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轉平
【摘要】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為語文教師,要把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作為首要任務,讓閱讀成為學生的興趣,每天必做的事情,就像吃飯一樣,滋養身體。學生習慣的養成離不開老師的引導,教師要充分利用好課堂這塊陣地,指導閱讀方法,激發閱讀情感,推薦課外閱讀書目,開闊閱讀視野,反饋閱讀收獲,展示閱讀成果,讓孩子真正收獲到閱讀的甜頭,提高語文素養。
【關鍵詞】言傳身教;活用教材;選擇讀物;留下足跡;漂書活動;拓展平臺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作為一名語文工作者,將閱讀教學遷移到寫作是我們的終極目標,但我們往往發現學生到了高年級,寫作用詞還極其貧乏,甚至提起作文就害怕,出現表達困難。歸根到底,就是知識積累少,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當前,精彩斑斕的世界讓很多人遠離了閱讀的沃土,怎樣讓閱讀熱情重回到孩子的身邊呢?作為教育第一線工作者,必須承擔起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責任,讓他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下面是我從教以來的一些教學做法。
一、言傳身教,以閱讀為樂
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老師的知識面狹窄,怎樣引領學生去獲取知識呢?所以老師必須每天看報閱讀,關心國家大事,捕捉趣聞樂事,吮吸各類信息。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滲透我的閱讀樂趣、閱讀收獲,不但讓學生上課的興致提高了,還讓學生開闊視野,領略文化大餐,品嘗獲取知識的樂趣,你的課堂成了學生最喜歡上的課,課效收獲自然大了。而且學生耳濡目染,渴求知識的欲望越來越強,迫不及待要自己去大量閱讀。為了讓閱讀的影響力更大,我為學生搭建閱讀平臺,開展各種閱讀展示活動。課室的墻壁成了孩子們展示閱讀收獲的地方,每天,我要求孩子們把閱讀的剪報、摘抄的好句貼在“我的閱讀平臺”一欄,讓大家一起閱讀。每節語文課的課前三分鐘進行領讀一遍。在朗讀中學生感受文字的魅力,心靈的洗滌,激發了獲取知識的熱情。為了讓閱讀、剪報、摘抄提升質量,我要求學習委員記錄每人張貼的剪報,摘抄的數量與質量,每周評出優秀讀者。漸漸學生都以自己捕捉到新的信息,讀到好的素材文字而自豪,閱讀面越來越廣。
二、活用教材,激發閱讀共鳴
教材的每一組課文都是經過系統編排的,每一篇課文都是學習的范文。所以老師必須吃透教材,實行一課一得,一組課文一個系統化訓練。平時學生的閱讀都是隨意性的,對閱讀的題材欠缺品味,未能領會作家的寫作精粹,收獲不大。所以,每教一篇課文,老師都要明確學生學什么,教會學生欣賞文本,體會作者的感情,探究作者的寫法。例如教學五年級下冊第七組課文,本組圍繞“作家筆下的人物”這一專題,三篇課文向我們展示了描寫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教學《小嘎子和胖墩兒比賽摔跤》,我教會學生抓動作描寫;教《“鳳辣子”初見林黛玉》抓外貌和語言描寫;教《臨死前的嚴監生》抓神態、動作描寫,體會人物心理活動。通過品讀體會作家描寫人物的方法,體會文字背后的內涵,品味文字的趣味性。為了激發學生對閱讀人物故事的興趣,我還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如講述《我心中的 》,使人物形象在孩子心中更鮮明;我來當《我是小小評論家》加深對人物的感悟。此外,把課堂學到的方法,引申到課外的閱讀中,把課外閱讀的收獲通過小組交流分享,提升和激發閱讀的興趣。當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了,帶著欣賞品味的目光去閱讀,閱讀自然就會吹糠見米,漸入佳境,閱讀的興趣和質量自然就會提高了。
三、做好向導,選擇課外讀物
