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的創新不僅是體制的創新,更是觀念和思想的革新。所以,德育工作應該擺在教育工作的首位,德育工作者更應該轉變觀念、革新思想,在創新教育觀的指導下將德育工作深入到學生的心中,才能是有效的教育。
【關鍵詞】盲生;德育;創新;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教育的創新不僅是體制的創新,更是觀念和思想的革新。德育工作應該擺在教育工作的首位,德育工作者更應該轉變觀念、革新思想,在創新教育觀的指導下將德育工作深入到學生的心中,才能是有效的教育。正如愛迪生所言:“教育之琢磨心靈,有如雕塑術之將大理石雕塑成器。”結合幾年的創新實踐,對德育教育談一些自己粗淺的認識。
一、將人性化融入德育工作,提倡有靈性的教育
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下,德育是一種單純的服從教育,簡單要求學生聽話、守紀律就行,缺乏民主意識,沒有站在人性的角度考慮學生的切身感受。隨著社會的多元化,學生的思維也在開放,單純的說教、管束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我想,今天的德育工作應該更加務實,因為在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有一些不可回避的新問題,比如在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較大提高的情況下,如何培養學生的艱苦奮斗精神?這樣的問題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出現,容易在青少年心中產生疑惑,從而干擾判斷是非的能力。這樣的問題很多,怎樣解決?這就是德育工作必須要增加的新內容,而這些新的內容必須是更加貼近學生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內容,這樣德育工作才能生動起來,才能富有靈性。所以我在工作的實踐中不僅僅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對學生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方面的教育,而是樹立大德育觀,把道德發展與科技進步、人類生存、世界和平聯系起來,進行個人品德修養、守法、誠信、公平競爭、文明消費等方面的教育,注意培養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激發學生對道德問題的思考,掌握基本的道德標準和分析方法。
事實證明,只有貼近學生的心靈,才能讓學生擺脫傳統德育教育的束縛。在一所特殊教育學校,面對一群視障殘疾兒童,我更多利用社會教育的大課堂,結合講座等形式將學生拉回到現實生活中,深入淺出地對機遇與壓力、生存與發展、未來與挑戰等貼近學生切身利益的道理加以分析和誘導,彌補了學生由于自身缺欠帶來的主觀視野的狹窄,德育工作因此被賦予了生機和活力。
二、從微觀到宏觀,從主動參與到自覺教育
美國教育家杜威說過:“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能夠繼續教育自己。”而我國教育家葉圣陶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我想“不教”是因為“人能夠繼續教育自己”了,所以他們的觀點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果通過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能夠使學生明辨是非、自己解決問題,那么德育工作就算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傳統教育很強調“師道尊嚴”,教師的權威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阻礙了學生自覺能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應該讓學生的思想在開放的環境中得到發展。讓學生主動參與學校管理,才能實現自主管理。學校成立了學生會,學生會干部通過競選上崗,每年一任,學生會下設社團、體育、生活、學習四個部,有能力、有主見的同學都可以上來主持工作。這樣,凡是與學生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各種大事小情都可以通過學生會的協調得到解決,而且學生會組織同學們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號召同學們出各種各樣的點子來改善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環境。
三、通過教育網絡讓德育工作成為一項系統工程
社會的進步與發展與改革息息相關,德育工作也要在改革的洪流中不斷發展。學校要建立一個龐大的德育教育網絡,充分發揮不同人、不同工作的教育作用。不僅要在課堂上進一步增強德育意識,還要在生活中加強指導,要在點滴之處進行思想滲透;在加強教師隊伍素質建設的同時,還要增強后勤人員的服務意識,形成教育、教學、服務、管理的合力,教育才能夠行之有效。不僅這樣,網絡的作用還體現在家庭、社會、學校教育的合力上,盡量通過有形的事例讓孩子們的家長了解并掌握孩子的心理動態,拋棄殘疾人無能、讀書無用的觀念,首先讓家長對自己的孩子充滿希望,這樣學校教育才能夠深入孩子的心中,社會才能從另一個角度重新審視殘疾人。
盡管十幾億人口生活質量和文明程度全面提升,但是殘疾人群的生活質量還很低,尤其是視障人群。這當然有社會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制約,更主要的原因還是這些人自身素質的低下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低。盲校有一個教育優勢,那就是我們的學生從小學一直到中專都在盲校,德育工作的銜接性強,所以通過教育的網絡作用,我們將德育工作形成一項系統工程,從小學開始就加強學生在情感、意志、氣質、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培養,在現實生活中多注意搜集這樣的成功范例,利用早檢、午檢、主題班會等時間,通過討論、談心等形式,與家庭、社會形成合力,教育的效果就明顯增強了。
德育工作的創新當然還不止這些,這種粗淺的認識在盲校的德育工作實踐中起到了一定的指導作用。讓學生們及時發現自己,找到自己,糾正自己,讓德育工作看起來豐滿而且有血有肉。我堅信只要我們有信心,肯鉆研,有創新,貼近盲生的心靈,塑造盲生的靈魂,必然會使之大放光彩。
參考文獻
[1]葉圣陶.教育與人生[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 張寧娟.立德樹人的關鍵在提高德育專業化水平[J].中國德育,2018(15).
作者簡介:王秀娟,女,1968年生,沈陽市師范大學教育管理專業本科畢業,現為沈陽市盲校一級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工作,所著論文多次獲得國家、省、市級的獎勵。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