兼有南北之長,人居環境良好,截至2015年底河南省總人口10722萬人(常住人口9480萬人),全國占比7.8%,人口資源優勢十分明顯;人文資源優越:河南是中華民族與中華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之一,歷史上先后有20多個朝代建都或遷都河南,有洛陽、開封、安陽、鄭州、商丘等古都,是中國古都數量最多最密集的省區,文化茂盛,文物古跡、歷史名人眾多。截至2017年河南有世界文化遺產6項2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58處,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13處。為河南省發展療養康復、休閑養生、健康養老等“養”字訣大健康產業提供了重要支撐。
自2008年以來我國經濟版圖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速連續多年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全國經濟增長重心不斷向中西部地區轉移,中西部一些重點地區對區域發展的支撐作用愈發增強。河南2016年國內生產總值居中國第5位、中西部地區首位,是中國重要的經濟大省。河南農業基礎雄厚,是全國糧食生產第一大省,糧食、棉花、油料、肉類等主要農產品產量均居全國前列。河南工業強盛,形成了四大傳統優勢行業:化工、有色工業、紡織、鋼鐵;六個高成長性行業:建材、汽車、電子信息、裝備制造、輕工業、食品工業;四個先導性行業: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河南商業發達,2016年鄭州入選國家中心城市,擁有鄭州商品期貨交易所、國家級航空港經濟實驗區、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是中部地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物流中心和樞紐市場。一言以蔽之,河南具備發展大健康產業良好的前期產業基礎。
經濟發展從根本上說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生產力諸要素中最重要的是人,人對生產力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人健康水平的提高必然對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3]大健康產業是具有無限潛力的朝陽產業,符合人類發展和時代發展的要求,能夠極大地促進經濟增長與社會和諧。當前河南處于加速工業化,并向知識社會轉型的重要節點,這個時候重點發展大健康產業具備良好前景預期: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扎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改革,主動調整經濟結構,完善產業結構調整,完成產業優化、轉型升級,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現要素最優配置,打造經濟增長新動能,提升河南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滿足河南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
截至2015年底,河南總人口10722萬人,居全國第一位,占比7.8%,國土面積16.7萬平方公里,居全國17位,占比1.74%。[4]河南要用全國1.74%的土地養活全國7.8%的人,再加上河南作為產糧大省,必須保證農業用地,耕地紅線不能破。在此基礎之上,還要搞好城鎮化、工業化,因此河南省人地矛盾十分突出。
《河南統計年鑒2015》顯示,第一產業從業人員2651.74萬人,占全河南省總從業人員數的40.67%,第二產業從業人員1995.57萬人,占比30.61%,第三產業從業人員1872.72萬人,占比28.72%,農業從業人數占比較大。
河南省雖然工業體系相對齊全,基礎較為雄厚,但是偏重傳統。建材、能源、輕紡、冶金、化工等傳統支柱產業比重大,高能耗、高污染、資源型產業比重大,高新技術產業比重小,初級、中間產品多,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大的最終產品少。
據河南省教育廳公布的《2016年河南省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全省共有普通高等學校129所,本科院校55所(其中公辦38所),占42.64%;高職高專院校74所(其中公辦54
所),占57.36%;成人高等學校11所,占8.53%。全省82萬人參加高考,高等教育毛入學率38.80%。[5]高等教育水平居全國末流,與經濟發展水平嚴重不成正比。
2.5 原有健康產業結構不協調、發展不均衡、缺乏創新,整體動能不大
河南健康服務產業鏈主要有五大基本產業群:醫療產業、醫藥產業、保健品產業、健康管理服務產業、健康養老產業,[6]但存在產業結構發展不協調、不均衡現象。如:1資源主要集中于醫藥產業和健康養老產業;2健康養老水平低于全國平均;3健康服務行業存在著較大的地域差異;4 缺乏以基因技術和細胞技術為核心的高科技醫學科研創新項目;5互聯網在線醫療、智慧醫療等現代網絡醫療技術整體發展緩慢等。原有健康產業模型與商業模式普遍存在著某些自身局限性,不是有重大的要素性缺失,就是有重大結構性缺陷,缺乏創新,整體發展動能不大。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在健康中國背景下,河南重點發展大健康產業必須要精心進行頂層設計,政府要當好“總設計師”,明確政府與市場的各自運行機制,“頂層設計”一定要呼應“底層沖動”,避免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科學制定全局性戰略規劃,有目的、有步驟的去開辟大健康產業的商業藍海。
發展大健康產業順應了全球經濟的發展潮流,河南應將大健康產業列入產業招商引資引智的重點,挑選有競爭優勢的戰略合作伙伴,推進資源互補,實現合作多贏。
3.3 推動健康產業企業向“大健康產業+”戰略轉型和改造升級
行業要發展,推陳出新是必然選擇。首先要牢牢把握健康產業的發展趨勢,找準行業由生物疾病醫學模式向生態健康醫學模式轉變,由疾病醫療產業向健康養生產業轉變,由醫學類“治已病”消費向保健類“治未病”消費轉變的變化方向。其次創新是引領發展的動力,必須推動大健康企業不斷加強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向“大健康產業+”戰略轉型和改造升級,深度融合互聯網+、金融+,深度挖掘和全面提升大健康產業價值鏈。
充分發揮河南省農業大省、人口大省、中醫藥資源及文化
大省的優勢,在中醫養生農業、健康養老產業、健康文化服務產業等領域加速培育一批具河南特色的大健康產業優勢企業,搶占國內大健康產業發展制高點,提升競爭力。
3.5 加快推進行政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
落實好中央轉變政府職能各項決策部署,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減少政府對市場的過多干預,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打造服務型政府,提高行政效能。
一是推動中醫藥健康文化理念在人民群眾當中的傳播,達到需求側“增知擴需”的目的;二是完善健康產業高等教育專業設置,吸引與培養優秀行業發展必須人才,特別是加大對以基因技術和細胞技術為核心的高科技醫學、在線醫療、智慧醫療等高精尖科研人才和科研創新項目的培養與支持力度,達到供給側“提質擴容”的目的。
3.7 利用優勢互補,推動產校合作,建設國家級大健康產業發展技術中心
以鄭州大學“雙一流”大學建設為契機,聯合河南農業大學、河南中醫藥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利用其學科及人才優勢與南陽宛西制藥、河南民生藥業等醫藥企業的資金與行業優勢相融合,共同合作建設國家級大健康產業發展技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