別林斯基說過:“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閱讀的書,比不閱讀還要壞。”由于學生的辨別能力差,閱讀帶有盲目性和附和性。在圖書館眾多的圖書中,不知選擇哪一本好,往往是隨手的“拿來主義”,或者看到別人看什么就看什么。這些不正確的閱讀導向會抑制閱讀的興趣。所以教師推薦書籍和導讀尤為重要。
1.教學中,我們可以結合課文的背景資料,選擇一些與課文作者相關的作品進行閱讀,進一步體驗作者的思想和寫作風格,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詮釋。如教學《草原》,引領學生回憶學過的課文《貓》《母雞》和課外閱讀老舍的代表作《駱駝祥子》,領略老舍語言藝術的精辟。
2.教課文前,也可以讓學生查閱有關資料、文藝作品,觀看有關影視資料、時代背景,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例如教學《白楊》一課,課文歌頌了邊疆建設者的奉獻精神,所以課前讓學生了解西部的開發建設情況,通過查找資料,閱讀相關資料,不但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而且激發了熱愛西部的情懷。
3.根據各大節日、主題教育活動,選擇相應的課外讀物。如紅色五月,閱讀相關的革命題材書籍《紅巖》《小兵張嘎》;國慶節,可配合國情教育,選擇《勿忘國恥》《上下五千年》等讀物。
4.還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選擇文學類的、軍事類的、科普類的、歷史類的、游記類的等。推薦書目,滿足每個人的閱讀需求,吮吸精華,提升閱讀質量。
四、勤于動手,留下閱讀足跡
很多學生讀完一本書,問他有什么收獲,卻半天也吐不出兩個字。出現這種情況,原因是閱讀中沒有思考,沒有及時把自己的見解寫下來,做讀書筆記。讀書忌走馬觀花,讀過的書要留下足跡。被譽為“文化昆侖”的錢鐘書先生,其知識之淵博,不僅與他的天才有關,更與他的勤奮有關。他在牛津大學圖書館閱讀留下的筆記本共一百七十八冊,還有打字稿若干頁,總字數將達2800萬字,他的讀書筆記給了其遠超同輩學人的知識。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只有通過寫批注、做筆記才能加深對書本內容的認識,提高閱讀質量。所以我倡導:不做筆記不讀書。為了掀起寫讀書筆記的熱潮,我要求學生做讀書記錄卡,設置閱讀感言簿,張貼教室閱讀感言墻。還交流閱讀的書籍,補寫閱讀旁注,讓閱讀的足跡踏遍每一個閱讀角落。漸漸地學生學會了邊讀邊想,在文章緊要處、感觸最深處圈點勾畫,由開始怕動筆到不動筆圈圈、畫畫、寫寫就不習慣。
五、海量閱讀,開展漂書活動
只有營造讀書的氛圍,才能掀起讀書的高潮。孩子的閱讀總會受到別人的影響,既要讓孩子看到讀書的人潮,也要讓孩子涉獵不同的書,單靠個人買書會造成一定的經濟負擔,影響閱讀的量。所以我在班級開展“悅讀書包”漂流,要求每人都設一個“悅讀書包”,每個書包裝有三本書,一個閱讀感言簿,全班輪流交流閱讀,寫感言。同一本書,不同的學生看,就有不同的體會,不同的收獲。在漂流中,同學之間互相學習,共同提高。一個學期,一個班45個學生,每人可以讀到一百三十多本書了,課外閱讀面大大擴大,好書得以共同分享。
六、空中交流,激發閱讀興趣
由于課堂展示時間的有限,很多孩子未能把自己的閱讀收獲與別人交流,從而抑制了他們進一步閱讀的興趣。把閱讀課堂挪移到時空中,拓展交流的平臺,為孩子們開辟多一塊交流天地。所以,本學期我們成立了班級閱讀群,讓孩子們通過微信閱讀群每周交流一次,大家互相提問題,各抒己見,交流非常踴躍。通過交流,提高了孩子們的閱讀興趣,加深了對閱讀內容的理解,增強了讀書的趣味性,特別對那些閱讀的后進生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好習慣使人終身受用”,所以我們要從小教育孩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指導他們多讀書,讀好書。教會孩子們閱讀方法,從課內向課外閱讀延伸,并通過各種活動匯報,激發他們的閱讀熱情,持之以恒,閱讀的好習慣就會指日可待。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