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 瑤,李利強
運動表現的研究可大致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最佳運動表現的研究;第二類是運動失準的研究。體育的競爭性使其具有高壓特征,在競賽壓力下運動員的運動表現是運動心理學研究的重要課題。時常有報道某優秀運動員在比賽關鍵時刻沒有頂住壓力,與冠軍失之交臂。這樣的報道屢見不鮮。運動心理學者稱之為“Choking”現象。“Choking”現象一直是困擾運動員與教練員的難題。就這問題,筆者從“Choking”現象的產生機制并結合已有的實證研究,多角度進行梳理,嘗試探索運動員在壓力下的運動表現,旨在尋求培養運動員最佳運動表現的方法。
“Choking”一詞起源于醫學,用于描述生理上突然窒息的現象,后來引入心理學描述成績下降或執行反常,后來被運動心理學家用來描述運動員在比賽中發揮失常的現象[1]。 “Choking”在牛津詞典解釋為:“窒息的”、“抑制”等,在《美國傳統辭典》其中一個含義是“發揮失常[3]。早期學界對“Choking”現象的共識:“Choking”現象是重大的比賽或在比賽關鍵時刻“發揮失常”。將“Choking”與“發揮失常”劃等。然而,早期的定義僅停留在行為表象上,缺乏了理論描述。首先理解運動員的“發揮失常”,運動員在平時訓練成績優秀,甚至在比賽初期運動表現突出,但是在關鍵的比賽中或比賽的關鍵時犯一些簡單錯誤,導致成績下降。因此,“發揮失常”可以是任何理由引起的成績下降;而“Choking”現象是指:競賽壓力的情境下,個體試圖努力的達到期盼的結果(贏得比賽的勝利),想通過“額外的努力”獲得一個自我接受的結果,將這種想獲得自我接受的結果作為暗示,暗示會使操作者把注意力轉向對技術動作更準確的執行,但是對于自動化的技術,轉變意識控制會破壞自動化的技術動作的流暢性,從而引發的發揮失常。鑒于此得出,“Choking”現象的產生是個體在壓力情境下(前提條件),由于認知過程的轉變引發行為結果(運動表現下降)。 “Choking”有別于其他形式的“發揮失常”,是“發揮失常”的一種形式[2]。
自我意識、特質焦慮、期望成功以及自我效能感都是運動員出現“Choking”現象的重要機制,從已有研究中來看,有學者把自我意識與“Choking”現象進行分析,把自我意識作為“Choking”現象的預測變量,鮑麥斯特在研究自我意識在產生在“Choking”現象中的作用,指出低自我意識的運動員在壓力情景下比高自我意識的運動員更容易出現“Choking”[3]。胡貴英等人,在探討青少年籃球運動員“Choking”現象產生的心理機制,將自我意識與運動員的“Choking” 指數做回歸分析,發現自我意識特別是公眾自我意識強的運動員更容易出現“Choking”,自我意識強的個體在比賽情境下,對壓力有更為敏感的反應[4]。然而,Heaton等人卻提出相駁的觀點,他們承認自我
意識是個體出現“Choking”的重要誘因,但表明高自我意識和低自我意識的個體都有可能會出現“Choking”,而“Choking”現象產生的直接原因是壓力源[5]。
斯坦希爾波是這樣描述“Choking”現象,期待取勝的思想引發了失常發揮的任務表現,較高的操作動機與高成績的期待取勝值都會使運動員在比賽在的壓力放大,個體想要通過額外的努力,有意識的控制運動過程,使得動作的流暢性被破壞,那么 “Choking”自然就發生了[2]。此外,朱國利等人對射擊運動員的研究中發現,期待取勝值高的運動員有更強的狀態焦慮運動員在比賽中的“Choking”指數與期待取勝和自我效能感成顯著的正相關。學者在探討自我效能感與“Choking”的關系是又獲得了不一致的結論,司業武在對乒乓球運動員的研究,卻得出壓力下的“Choking”與自我效能感呈負相關,這與胡桂英、孫保利的研究結果一致。
