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天劍 張鑫
【摘要】探討霧霾輿情的階段性變化規律,力求舒緩民眾的情緒,提高輿情應對的有效性,為輿論引導提供現實依據。運用文獻分析等方法,分析霧霾輿情的階段性表征,見證民眾社會心態的歷時性變化,即從霧霾輿情初期的激烈與沸騰,到霧霾輿情持續期的無奈與無助,再到霧霾輿情持久期的娛樂與戲謔。在霧霾輿情常態化的現實環境下,應該積極進行疏導,化解消極情緒,引導民眾做生態公民,從而更加理性地應對霧霾輿情。
【關鍵詞】霧霾輿情;日常化;娛樂化;社會心態;生態公民
近幾年來,霧霾已經成為常態化的天氣現象,而圍繞著霧霾的輿情也隨之增多,其表現形式多樣,傳播范圍廣,擴散速度快,并且大量地使用新新媒介,影響力巨大。霧霾輿情既是民間智慧的表達,同時也是社會心態的一種現實反映。而從社會心態分析霧霾輿情是一種有效的研究范式,可以為輿情監測和輿論引導提供現實依據。
一、霧霾輿情的社會心態變化
(一)初期(爆發期):憤怒、強對抗
霧霾產生的原因很多,情況較為復雜。但當民眾第一次非常清晰地知曉霧霾的危害時,他們的心態是怒不可遏的,充滿了憤怒的情緒及難以名狀的痛苦。在霧霾輿情上相對過激的言論、話語表述普遍較多;民眾的心態是不平靜的、不妥協的,輿情也是沸騰的、激昂的。他們利用各種新新媒介發泄著自己的憤怒與不滿。例如:“在北京,你才會知道什么叫做會呼吸的痛。”還有人覺得這不夠刺激,就把清華大學“厚德載物 自強不息”的校訓惡搞為“上聯:厚德載霧,自強不吸。下聯:霾頭苦干,再創灰黃。橫批:喂人民服霧”。甚至更加激烈的,玩弄語言游戲,將粗口嵌入話語中。在中央電視臺記者的隨機街訪中表現得很明顯:“大媽,您覺得霧霾給您的生活帶來了什么影響?”而受訪者的回答堪稱經典:“影響太大了!首先就是你得看清楚,我是你大爺!”明明被罵,但卻無法還嘴,民眾的情緒反應是相當激烈的。
關于霧霾輿情的表達方式很多,諸如段子、順口溜、打油詩、表情包、短視頻等。但其中包含的社會心態是相同的,即不解、不滿、怨恨、發泄,初期更多地表現出一種民粹主義式的特征,即用一種草根的、非理性的、批判性的方式,傳達民眾的內心訴求。微博、微信、短視頻等新新媒介也成為民眾霧霾輿情表達的最重要工具,它們以猝不及防的、暴風驟雨般的方式把霧霾輿情的真實現狀呈現在世人面前。而民眾也從中得到了從未有過的體驗與力量,他們用自己能夠掌控的工具竭力維護著自己的權益。按照布爾迪厄的觀點,這在本質上就是大眾文化資本的一種現實呈現,具有相當的現實牽引力。而“這種大眾文化資本包括從屬階級可利用的意義和快感,以表達和促進他們的利益。大眾文化資本不是一個獨一無二的概念,而可以有多種表述方式,但它總是處于與主導力量相對抗的位置”。[1]普通百姓用憤怒的輿情顯示著他們與社會主導力量的抗衡關系。而從霧霾輿情的傳播力度上來看,民眾民粹式的、宣泄式的表達也確實產生了一定的效果,引起了更多的社會關注,很多人可能參與進來。而大眾文化資本是通過意識形態運作的。普通民眾從大眾文化資本中得到了力量。因為,“賦予從屬階級權力的這些意識形態使他們能夠生產抵抗性意義和快感,這些意義和快感本身就是一種社會權力形式”。[2]霧霾輿情的噴涌無疑是一種權利的賦權,民眾不僅體驗到了酣暢淋漓的宣泄快感,同時也彰顯了底層與民間的力量。在新新媒介的有力助推下,霧霾輿情真實地反映了民眾的心態。可以說,整體社會心態的激昂與躁動帶動了整個霧霾輿情初期沸騰與焦灼的基本面相。但這種輿情帶有較強的破壞性與煽動性,如果處置不當,可能會帶來更多的后續的社會反應,形成撕裂社會的力量,因此必須高度警惕。
(二)中期(持續期):無奈、無力感
