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相會,劉瑞峰,李文龍
從地理層面上中國和日本是“一衣帶水”的近鄰,兩國隔海相望。兩國在文化層面同屬于“東亞文化圈”都是以儒家文化為核心,以儒家經典的觀念為基本理念。日本武道在近代化轉型中成為傳承日本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并將其和教育融為一體實行武道教育,講究文武并重,從日本武術“術”至“道”進行轉變,使日本傳統武術煥發勃勃生機。而中國武術在“武術進奧運”和“武術世界化”的口號下發展成“傳統武術”和“競技武術”兩條道路。傳統武術由于自身的傳播途徑狹小,同時受保守的傳統思想的影響使那些在群眾中頗負盛名,喜聞樂見,具有實用價值,鍛煉難度不高,并且承載著傳統文化的的內容得不到有效的推廣。競技武術在追求奧運會競賽方法、選擇奧運會競賽模式、在追求運動技術的“高、難、美、新”的技術過程中,越來越偏離民族傳統武術的精神實質,異化為西方體育的另類形態。[1]然而中國武術的文化教育價值卻沒有得到發揮,徐克借電影人物黃飛鴻之口說:練習武術不應只是強身健體,抵御外敵而應是“廣開民智、智武合一”。現如今國家提倡“武術進校園”就是為了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然而“武術進校園”受挫,全國近七成學校沒有開設武術課或者武術課形同虛設。[2]而日本武道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成功轉型非常值得我們借鑒。
魯迅先生曾說“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精準的概括出在全球化的今天民族傳統文化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日本就是是一個非常重視傳統文化的國家,其傳統文化主要包括等級秩序、情義觀念和自我修煉的境界等基本內容。[3]體現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形成了獨具日本特色的茶道、花道、武道等民族文化形式,通過這種種形式來達到繼承傳統文化的傳承。 日本武道對傳統文化繼承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就是對于自我修煉的傳承。自我修煉的目的就是做到精神和肉體的分離,日本人堅信精神的力量將戰勝物質,精神是永存的而物質是有限的。
這一點在戰爭時期表現為視死為活著的“神風特攻隊”,在現代表現為日夜通宵達旦的上班族,日本流行小說作家星野慎司在《不尋常的市民生活》一書中這樣描述日本人的加班心態:“忙碌的工作就像因參戰而烙在身上的傷痕一樣,那是男人的勛章”。支撐他們能夠長期工作的力量源自于民族精神的傳承。這種精神在武道中的體現就是武道精神“通過武技的修煉成為有作為的人”。武道在其中成為對民族精神繼承的媒介。對于日本武道的理解,人們往往和日本武士道混淆,殊不知日本武道是上位概念,它是日本各種武術的總稱。[4]而日本軍部在戰爭期間利用其“忠君愛國,愛惜名譽”特性將其改造把士兵培養成視死如歸的殺人工具。那么隨著日本武道現代化改良,這種軍部思想已經剔除。
武道的本質特征是其技擊性,到了現代武道隨著時代的發展,熱武器的盛行。尤其是在明治維新之后,武道被用作喚醒民族精神,技術被用于警察的訓練技能,在學校中擔負起教育的職能。武道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教育職能逐漸顯現出來,人們開始通過武道的修煉來達到育人的目的。1987年的《武道憲章》第一條就明確了武道的目的:“通過以武技為手段的心身鍛煉來磨練人格,提高識見,培養有作為之人才。”[5]日本武道已經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獨特道路。
