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婉
【摘要】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主義意識形態與民族主義話語依然強勁。大眾傳媒作為民族主義話語的建構者,在民族主義話語的形成和演化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日常報道中,大眾傳媒應建構理性、積極的民族主義話語,形成大眾傳媒、民族主義、國家政策三者之間的良性互動。
【關鍵詞】民族主義;話語;南海仲裁案;理性;建構
霍布斯鮑姆在《民族與民族主義》一書中預言,隨著民族國家的日漸式微,民族主義將成為一種逐漸消退的歷史現象。然而綜觀世界政治文化發展的現實,民族主義在當代社會依然是世界各國、各民族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理論與實踐話題。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綜合國力的日益提升,國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榮譽感日益增強,民族主義話語日漸強勢。
一、文獻梳理:民族主義及其與傳媒的互動關系
(一)民族主義與民族主義話語
英國著名學者安東尼·史密斯在20世紀90年代對民族主義進行回顧時指出,“民族主義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一個過程,即形成和維護民族的整個過程;一種意識,即歸屬于某個民族的意識,同時也包括對本民族安全和繁榮的關注和期待;一種術語,象征某個民族及其角色;一種意識形態,包括民族和民族意志的文化思想,以及實現國家民族愿望和意志的方法;一種社會和政治運動,即為了實現國家和民族意志,達到民族目標的運動”。[1]可見,民族主義是一個復雜的概念,有關民族主義的定義都是從不同角度強調民族主義的某一特征,每一種理論也都有著特定的歷史背景和特定的目的,因此,對民族主義下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定義是非常困難的。本文不試圖對民族主義做徒勞無功的界定,而是將民族主義作為普遍存在于民族成員內部的一種心理狀態,探討這種心理狀態是怎樣通過大眾傳媒的報道滲入人們的意識,如何在突發事件中被激發并產生強大的力量。
(二)大眾傳媒的民族主義話語建構權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認為,民族主義并不是許多客觀現實社會的集合,而是一種想象的創造物,民族是一個想象出來的政治共同體。他認為印刷資本主義創造了可以機械復制、批量生產的印刷語言,這些印刷語言為人們創造了可以統一交流與傳播的領域,通過印刷字體和紙張中介,數以百萬計的人們逐漸感知到彼此的存在,這些通過印刷品聯結的“讀者同胞”開始形成民族共同體的想象。安德森觀點的啟發之處在于強調了大眾傳媒在形成民族意識和構建民族認同方面的重要作用。事實上,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知主要是從大眾傳媒的報道活動中得到的,作為意識形態工具的大眾傳媒,在民族主義話語建構方面有著無可爭議的權利。
(三)傳媒關于民族主義的議題設置
傳媒的民族主義話語常常出現在政治經濟類議題、文化體育類議題以及社會生活類議題中。政治類議題中,民族主義話語常常在國家對外關系面臨摩擦時被建構,尤其是在民族尊嚴和領土主權遭到侵犯時被強調以獲得民間輿論的支持。經濟類議題則通常在經濟發展獲得突出成就或對外經濟發展遇到壁壘和限制之時被凸顯,前者增進民族和國家認同,而后者激發對民族國家利益的共同維護。文化體育類議題在形成民族認同感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大眾傳媒通過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和弘揚以及對體育賽事成就的報道,能夠有效激發國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榮譽感,進而形成廣泛的民族和國家認同。社會生活類議題主要涉及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情感本身在社會生活中對民族成員日常行為的規范和約束。拉扎斯菲爾德和默頓認為,“大眾傳媒具有社會規范強制功能,挑戰民族尊嚴、違背民族利益的行為經過大眾傳媒的公開報道,會引起民族成員普遍的批評和譴責”。[2]
(四)傳媒報道對民族主義情緒的作用機制