實事求是地說,大多數民眾對霧霾的科學知識是缺乏的,很多人以為這只是短期的,甚至有人天真地認為,霧霾是可以隨風而逝的,只要風足夠大,就可以吹散。但隨著霧霾的加劇,幾天甚至持續一周的強霧霾天氣成為常態化,民眾的心態已經不是簡單的、憤怒的宣泄就可以舒緩的。憤怒過、抗爭過,但在堅挺的霧霾天氣面前都無濟于事。民眾的社會心態也自然發生著些許的變化,這從霧霾輿情中期的表達上就可以看出來。例如:“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在北京街頭牽著你的手,卻看不見你的臉。”泰戈爾的經典詩句被絕妙地詮釋成現實的無可奈何。從中可以看出,霧霾輿情初期那些過激的、憤怒的、咄咄逼人的話語已經不多見了,反而以一種無奈的、妥協的甚至有點麻木的姿態,體現出民眾面對霧霾的無力感。例如:“這是怎么都得活下去的日子。食品有毒了,我們做條魚,不吃東西光喝水成嗎!后來水也有毒了,我們做一只縮頭烏龜,不吃不喝光喘氣成嗎!最后空氣也有毒了,為了活著,我們已經不拿自己當人了。”這里面有憤怒,但更多的是霧霾這樣的極端惡劣天氣所帶來的無奈無助,以及沉到谷底的無所謂,這種心態成為很多普通百姓的共同心態。但這種心態會帶來較為強烈的焦慮,有些人甚至產生了“霧霾抑郁癥”。焦慮是人們面對危險不安的境遇而產生的一種心理情緒的狀態,其中可導致病理性的焦慮。“在面臨持續、重復的緊張事件時,焦慮癥患者以及其他的心理脆弱者,不能像正常人一樣采取積極的應對策略。”[3]這些焦慮會對人們的身心造成較大的傷害。
另外,值得警惕的是,這種無奈的現實無力感中隱藏著些許“犬儒主義”的味道。看透但不說破,揣著明白裝糊涂;不能解決就不了了之,甚至玩世不恭、得過且過、難得糊涂。例如:“月朦朧,鳥朦朧,空氣霧霾濃。山朦朧,樹朦朧,喉嚨有點痛。花朦朧,葉朦朧,醫院排長龍。燈朦朧,人朦朧,宅家發大夢!”這可能是一種更為可怕的社會心態,可能把霧霾輿情帶到一個危險的邊緣。現實社會中人們經常會遇到很多不如意,甚至受到傷害,但是很多人卻沒有能力保護自己,于是就采用了一種喪文化的做法,消極、麻木、絕望,甚至放棄。徐賁先生認為,犬儒主義者始終處于一種莫名的不安與焦慮之中,這種不安與焦慮讓犬儒主義者在慢性的不幸福中艱難度日。[4]的確,在無孔不入的霧霾現實面前,任何人都無法逃脫。因此,現實的不安與焦慮是相當嚴重的、普遍的。而“犬儒主義的特征是不拒絕的理解、不反抗的清醒、不認同的接受,都是不能有能動的行動”。[5]于丹2014年2月23日在其微博上說:“關上門窗,盡量不讓霧霾進到家里;打開空氣凈化器,盡量不讓霧霾進到肺里;如果這都沒用了,就只有憑自己的精神防護,不讓霧霾進到心里。”這種“霧霾雞湯”可能會消解民眾行動的決心,消弭民眾環境抗爭的意志,使得民眾成為“嘴上的巨人,行動的矮人”,進而對生態環境問題熟視無睹、無動于衷。獨善其身同樣是一種面對霧霾的不作為。人人都應該成為環保主義者,為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做出努力。
(三)后期(持久期):娛樂、反諷、自黑
憤怒的抗爭不解決實際問題,而且會招來不必要的麻煩。而麻木地、無奈地屈就現實,不僅無濟于事,反而會對自己的身心造成二次傷害。在霧霾常態化的嚴酷現實面前,民眾的心態做出了非常務實的調整與變化。娛樂、反諷、調侃、戲耍、惡搞、自嘲、自黑,很多后現代的特征體現在持久期的霧霾輿情上。民眾用戲仿、嫁接、篡改、挪移的方式,將對霧霾的心態更多元化地呈現出來。例如:“八戒:師傅,下面仙氣彌漫,咱們到西天了吧?唐僧:別鬧,下面是西安。八戒:師傅,這看都看不清,你怎么知道是西安?唐僧:西安的霧霾和其他霧霾不同,里面有泡饃的味道。”這里面全然看不出憤怒,反而有一種不可名狀的興奮感與戲謔感。有人還把《舌尖上的中國》里經典的“舌尖體”進行了應景的改寫,即“霧霾,我只吸上海的。相比于京霾的厚重、魯霾的激烈、粵霾的陰冷,我更喜歡滬霾的醇厚、真實和獨一無二的味道”。這種后現代的改變放棄了銳利的鋒芒,呈現出另類的傳播效果,仿佛更讓人欲罷不能,正所謂“霧為帝都厚,霾是魔都醇”。早期的憤怒、無助都讓位給了黑色幽默的盡情宣泄。民眾用戲仿的形式,打破話語權威,解構正統,消解中心,發出自己的心聲,用反諷將顛覆進行到底。克爾納郭爾在《論反諷的概念》中說,反諷是對現實本質的一種洞察,由于這種洞察,他改變了對現實的知覺及與現實的關系。[6]戲仿的娛樂化表達將霧霾輿情導入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奇妙景觀,很多輿情表述其實就是對現實的隱喻與觀照。
