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鳳,荊 雯
隨著中國教育改革的發展,教學科研工作有了較好的成果,許多國際上的教學理論被引入國內,這在體育教學課程改革中也有一定的體現。在新課程改革的助力下,體育教學設計的發展,有助于體育教師合理的選擇教學內容、發現教學問題、制定教學方案,指導體育教學實踐活動。
體育教學設計的產生是在1988年,蔡寶忠先生在沈陽體育學院學報上發表了體育教學設計的文章——《淺談體育教學設計的基本課題》。此篇論文的首次刊登使體育界對體育教學設計研究進入發展階段。隨后,有更多的體育研究者對體育教學設計的概念有了新觀點。
蔡寶忠認為體育教學設計是指體育教師對教材內容的預測,并規劃教學行為的過程。[1]也有人認為,體育教學設計是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而制定的教學方案。所以,體育教學設計被定義為一種體育教學的操作方案。
有研究者嘗試著對體育教學設計進行界定,在《關于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體育教師意識覺醒的探討》中,體育教學設計是運用教學設計的原理和方法,對體育教學過程中所產生的問題給予解決。其觀點是把體育教學設計看作體育教學的方法,是有助于教師開展體育教學的手段之一。[2]
在《新世紀我國學校體育改革與發展研究縱覽》中,周登嵩指出體育教學設計是根據學科本身的特點,分析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給予恰當的方法解決問題,達到教學效果。[3]同樣焦敬偉也認為體育教學設計是體育教學活動的過程,制約著師生教學活動的步驟、環節。[4]他們是從總體的體育教學視角出發,其觀點著重于體育教學設計的過程性。
毛振明教授在體育教學論中對體育教學的定義為,體育教學是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條件,對教學過程進行優化。它明確了體育教學設計的應用范圍。其觀點把體育教學設計等同于體育教學計劃,該觀點很容易使人混淆。[5]
通過以上幾位學者對體育教學設計闡述后,可見他們分別是從宏觀和微觀的角度對體育教學設計進行界定的,理論視角不同導致對體育教學設計的理解就會有所不同。所以應綜合不同觀點去探索更為優質的體育教學設計。
隨著體育教學的改革,學校體育教學有了新的轉變,體育教學設計更重視以人為中心,注重學生的學習需求、情感的需要。因此,學者們從不同的視角下對體育教學設計進行分析,并給予指導性的意見,輔助教師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使體育教學設計更具有系統性、建樹性。
基于不同的視角對體育教學設計進行探究,主要體現體育教學設計內容的多元性。體育教學設計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應該從不同的角度對體育教學設計進行審視與構建。
2.1.1 表演視角下的體育教學設計
體育課程改革中,提倡要科學的進行體育鍛煉,以增強體質、增進健康和提高學生體育素養為目標,滿足學生的需要和發展。何鋼在《“表演”視角下的高校體育教學設計》中認為,新時期體育教學設計應把教育生活中的表演元素帶入到體育教學課堂中,注重師生的表現力,促進終身體育意識的養成。[6]以上觀點是從人的發展角度對體育教學設計進行闡述的,更加注重人的個別差異性與獨立性,強調表演性的教學,以重視人的行為發展為基礎。但對目前我國體育課堂教學狀況而言,這種教學設計實施起來仍為困難。
2.1.2 混沌理論下的體育教學設計
以人為本的教學設計已受學者們的矚目,混沌理論則以人為視角對體育教學設計進行探究,為體育教學設計帶來新的啟示。體育教學要以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為基礎,以追求新型理念的體育教學設計為開端,注重以人為本、以及個體的差異性和創新性。[7]闡述了體育教學應以“人”為主體的特性。趙峰覺得體育教師要根據混沌理論原理,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習效率。[8]楊亞娟認為教學設計要與時俱進,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9]混沌理論視角下的體育教學設計,重視以人為本、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和創新性。盡管理念新穎,但在實際教學應用中卻沒得到具體的實現。
2.1.3 基于變易理論的體育教學設計
當前,在我國體育教學實踐中,教師處于對體育教學內容的認識與理解較為片面化、單一化、對體育教學設計內容的選擇、設計還不夠具有科學性和切實性,它已影響到體育教學品質的提升。因此,要進一步完善體育教學內容涉及到的理論研究,提高體育教學的價值和實際意義。在《基于變易理論的體育教學內容分析及其設計策略》中,闡述了變易理論下的體育教學內容,揭示了變易理論能夠優化體育教學課堂的改革與發展。[10]而在《變易理論與有效體育教學策略研究》中則提出,體育教學可以運用變與不變的范式,幫助學生準確把握學習對象,使學生認識事物更加精確、豐富,提高體育教學效率。[11]兩位研究者都從變易理論視角入手,但分析的對象有所不同,因此提出的策略也不盡相同,前者注重體育教學內容的分析,后者著著重對學生的分析。兩者分析的情況都是當前體育教學設計存在的問題,但都只是就體育教學理論而談沒能結合體育教學實際問題進行測驗探析。
2.1.4 基于耗散結構理論的體育教學設計
