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越
馬拉松屬于集大眾化、競技化以及表演化為一體的綜合性健身活動,其不但具有獨特的體育魅力與文化價值,更是持續受到多個國家與地區的關注。近些年來,隨著馬拉松賽事的不斷完善以及由競技性向著公益、公眾角度的轉變,當前馬拉松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體育賽事,更成為了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體育活動和形式。隨著國家對于學生綜合素質要求的不斷提升,校園馬拉松熱也就不可阻擋的出現了。為了進一步分析校園馬拉松的形成與發展,就必須先來認識一下什么是馬拉松。
馬拉松比賽的誕生來源于希臘一則感人的歷史故事。相傳希臘在馬拉松河谷地區與波斯皇帝的大軍交戰時,雅典軍隊在沒有救兵幫助的情況下背水一戰,通過出其不意的戰略擊敗了強大的波斯帝國,取得了重要的勝利。為了將這一勝利的消息傳遞給雅典居民,作為傳令兵的菲迪皮得斯奉命一路狂奔,顧不得戰斗的勞累與辛苦,在到達雅典城后大喊“我們勝利了”之后就永遠倒下了。為了更好的紀念這一場勝利,更是為了紀念菲迪皮得斯,第一屆雅典奧運會上就設立了馬拉松這個項目,最初為40km。后來在第4屆奧運會上,由于英國王室成員觀看席位置問題,調整為42.195km,而這個數據也被沿用至今。
馬拉松作為一項典型的西方體育文化,其具有以個人為中心的文化特征。不但要求鍛煉者具有強健的體魄,還要具有堅強的意志力以及頑強的精神品質。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當前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而馬拉松身體鍛煉的價值也逐漸向著文化發展的價值方向演變。[1]當前大多數參與馬拉松活動的參與者也不再滿足于體育鍛煉本身,他們在享受神經的放松與個性的張揚,這種回歸自然與時尚魅力結合的感覺才是馬拉松的價值所在。
馬拉松運動作為一項長跑田徑項目,其不但可以改善人體血管健康,還可以降低各種前列腺、心肺方面的器官發病幾率,最重要的是可以加快新陳代謝,所以還具有排污去除毒素的效果。另外,通過長跑,人們還可以減輕壓力,緩解疲勞,對于提升壽命也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人類的群體活動總會伴有群體效應,而群體效應也是人類社會活動當中最為有效的傳播方式之一。從本質上來看,馬拉松運動本身就屬于一項群體體育運動,其動輒成千上萬人的比賽規模,不但會牽扯大量的運動員、裁判員、觀眾,同時也會涉及到許多其他相關領域的內容,甚至與政治、經濟以及當地的文化發展都具有密切的關系。[2]由于馬拉松的這些特征,再加上校園本身就屬于文化的集散地,所以一旦出現馬拉松復蘇的跡象,勢必會在短時間內形成一股不可阻擋的“熱潮”。由此可見,群體效應可以說是校園馬拉松熱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整體文化氛圍與取向也是校園馬拉松熱形成的重要因素。隨著近些年來我國現代化建設水平的不斷提升,當前人們都可以實現足不出戶享受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盡管在精神與物質上都獲得了更多的享受,但是人們的身體素質以及運動能力卻都在不斷下降。[3]針對這個問題,國家對于青少年的體育鍛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青少年自身也逐漸意識到了體育鍛煉匱乏所帶來的危害,在這樣的文化氛圍的影響之下,馬拉松作為一項能夠有效鍛煉學生心肺功能的體育鍛煉項目,其受到重視與關注也就在所難免了。
馬拉松作為一項體育運動,其具有活動規模大、參加人數多、場地要求低以及設備成本低的特征。由于其具有大多數田徑項目的鍛煉特點,同時兼顧了競技性、觀賞性、公益性的特征,所以受到了政府、學校以及相關人士的普遍歡迎。[4]作為一項奧林匹克項目,我們甚至沒有任何理由阻止學生參與其中。與籃球等競技項目不同,馬拉松更像是一個自己與自己比賽的項目,如何在比賽當中調整自己的節奏,取得綜合效益最大化的同時也不斷挑戰自己的意志力與耐力的極限。這樣挑戰人類與自我的項目具有獨特的價值取向,其本身就是一種獨特的魅力,吸引學生不斷的主動參與,挑戰比賽的同時也在挑戰自己。
隨著校園馬拉松熱的不斷興起,當前馬拉松發展過程中的限制因素也逐漸暴露出來,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些教育行政部門以及學校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依然只管重視文化教學,對于體育健身以及學生訓練方面的要求也僅僅是“適可而止”,而作為一項運動量較大、運動難度較大的馬拉松運動,很容易被學校阻擋在門外。另外,一些學校象征性的設立了冬季長跑活動,但是其實施過程中也只是應付,并沒有真正做到馬拉松的嚴格訓練與嚴格要求,其實際訓練效果也并不顯著。
