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紀鵬,卜蘆笙,董淮南
作為高校體育運動項目之一,足球比賽本身有間歇性、多面性特點,要求運動員具備較高的運動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對比歐美國家運動員,我國女子足球運動員身體素質相對較差,體能力量明顯不足,特別在高校女子運動員中表現更加明顯。而如何解決這一問題,關鍵在于做好力量訓練模式優化工作。因此,本文對高校女子足球運動員力量訓練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既往研究資料中,取高校女子足球運動員為研究對象,發現不同位置下運動員跑動速度有一定差異,如與前衛持續跑動速度比較,后衛速度較快,若與前衛、后衛比較,前鋒持續跑動速度較慢。這些可反映出,高強度跑動情況下,足球運動員在不同位置跑動時間有一定差異,跑動時間最短的為中后衛,時間最長的為前衛,前鋒跑動時間與邊后衛無較大差異。但需注意,若跑動活動為低強度情況,此時,相比所有位置運動員,前衛在持續時間上短,可說明足球運動過程中,為使自身力量保持平衡,可能有低強度間歇情況出現。這種間歇在所有位置運動員中均有所體現,一般間歇次數較多時集中于45-60s時間內,而持續運動時間超出90s時,有較少的間歇次數。由此總結,足球運動有間歇性特征。
整體性在足球運動中表現的極為明顯。從整個運動區域安排情況看,結合11名隊員各自優勢選擇相應的區域位置安排,特別在進攻位置、防守位置上,所安排的隊員應保證高度配合,在此基礎上通過運動速度的提高以及球隊戰術應用,同時找尋對方破綻,獲取勝利。若運動比賽時其中任一一名隊員出現差錯,便會出現失球情況,影響整個賽局。值得注意的是,如何保證隊員發生差錯或失誤的可能性降低,關鍵在于隊員的體能,若體能未達標,可能在賽中出現體力不濟表現,注意力難以保持集中,一旦顯露破綻,便為對方進球創造條件。
足球運動比賽多變性特點較為明顯,如運動員需結合整個賽場變化選擇相應的個人技術與戰術,如短跑或長跑,通過技術變化調整,使對手無法預料到自身的動作與目的,最終贏得比賽。對于高校女子足球運動員,從其訓練或比賽表現看,一般各位置運動員動作中在鏟球、跳躍動作上保持同一頻率,而瞬時動作方面如對抗、跳躍、急起、急轉或急停等表現有一定差異。以瞬時跳躍為例,相比前鋒、前衛與邊后衛,中后衛在跳躍頻率上較高,但在對抗瞬時動作上,與其他位置運動員相比,中后衛動作頻率低,這些可反映出足球運動有明顯的多變性特點[1]。
本次研究中主要選擇足球運動員“核心力量”為研究內容,這種核心力量主要指身體核心區域韌帶、肌群可產生的力量,這一概念最早源于1985年Spinal Stability,即脊柱穩定性,隨后在“動態腰椎穩定計劃指南”中提出,可見核心力量最初出現在康復領域中。經過長期實踐研究,核心力量被引入到運
動項目中,發現對強化運動員綜合素質可發揮重要作用。以女子足球運動員為例,核心力量訓練中強調做肌群訓練,通過訓練方式的不斷調整,提高機體綜合素質。
足球運動是近年來高校體育項目活動之一,且有較多女子足球運動隊伍形成,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各女子足球運動項目的發展。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女子足球運動員運動訓練中,仍存在較多不足之處,特別在力量練習上表現極為明顯,具體問題如下幾方面。
2.2.1 訓練計劃缺失