一直以來,傳統的體育教學設計追求穩定性、刻板化,在體育教學中缺乏培養人的主體性。因此,有學者從耗散結構理論的視角對體育教學設計進行審視,為體育教學改革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周生旺基于耗散理論視角對體育教學設計進行了分析,他利用耗散理論的特點來幫助體育教師實現彈性教學設計。[12]這說明了耗散結構理論利于體育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學者何航飛從學生學習的角度來闡述耗散理論的優勢,他認為體育學習是由于耗散結構理論的啟發,構造非平衡思維系統與外界環境進行信息交換,培養學生自行思考的過程。[13]以上的觀點說明了在體育教學改革時期,耗散理論對體育教學設計的重要性,為體育教師打開新思路,可耗散理論對體育教學是否真的具有幫助卻沒有給出相對正確的驗證。所以,耗散理論對體育教學設計的作用值得有待研究。
2.1.5 逆向教學在體育教學設計中的應用
由于新一輪體育課程改革的實施,所以需要新的體育教學設計模式與之相匹配,逆向體育教學設計開始興起。榮俊杰認為逆向教學設計符合當今體育課程與教學的邏輯規律,以學習目標的預設為起點,選擇合理的學習內容與教學活動。[14]王曉宇在保齡球教學過程中運用逆向教學與順向教學比較研究,結果證明兩種教學方式都能起到促進作用,但逆向教學效果更好些。[15]逆向教學的思想與傳統順序教學相矛盾,因此逆向教學的實施具有特殊性。比如教學的教學水平、學生的學習能力的限制,進而逆向教學的開展仍需完善。
2011年《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頒布,體育課程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盡管《課標》存在不完善之處,但它的頒布給體育課程改革注入了新的血液。《課標》的被實施推廣,也使體育學者們重新認識到體育課堂教學設計存在的問題。焦敬偉認為體育教學設計通過系統性、理論與實踐統一、創造性的特點,揭示了體育教學設計的基本方法和過程。[16]蘇正南提出了新課程理念下的體育教學設計活動應以學生發展為核心,明確體育教學設計為思路,不斷完善新體育教學的設計與發展過程。[17]柴嬌認為,在新課程的背景下,可以開發一種主客觀相結合的體育課堂教學設計。[18]
從上述的相關理論研究中,能看出新課程理念下的體育教學設計已備受關注,但對于如何有效學習的落實體育教學設計依然是一個關鍵性的問題,盡管學者們提出相對較好的意見,并且有更多人在做精品的體育課堂教學設計。但到目前為止,體育教學設計還沒有真正的從理論角度上達到成熟。
現代學習觀下的體育教學設計,闡述了教師在確定教學設計之前,要考慮到運用的教學理論、教學實際問題及教學方法步驟。基于現代教學理論的思想,以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和教學技術為依據,運用系統的方法對體育教學設計進行分析,為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實施教學流程做鋪墊。
2.3.1 基于建構主義的體育教學設計
基于現代學習觀的建構主義體育教學設計,具有較為完善的設計模式。如張振華在《體育教學策略與設計》著作中曾提及過,建構主義教學模式是社會互動理論,強調教師與學生,生生之間的影響與社會關系。[19]劉宏玉《基于建構主義的體育教學設計研究》和李士剛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的體育教學設計》中的觀點與張振華教授的觀點較為一致,都是強調體育教學設計要體現師生的雙邊互動和心靈溝通。[20][21]在《淺析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體育學習的影響》中,分析了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體育學習的影響及建議,為體育教學設計提供重要的指導方案。[22]王晨宇也對體育教學建構設計的模式安排進行了分析。[23]李琛與黎珍分析了傳統體育教學設計,并提出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新體育教學設計的內容與步驟。[24][25]建構主義理論引發了體育教學的教學模式、教學內容與教學步驟的重構,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模式。
2.3.2 基于行為主義的體育教學設計
現代學習觀下的體育教學設計,是結合行為主義心理學理論,把教學看做是一種由刺激到反應的行為修正過程。張振華在《現代學習觀下的體育教學設計》中對體育教學模式進行綜合性分析,其思想是行為主義的體育教學是以全體學生的運動能力為基礎,選擇合適的運動項目,按照學生的發展水平和學習需要進行調整,從而使不同運動水平的學生都能參與運動。
2.3.3 基于認知主義的體育教學設計
認知主義教學設計模式強調認知、意義理解、獨立思考等意識活動,從人的理性發展角度對感知覺、表象思維等認知環節進行研究。通過這種發現式的學習方法獲得教學模式,這種認知教學模式同樣適用于體育教學,例如發現式體育教學模式在體育教學中,是學生通過思考用“做中學”,去解決問題從而進行有效的運動技術學習,掌握運動技能。領會式體育教學模式在學者毛振明《體育教學改革視野》的著作中也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他覺得應通過從整體開始學習,逐漸改變只追求技能,而忽略學生對整體運動項目的認知,以提高球類教學質量的教學模式。[26]以上學者的闡述是學生在運動中對體育技能產生初步的認識,然后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這種模式的體育教學,適用于具有一定理解能力的初中以上學生。