日本著名武道教育家嘉納治五郎曾講到自己修煉柔術的體會“自己暴躁的性格,通過柔術的練習,使精神狀態逐漸穩定,自我控制能力強多了。”由于感受到柔術的對自己的幫助,開始苦心鉆研,剔除掉柔術中傷害較大的招式,使其改造成一種安全的運動,他開創的柔道講道館意為“講述人生之道”一生都在提倡“跟著對手一起進步”他將柔道分為三層境界“上層為將柔道的理念勝負應用于生活之中,中層為通過柔道的練習提升自己的修養,下層為技術的鍛煉”嘉納治五郎的思想不單單是指柔道它具備了日本武道的共有的特性,即通過武道的修煉來找到人生的道路,找到自己的“道”。日本各類武道都有自己的宗旨和原則如柔道的“精力善用,自他共榮”,劍道主張“求勝,但不為勝是求”合氣道“合氣就是成愛”以不爭不斗為宗旨,空手道大師船越義珍曾寫到“空手道的終極目標不是擊敗對手獲得勝利,而是練習者人格的完善”等可見這些武道的目標追求雖有不同但都是以追求人格完善為最終目的。
武道尤其注重對抗練習,在比賽中雖然不以輸贏為目的,但是在練習中產生的勝負,會讓練習者間接的體驗人生的失敗與成功,痛苦和喜悅,然后將這種勝負觀運用到生活之中,體驗人生的預演能夠在生活中做到“平常心、不動心”。
日本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對“禮”的要求更是貫徹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日本人在行使禮儀上不僅要考慮等級差別,還要考慮性別、年齡、家庭關系以及過去的交情等等。甚至同樣的兩個人之間,在不同情況下也要表示不同程度的尊敬。[6]武道在傳承禮儀文化中就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日本武道強調“以禮始、以禮終”將禮儀更是在武道修行中發揮到極致。從踏入道場開始每個行為都是有行為規范的,是每個人都必須要遵守的。比如劍道的練習由雙方“蹲距”之禮。有“正坐”向師長之禮,與對手立禮,還有30度鞠躬、45度鞠躬等[7]在器物的擺放也有嚴格的規定,比如劍道在跪坐兩人交流休息時將刀至于身體左側,刀刃朝里刀背朝外,刀鐔與膝齊平。這樣放的目的是為了防止對手,突然暴起拔劍等這些繁瑣對細節的嚴格要求,使練習者能夠通過禮儀的練習達到尊重他人、嚴于律己的目的。通過禮儀的學習能夠自己控制自己心中的“魔鬼”。在日本家長們把孩子送到到場進行學習就是為了使孩子養成正確的行為習慣和尊重他人的品質。
日本武道講究將精進的技術同精神結合在一起這也就是追求的“道”,在練習過程中劍道的交劍知愛指的是珍惜你的對手,對手的水平將會幫助你提升自己,在現代劍道練習也指通過劍道認識朋友,懂得珍惜對手,珍惜朋友。在柔道中嘉納治五郎提倡的“跟對手一起進步”也是同樣的道理。日本傳統文化在吸收中國儒家文化之后并沒有以“仁”作為一切行動的指導,而是選擇了“忠”。在古時體現在忠于天皇、忠于父母、忠于自己。在現代更多的體現在忠于祖國,忠于企業等方面。日本傳統文化通過大量細致的禮儀來達到克己的目的。但是當受到侮辱的時候就要忠于自己。比如在學校里面低年級被高年級欺負,如果不能有其他手段報復回去。那么自己就要努力修煉武道等實力強大在報復回去,如果沒有做到,就是沒有忠于自己會受到內心的譴責。人們往往會選擇武道的修行來增強自己的體質,約束自己不欺負弱小,同時受到恥辱時能夠勇于反擊。
日本武道的表現形式分為“形”和“亂取”,形就是指套路練習,將攻守含義的招式編成一個套路,可兩人練習,也可自己獨自一人練習。亂取就是指對抗練習,設定好規則和技術范圍展開的對抗。日本武道中用我國漢字繁體之“構”來表示一種“態勢”,有“心”之態勢與“體”之態勢。[8]“心構”就是指對抗中的心理狀態,只有在瞬息萬變的對抗練習已經長期的基本練習才能磨練一個人的“心構”。比如日本劍道的修煉在比賽中是靠得本來決定勝負的,要想獲得一本必須做到“氣、劍、體”一致,還要有一個完美的殘心。氣就是指聲音,喊出的口號。劍指手中劍打擊的部位。體就是指向前沖的姿勢表現為“震足”,是為了模擬真刀斬中敵人后身體自然的前進。殘心可以理解為警戒之心,打擊到對手之后不可以掉以輕心,要全力以赴的進攻之后,要防備對手的反擊。要想獲得一本必須做到嘴里喊出的部位,就是劍擊打的部位,同時身體前進的姿態,同時要表現出殘心。這種得分方式也使劍道獲得“干凈之劍”的榮譽。在柔道中“亂取”的訓練是從“受身”開始的,先學習保護的動作,在學習投技和固技等進攻技術。在充分保護自己的情況下,一次一次面對內心的恐怖。通過對抗來達到培養勇敢,果斷,堅韌,全力以赴又心懷警惕的心理品質是其他項目不能比擬的。