力量訓練本身為系統、復雜過程,若無具體的訓練計劃作為指導,將無法達到力量訓練目的。目前高校女子足球運動員力量訓練中,極易出現韌帶組織拉傷,肌肉負荷過重,甚至出現機體平衡能力降低問題。而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在于整個訓練活動中,無合理的計劃,很難保證訓練的合理性。
2.2.2 缺乏與專項訓練的結合
高校女子足球運動員訓練中,訓練一般選擇體育館、健身房做力量練習,練習方式多為肌肉刺激方式,如通過負重方法或借助相關的儀器,雖然這種力量訓練方法對專項力量練習有一定的基礎作用,但這種練習方式后,可發現專項力量并未真正提高,更無從談及整體提升競技能力。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在于基礎訓練中,并未結合具體專項力量訓練要求,無法提高肌肉協調能力。
2.2.3 局部肌肉與整體力量協調訓練問題
大塊肌肉訓練是大部分運動員與教練關注的焦點,致使小肌肉群訓練被忽視。同時,也有部分訓練活動中,對下肢腿部力量給予較多的關注,而軀干力量、上肢力量被忽視,這種訓練方式完全忽視整體力量的協調,實際比賽中便會出現身體不平衡情況,運動損傷情況發生率提高[2]。
針對當前高校女子足球運動員力量訓練問題,實際訓練中首先應注意在重力訓練上加強。女子運動員自身應認識到,無論訓練或比賽中,能否自如的控制身體關鍵在于發揮核心肌群的作用。初期訓練中,應從克服重力練習上著手,可選擇的訓練形式較多,如腿臂交叉兩頭起、單臂俯掌控腹、仰橋、仰臥挺髖等,這些方式對于重力練習均可起到有效作用。需注意的是,部分女子運動員訓練中一般有過于心急表現,可能忽視最基礎的重力訓練,盲目追求專項訓練內容,教練員應注意指導運動員對基礎訓練給予足夠的重視,提高基礎訓練效果,確保基礎訓練強化下,為后續專項力量訓練提供堅實的基礎。
所謂機械練習法,主要指訓練過程中借助相關的器械達到尋來年目的,如平衡板、平衡球以及瑞士球等。器械運用下,要求運動員保持身體不平衡狀態,這樣在力量練習中,可使軀干深層肌肉均保持活躍狀態,在運動中參與,促使機體肌肉盡可能達到平衡狀態。從當前高校女子足球運動員訓練或比賽中可發現,一旦出現力量不足時更傾向于借助外力保持軀體平衡,而機械訓練下肌肉參與平衡支持,在力量訓練的同時提高身體平衡力。另外,機械練習方法應用下,常見的方式也有懸吊訓練法,這種方式通常適用于以康復為目的的訓練活動中,主要借助懸吊器械做軀干肌肉、肢體運動能力的強化,或引入橡膠墊枕使支撐點不穩定性增加,保證神經肌肉協調功能[3]。
除上述力量訓練方法外,高校女子足球運動員力量訓練中,也引入其他練習方法,如上體負重練習,這種方式主要強調使運動員肌群協同用力效果強化,軀干穩定性得以維持。再如平衡球專項練習,可選擇坐在平衡球上進行頭頂球練習,或跪在平衡球上開展頭頂球練習,訓練的目的在于強化運動員實際比賽中的穩定性。同時,練習方法選擇皮帶練習,其實施的要點在于使運動員軀干部位與皮帶連接,動作過程中通過皮帶牽拉干擾影響,使運動員核心肌群對外來阻力克服對抗,或者在皮帶牽拉中,做跳起頂球練習以及踢球練習。此外,練習過程中也可選擇不平衡地面練習方式,練習的要點主要表現在通過地面不平衡使運動員腳下穩定性降低,如常見的沙灘足球練習模式,可使運動員在身體控制能力上增強,同時降低比賽運動中損傷發生情況[4]。
力量訓練是當前高校女子足球運動員訓練中需注意的問題。實際開展力量訓練活動中,應正確認識足球運動項目的特征表現,如間歇性、整體性與多變性等,立足于力量訓練中存在的弊病,如訓練計劃缺失、缺乏與專項訓練的結合以及局部肌肉與整體力量協調問題等,行之有效的訓練模式優化策略,如克服重力練習、機械練習方法以及其他如平衡球專項訓練、地面不平衡訓練方法等,這樣在有效的訓練模式下,更有助于訓練效果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