2.3.4 基于人本主義的體育教學設計
人本主義教學設計是強調學習者意愿、情感、需要和價值觀,激發“自我實現”的潛能。這種非指導性的教學同樣適用于體育教學,如快樂體育教學模式。快樂體育最早出現于日本,羅時銘《當代日本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研究》一書認為,追求快樂是獲得技能和體力的保障。[27]快樂體育的立足點是“以學生為中心”,如山東大學附中甄老師的一節接力跑課的組織設計,就能體現快樂體育教學的模式。快樂體育不僅能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又能加強學生的運動能力。但這種體育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善于開發運動項目,并靈活使用教學方法。
現今,隨著社會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教育以備受關注。體育學科也不能獨善其身,我們更應注重體育教學設計,因為它可以有效的幫助教育者對體育教學目標、內容、任務、策略方法、評價的設計。互聯網+教育下的體育教學設計中,體育實踐教學是由虛擬學習環境和實踐學習環境相結合的學習過程。
肖爾盾《“互聯網+”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學混合學習模式探索》中提出,“互聯網+”給高校體育教學在教學生態、學習方式、教學方式帶轉變,這種“互聯網+”的形式引發教師思維上的變革,利用跨界、融合、連接的互聯網思維去思考和解決教學中遇到的問題。[28]學者李平平在互聯網+教育視角下對體育教學模式的變革優勢進行了分析,他覺得翻轉課堂的實施過程符合運動技術教學原理,有助于發揮老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29]多為學者都提出體育教學設計應與時俱進,因此基于互聯網+教育的視角重新審視體育教學設計,正確推動體育教學的變革。從上述理論思想中,互聯網+教育視角下的體育教學設計的確有許多優勢,但目前,基于我國教師師資力量和教學經費上看,實現這種互聯網+教育模式的體育教學,在校園中的普及應用還需要一定的時間。
大多數體育教師對體育教學設計理念的認識不夠充分,在理解和闡釋上存在差異性,限制了理念多元化的融合,這導致體育教師對體育教學設計理念不能形成整體性和全局性。近年來,體育教學設計研究雖有了新的成果與發展。但在許多問題上仍有不同的意見和看法,但從體育教學設計的宏觀角度看,體育教學設計對體育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研究有較好的指導作用。
從體育教學設計的研究發展趨勢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體育教學設計著重教學方法和手段;第二階段,體育教學設計著重表現形式;第三階段,體育教學設計著重教學過程。三個階段體現出體育教學設計具有較強的實踐指導作用。但對體育教學設計的概念和名詞存在不同的定義,其中不乏帶有其他學科的專有名詞的使用,難免給學者們帶來理論或者名詞意義上的混淆。根據這樣的情形,應該規范、統一體育教學設計概念和專有名詞的使用,為此減少學科間理論的殽雜。
體育教學作為教育學下的一個分支,并不是教育學上的理論都可以用在體育上。更何況體育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尤為薄弱,因此需要對體育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給予整體性與細節性的分析。在體育教學設計的整體上,學者們對體育焦旭設計的認識不盡相同,對于細節問題更是涉及少之又少,所以,應該針對體育教學設計所要面對的不同教學問題、對象、內容進行系統的理論性分析,提出更多的分析方法。
基于我國體育教學設計研究的狀況上來看,大多數學者在研究中小體育教學,這部分學者主要研究體育教學設計的運用,然而,由于其中部分學者體育核心素養和科研能力的不足,使之對體育教學設計的運用分析不夠深入,繼而影響了研究結果的質量。另一部分學者是高等院校的科研人員,他們在體育教學設計的理論上具有較高的造詣,但缺乏實踐基礎,使研究出來的理論不夠具有真實性,即“假大空”。如果這兩種體系能進行有效的結合,則會為體育教學做出杰出的貢獻。以便理論有根基,實踐有指導。
體育專家們已經對體育教學設計的概念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要想學者對體育教學設計形成統一認識,還需要對研究的成果進行具體的分析與探究。依體育教學設計目前的研究成果情況可見,對體育教學設計基礎理論的研究仍有缺失,沒有形成具體的體系理論。應促使體育基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體育教學設計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做鋪墊。
體育教學設計理論是為體育教學實踐指導方向的,我們可以借鑒其他相關學科的理論,來完善體育教學設計理論上的不足,從多方面對體育教學進行探索研究。應把體育教學設計理論與實踐進行相結合,讓體育教學設計理論更貼合實踐的需要,推動體育教學設計的發展。
體育教學設計應走出困境,積極探尋屬于本學科的理論知識與實踐力量,促使更多的教師在自身實踐中創造更多的、更鮮活的、更有效的經驗,實現學習、繼承、創新的目標,獲得更好的體育教學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