學校中的武道教育主要分為四個部分進行1:中學武道教育分為初中和高中,是必修課程2:活躍在學校的武道俱樂部,也就是社團組織3:校際或縣于縣之間,全國武道聯賽這種比賽形式4:大學生本科、專科、研究生、博士都有專門的武道專業。可以看出只要是受過日本學校教育的成人都受到過武道教育,可見普及之廣泛。
道館教育是武道發展的另一大表現形式,與學校武道教育互為補充。道館是日本武道進行訓練的場地,因武道是以追求“道”為最高目的,所以將武道的訓練場地成為道館或者“道場”。在道場有著嚴格的禮儀規范,已經物品擺放要求如懸掛國旗,武道流派的徽章、規章制度、精神宗旨等等學員進入道館就會體驗到一種修煉的氛圍,通過環境對學員產生影響。
日本武術在其發展過程中選擇走上文化教育這條道路,在日本武道教育是教育的一種重要方式,對學生的人格的培養,精神的塑造以及在生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教育方式從橫向來看有學校教育和社會道館教育互為補充。從縱向來看武道教育是一種終生教育,通過一生的武道修煉不但是強身健體,更是追求人生真諦的方式。
日本將武道作為傳承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重要媒介,對武道的教育價值有深刻的認識,并將其用于實踐取得良好的效果。武術是一個總的集合,是各個武術流派拳種的總稱,每一個拳種作為一個單獨的個體都應該走上自己的發展道路如:日本的柔道、劍道、合氣道等這些項目由于技術風格的差異又分成很多流派,在我國各個拳種作為一個子系統發展將帶動武術整體的發展,每一個拳種在自己的發展過程中以及誕生的目的一定有自己獨到的理念,應將其進行具體的說明,使有一個明確的宗旨和確定的目標,如:太極拳追求的“和諧”理念,詠春拳“以武立人”的教育宗旨等應該在進行詳細的說明,以及適合拳種的推廣和起到教育的作用。
中國武術素來就有“未曾習武,先習德”的說法,武德是一個總的范疇,落到具體上應該以以禮儀表現出來,禮儀和武德互為表里,武德是禮儀的內在,禮儀是武德的外在表現形式,我們在研究武術禮儀的過程中要將禮儀落在實處,在細節上樹立起嚴格的道德規范,從作者學習武術的經歷而言武德外化的禮儀最明顯的就是“抱拳禮”在進行細節上的約束卻非常少。應通過外在的禮儀達到樹立學生內在的武德,提高其文化素養。
一直在推廣的“武術進校園”發展緩慢,效果不堪明顯,應學習日本將武術設為必修課程,在國家的強力措施下能夠極大的推動武術的發展以及弘揚本民族文化有利于建立“國家形象”提高國家軟實力。在校外武術館應該做出本民族特色,同時加強禮儀教育,在細節上下功夫,使學員能夠從武術的學習感受中國文化感受武術的氛圍,在國際上做好中外武術交流,以我為主、兼收并蓄。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堅定文化自信”。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堅定文化自信其意義就在于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武術的教育應使學生通過身體練習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在教學過程中不但要注重身體的練習更要注重武術文化對精神的作用。使學生能夠從武術的學習過程中學到的文化精神態度應用于生活之中,對學生追求人生價值的起到促進作用。我們武術常講“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體現出來的堅持,習練時講究“立身中正,不偏不倚”更是講如何為人處世,凡此種種,不勝枚舉。因篇幅有限不能展開論述,武術的教育就是將外在的道德規范轉化為立身處事的內在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這方面的引導,而不是單純的身體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