類似這樣的霧霾段子非常多,版本各異,數量眾多,難以精確統計。但與霧霾輿情初期的憤怒、中期的無奈不同的是,民眾采用了相對積極的應對方式,既然逃不過,那就擺正心態,直面現實,尋找化解的方法。舒緩緊張的情緒,避免直接的暴力對抗,反而用娛樂化的形式進行顛覆與解構,成為民眾持續期霧霾輿情的主要特征。例如,關于PM2.5的中文到底應該是什么就引起了熱議。“嚴肅點就叫‘公霧源,高端點就叫‘京塵,霸氣點就叫‘塵疾思汗,樂觀點就叫‘塵世美,娛樂點就叫‘塵慣吸,更有稍微性感一點的叫‘喂人民服霧!”民眾用這種自娛自樂的方式表達著自己的情緒。但其中看不出怨恨,也看不出無奈,更多的是現代社會民眾的智慧表達。而且娛樂化的霧霾輿情的表達也帶有很濃的表演色彩,人們樂于創造,善于戲仿,并且敢于自嘲、自黑,這不僅沒有影響自黑者的形象,反而贏得了相當多的贊許,這表明了民眾整體社會心態的相對成熟與穩定。
二、霧霾輿情將長期存在,應對霧霾輿情的難度相應增加
民眾在嚴酷的霧霾天氣現實面前,經歷了從憤怒、無奈,再到娛樂的心態變化歷程,整體上看顯現出一個波形的、起伏的態勢。這種心態的變化主要源于整體社會格局變遷所帶來的社會心態的包容與開放,同時也有民眾在現實面前的理性選擇。由于霧霾產生的源頭很多,又涉及很多行業部門,利益糾葛不清,因此治理難度很大,短期內很難有大幅度的改善。從總體上看,無論愿意與否,霧霾在短期內都難以消失,霧霾輿情也將長期存在。因此,相應地應對霧霾輿情的難度也比以往加大了。霧霾輿情中民眾的社會心態是復雜的、多元的,也是善變的,但很多都是不積極的,甚至過激的。霧霾輿情中潛藏著各種民意、民怨、民憤,具有很強的破壞力,隨時都可能在一個節點被放大,從而被引爆,進而引發大規模的群體性事件,造成難以預料的結果。特別是隨著霧霾輿情的傳播,一些似真似假的霧霾謠言得以快速散播,例如,在由原環境保護部宣傳教育中心和北京市環境保護宣傳中心公布的“2016年度十大霧霾謠言”中許多謠言就很是奇葩。其中“微距鏡頭中的北京霧霾”“北京因霧霾嚴重污染,空氣中含抗生素耐藥性細菌”“霧霾堵死肺泡?空氣污染是元兇”[7]等都在新新媒體上廣為傳播,真假難辨。多數民眾不具備足夠的科學知識,根本無法辨別真偽,這不但散播了不正確的信息,反而增加了民眾不必要的恐慌感,進而引起輿情的激烈化。這些輿情加劇了民眾對霧霾的錯誤理解,混淆了科學知識的正確表達,影響了民眾對霧霾的科學認知。更為嚴重的是,這也從一個層面干擾了霧霾輿情的治理與應對。生態環境的治理與改善需要調動全社會的力量,理念、意識、認知、行動缺一不可。當前我國仍處于一個社會的轉型期,各種社會矛盾凸顯,新的社會問題不斷出現,使得任何一個社會問題的解決都面臨相當大的難度。雖然國家環境治理的力度在加大,但積重難返,生態環境的完全恢復尚待時日。當前霧霾輿情已經日常化了,這充分說明霧霾輿情的應對無疑是一場耗時耗力的持久戰。
三、尊重民意,化解消極心態,引導民眾做生態公民
霧霾輿情中體現出的民眾的社會心態就是一種價值觀的反映,其中包含著民眾的立場與選擇。學者弗洛姆說:“我們是根據價值判斷來確定我們的行為的,而且,我們的精神健康和幸福也有賴于價值判斷的這種正確性。”[8]霧霾輿情中民眾的社會心態既可以讓人們成為生態環境的維護者,也有可能讓人們變成生態環境的加害者。應該承認,適度的娛樂化有益于緩解緊張情緒,撫慰民眾恐懼的內心,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娛樂化的霧霾輿情表達,雖然有時顯得過于夸張、另類甚至驚悚,但卻形成了一種“陌生化”的效果,極具眼球效應,使得更多人關注霧霾的現實。而且它還從一定程度上對民眾進行了一次來自民間的“霧霾科普”,使得民眾的生態意識得到了一定的增強,而民眾的輿情反應也倒逼政府主管部門做出現實的回應,這對霧霾的最終解決是有好處的。但是,過度的甚至為娛樂而娛樂的輿情表達就值得警惕了。因為,過度的娛樂會讓人忘卻問題的本質,不愿進行深刻的思考,更不去反思人類自身對環境的加害,對生態的冷漠。