從青少年個人習慣的角度上來看,當前大多數青少年都意識到了自己在運動方面匱乏的現狀,但是限于學習時間以及精力等方面的問題,其中絕大多數并沒有養成良好的長跑習慣。另外,長期處于嬌生慣養的環境當中,一些學生還缺乏意志力以及堅強的意志品質,這顯然也不利于提升馬拉松運動在校園的推廣水平。
盡管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與發展,當前大多數青少年的學業壓力都有所減輕,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學生已經有足夠的時間投身于像馬拉松這樣對于時間、精力、體力都具有較高要求的體育運動當中。大多數學生在日常的體育鍛煉中也僅僅是進行一些簡單的中長跑,而限于學業以及時間的壓力,沒有太多的機會參與馬拉松,這同樣不利于馬拉松在校園中的推廣。
結合當前校園馬拉松發展過程中的不足與問題來看,一些學校的校領導以及班主任平時很少參加體育活動與鍛煉,而在教學過程中卻處處要求學生要主動參與馬拉松訓練,這不但無法體現出為人師表的優良作風,往往也難以讓學生接受這個結果。[5]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校領導應該加強以身作則的工作,通過樹立模仿榜樣,嘗試領跑的方式來提升學生的參與熱情,同時也可以激發一部分學生的馬拉松參加熱情,從而在身體和心理兩個方面克服重重阻礙,從而樹立良好的自信心的同時也磨練了自己的意志力。另外,要求校領導與教師參與馬拉松,還可以幫助教師團隊提升凝聚力以及意志力,同時還可以更好的提升教學的注意力以及精氣神,這對于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以及打造一直高質量的教學管理團隊也具有積極有效的幫助。
5.2 加強情感交流,通過師生情誼與生生互動來強化馬拉松的鍛煉效果
校園馬拉松盡管不一定要像標準馬拉松具有嚴格的要求,但是其為了獲得更大的訓練效果,還是應該盡可能將學生的潛能充分發揮出來,從而提升學生的意志力與韌性,為其今后的學習與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6]在實際引導馬拉松活動時我們發現,一些意志力較為堅強可以堅持跑完全程的同學大多數情況下都有“伙伴”,在伙伴的激勵、比拼以及引導之下,學生往往可以迸發出更多的意志力與潛能,從而實現挑戰自我、超越自我的效果。由此可見,在打造校園馬拉松熱的過程中,還應該加強情感的交流,從提升氛圍的角度上來加強對于學生的引導與鼓勵。比如定期舉辦馬拉松技巧交流會,并邀請一些在上一屆比賽當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學生現身說法,根據自己的實際比賽經驗來傳授知識與技能,同時也可以將自己訓練的小故事分享給大家,從而讓大家認識到馬拉松訓練的艱苦以及取得成功后的喜悅,從而更加努力的鍛煉,不但強健了體魄,也促進了師生關系以及生生關系,這對于打造學生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并提升就業能力也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5.3 循序漸進,加強日常鍛煉,將馬拉松精神融入生活與學習當中
馬拉松作為一項難度較大的田徑項目,其本身并不是一蹴而就可以練成的,不但需要長期的持續訓練,同時還需要具有一定的天賦與能力才能夠取得比賽的勝利。對于大多數以鍛煉身體為目標的學生而言,其拿到冠軍的可能性并不大。在了解這些內容的前提下,學生依然堅持訓練,并將馬拉松訓練過程中的意志力訓練以及身體鍛煉應用于日常的生活與工作當中,這才是最大化馬拉松訓練價值的一般方式。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學生不需要為了獲得多么高的名次而訓練,其只需要給自己一個明確的超越自我的目標就可以不斷努力。比如每次速度提升多少秒,每次比賽要超過哪一名選手等等。另外,隨著馬拉松技巧與身體素質的不斷提升,學生也將逐漸意識到努力與收獲之間的正比關系,從而將學到的馬拉松精神更好的應用于實踐當中,為學生的綜合素質全面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
綜上所述,校園馬拉松熱的形成與我國校園文化的建設以及學生自身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具有密切的聯系。隨著我國對于青少年身體健康水平關注程度的不斷提升,當前校園馬拉松建設過程中的一些限制性因素也逐漸表現了出來。結合其發展的特點與問題,筆者也試著從加強學校重視程度、提升情感交流的頻率與效果以及加強日常的指導與訓練等角度對于校園馬拉松的發展策略進行了闡述,也希望能夠為校園馬拉松文化的繼承與發展,為學生綜合身體素質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