特質焦慮是“Choking”現象產生的又一重要誘因。Spielberger等人將焦慮區分為了特質焦慮和狀態焦慮,運動特質焦慮是運動員在運動焦慮傾向性方面一種較為穩定的人格特點,狀態焦慮是在某種情境中出現的暫時狀態。研究表明特質焦慮高的個體更容易出現“Choking”現象,這是由于高特質焦慮者對外界競賽刺激和壓力知覺更為敏感,在任務的執行時反應也更為強烈,更容易體會到狀態焦慮。競賽壓力情境下,高特質焦慮高者容易誘發緊張的情緒,在使用前注意調控系統調控后注意反應系統時,緊張情緒作為刺激導致注意偏向的產生,最終影響動作技能的發揮。
綜上所述,目前關于運動員“Choking”現象心理機制的研究都集中于自我意識、特質焦慮、期待取勝等方面,但是研究結果卻出現的不一致性,這是因為研究者解釋理論機制的不同、實驗任務以及研究被試的運動水平以及樣本量的差異造成。在探討運動員運動表現的這種結果的不一致性,是科學實證研究所喜見的,學者能夠從多因素、維度全方面的進行分析,對引起“Choking”不同機制進行分析,能夠為“Choking”的預防提供防范措施。
運動員 樂于接受自己,根據“Choking”過程理論,過去比賽失誤的經歷成為了運動員的一個壓力源,在認知上使得壓力增加。因此,保持樂觀向上的態度,接受自己的成功與失敗,保持良好的心態,能夠有效避免“Choking”的再次產生;降低焦慮水平,運動員在比賽前應該調整心態,可以采用音樂放松、呼吸調節或者是轉移注意力等方式來降低焦慮水平,研究表明音樂放松能夠有效地運動降低員在比賽中“Choking”現象的概率;制定合理的目標,能夠正確的審視自己,淡化金牌意識觀念。正確的運用應對壓力策略。
教練員 根據“Choking”的理論機制,壓力是造成運動員“Choking”現象產生的重要前提,教練員因素是運動員壓力的來源之一,教練員給運動員樹立過高的目標或要求,運動員期盼成功的值隨之增加,從而“Choking”的幾率就隨之增加;此外, 教練員不能夠正確運用應對壓力策略是運動員在比賽在出現“Choking”現象的一個重要誘因。因此,教練員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預防運動員“Choking”現象的發生。其一,在賽前制定合理的目標,降低期待成功值和金牌意識;其二,比賽中,教練員根據運動員的情況運用正確的應對壓力措施;其三,在平時訓練過程中,情境模擬競賽當中的高壓狀態,提高抗壓能力,加強心理控制能力的訓練。
關于運動員的在壓力情境下的最佳運動表現一直是運動心理學家研究的熱點問題,雖然研究取得重大成果,但也存在不足:其一,研究成果的實證驗證還相對缺乏。此外,如何提高運動員在競賽壓力下的運動表現,目前的研究成果還達不到實踐要求。其二,關于“Choking”已有的研究證據,也僅是基于競賽壓力造成了怎樣的反應,并未對中間過程因果關系的相互機制進行說明。基于上述問題,筆者提出未來了未來的研究趨向:
4.1 由于不同運動項目對運動員心理素質要求具有差異,因此有必要進一步對不同運動項目在競賽壓力下的運動表現做對比性分析,根據不同運動項目運動特點,為運動員制定合理應對壓力的策略。
4.2 “Choking”現象一直都是教練員和運動員的心理困擾,在實踐中亟待解決,因此關于“Choking”現象的與運動員防御研究與專項特點進行結合也是未來的一個研究方向。
4.3 “Choking”運動員模型研究也是未來研究探索的一個重要領域,并使研究成果能夠作用于實踐,以便于找到運動員最佳的運動表現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