娛樂化掀起的民眾狂歡,看似很激昂、很過癮,但無助于霧霾問題的實質性解決。巴赫金認為,狂歡是人們意欲擺脫現實重負,戰勝恐懼的一種心理宣泄。“人的行為、姿態、語言,從在非狂歡式生活里完全左右著人們一切的種種等級地位(階層、官銜、年齡、財產狀況)中解放出來”。[9]民眾通過娛樂化的輿情表達得到了一定的心理慰藉,但這只是一種心理上的暫時解脫,帶有較強的烏托邦性質。而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缺乏生態意識,沒有環境保護的實際行動,甚至以一種鄰避的心理把環保的責任推給社會與他人。當人們不愿從自我做起,約束自己,保護生態,凈化環境,而是只停留在霧霾輿情的狂歡之中,滿足可憐的快感,那么霧霾的消除將永無時日。海德格爾說:“人表現為言談的存在者。言談就是人的價值觀、倫理觀、行為規范的承擔者。言談背后是人的生活家園。”[10]霧霾輿情肯定反映了一定程度的民意,有其合理性。因此,民意是要尊重的,但必須去除霧霾輿情中的消極成分,積極引導民眾從自我做起,增強生態意識,努力做生態公民,積極踐行環保行動,真正將美麗中國的理念化作自己的日常行動,只有這樣,人們向往的美麗的生態環境才能成為現實。
(本文為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建設‘三個陜西輿論動員機制與引導路徑研究”,立項號13L003;陜西省教育廳科研項目“美麗陜西生態文明建設的輿論動員機制與引導路徑研究”,編號14JK1262的部分成果)
參考文獻:
[1]羅鋼,劉象愚.文化研究讀本[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233.
[2]羅鋼,劉象愚.文化研究讀本[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233.
[3]皮爾呂奇·格拉齊亞尼.焦慮與焦慮性障礙[M].鄒媛媛,李俊仙,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35.
[4]徐賁.很多年輕人并不知道自己是犬儒主義者[EB/OL].[2015-08-28].搜狐文化,http://cul.sohu.com/20150828/n419960605.shtml.
[5]徐賁.很多年輕人并不知道自己是犬儒主義者[EB/OL].[2015-08-28].搜狐文化,http://cul.sohu.com/20150828/n419960605.shtml.
[6]曾于里.段子治霾:行動的幻覺[J].南風窗,2016(24):95-97.
[7]環保部門曝光“2016年度十大霧霾謠言”[EB/OL].[2017-01-02].央視網,http://news.cctv.com/2017/01/02/ARTIiOFlgoESAlo7Mzb9z
QTE170102.shtml.
[8]埃·弗洛姆.為自己的人[M].孫依依,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8:20.
[9]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M].白春仁,顧亞玲,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2:176.
[10]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M].陳嘉映,王節慶,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197.
(馬天劍為西安財經學院副教授,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博士;張鑫為西安交通大學在讀新聞傳播學碩士生,陜西日報社編輯)
編校:鄭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