心理學層面的情緒是“由刺激、認知、主觀體驗、情緒的行為反應組成的反應過程。這幾方面的關系是刺激情境→對情境的認知評價→產生主觀的情緒體驗→表現出不同的情緒反應(包括行為反應)”[3]。民族主義情緒同樣需要經歷這四個階段的反應過程,大眾傳媒的報道和評論在第二個階段也就是情緒主體對情境的認知評價階段發揮作用,而第二階段的認知直接決定著情緒產生類型的強度,進而決定著因情緒反應而產生的行為類型。民族主義情緒是一種容易被激情所支配的情緒,大眾傳媒在對國際政治沖突熱點事件的報道過程中,如果過度報道事件的嚴重性,渲染民族國家敵對氛圍,片面刺激受眾的民族主義情緒,則很容易造成極端民族主義情緒和行為的產生。下文將通過分析南海仲裁案事件的報道框架和敘事策略,為大眾傳媒建構理性積極的民族主義話語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借鑒。
二、“南海仲裁案”報道中民族主義話語的呈現
“南海仲裁案”即菲律賓政府單方面向一個臨時組建的仲裁庭控告中國,并尋求“裁決”的事件,被定義為“披著法律外衣的政治鬧劇”。從2013年初菲律賓政府單方面提出仲裁至2015年底,整個事件并未出現實質性的結果和進展,因此并未引起媒體廣泛的關注。直至2016年3月,國內媒體開始對這一事件進行關注和報道,且報道數量呈現持續增加的趨勢,2016年7月,所謂“最終裁決”判定菲律賓勝訴,并否認中國對南海的所有權之后,媒體報道達到高潮。《人民日報》及其海外版作為黨媒,在國家對內對外的宣傳中起著輿論引導的重要作用,是主流意見的輿論陣地,其聲音很大程度上體現和代表著官方的立場和態度。《人民日報》及其海外版對這一事件進行了全面而完整的關注,對事件的進展動態、來龍去脈、官方立場、民間聲音、國際社會的聲音等進行了全面而系統的報道。本文選取2016年3月至9月《人民日報》及其海外版對“南海仲裁案”的相關報道共180篇進行量化的分析和統計,研究其民族主義話語特征,分析其民族主義話語的建構策略。
(一)議程設置凸顯議題重要性
《人民日報》及其海外版作為官方輿論喉舌,在對“南海仲裁案”的議程設置主要通過報道數量、報道版面和報道篇幅表現出來。
“南海仲裁案”的報道與其他熱點事件一樣經歷了一個報道數量逐漸增加達到報道高潮,最后逐漸減少趨于平淡的一個過程。3月和4月的報道數量較少,事件剛剛被媒體關注并報道。隨著事件的演變和發展,報道數量逐漸增加,7月份事件的報道數量急劇增加,媒體對這一事件的關注和報道達到高潮。這一階段共有111篇報道,其中7月12日前后的報道數量在整個7月份的報道中最多,且篇幅較長,版面位置顯著。
在本文選取的180篇“南海仲裁案”的相關報道中,1000—1500字的中等篇幅文章有80篇,占44.4%,1500—3000字的較長篇幅的文章有55篇,占30.6%,3000字以上的長篇文章有17篇,占9.4%。可見,對于這一議題《人民日報》及其海外版在報道篇幅上給予了突出,這一做法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引起讀者對這一事件的感知和重視。而1000字以下的短篇文章有28篇,約占15.6%的比重,可見對這一事件的短消息報道并不多,報紙并不是側重于動態的短消息讓讀者了解事件的進程,而是側重于通過較長的篇幅對事件進行背景梳理,讓讀者對事件的前因后果有更為詳細的了解。
版面位置方面,《人民日報》對“南海仲裁案”的相關報道主要集中在03要聞版和21國際版兩個版面,其中03要聞版大約占57%,21國際版大約占20%,而海外版在版面分布方面更為清晰,49%的報道被安排在頭版即01要聞版,03要聞港澳臺版以及09外媒看中國這兩個版面的報道,分別占18%和16%的比重。由此可見,《人民日報》及其海外版對這一議題給予了相當的重視,相關文章被安排在頭版、要聞版、底版和國際版等重要顯著的版面來凸顯其重要性。
(二)典型評論表明官方立場
報道體裁是報道內容的具體表達方式,《人民日報》及其海外版在對“南海仲裁案”的報道過程中主要使用了消息、通訊、人物專訪和評論四種體裁。對這一事件的報道以評論體裁為主,占比為46%,主要通過國內外專家學者對這一事件的評論來對事件進行說明和定性,從而表明我國對這一事件的立場和態度。以“鐘聲”為筆名發表的“南海仲裁案不過是場鬧劇”的系列評論代表了報紙對事件的整體立場和價值傾向,反應快速、觀點鮮明,影響較大。從7月13日開始,《人民日報》以“鐘聲”為筆名連續發表了8篇系列評論,清楚地表明了報紙對這一仲裁結果的立場和態度,不僅對整個事件進行定性,還奠定了國內媒體對這一事件報道的基本輿論基調。8篇系列評論主題涵蓋廣泛,包括對我國自身立場和外交政策的肯定,對菲律賓政府行為的否定,對仲裁庭不合理裁決的質疑,對美、澳、日等國家霸權挑撥的譴責,對國際社會正義力量的認同,對中菲關系以及南海地區和平穩定的展望。
(三)主題框架建構民族國家形象
在重大議題上,新聞媒體往往通過主題的選擇與組織,表明自己的立場與觀點,報道主題的選擇和界定是新聞框架的高層次建構,具有鮮明的價值導向作用。綜觀《人民日報》及其海外版對南海仲裁案的相關報道,主題主要有7類:對美國和日本相關舉動進行回應、國際社會的反應和態度、國內民間組織及海外華人華僑的反應、國內外專家學者的看法和態度、對南海相關問題提出建設性的意見、為南海仲裁案尋找歷史和法理依據、報道相關進展并表明我國官方立場和態度。其中,主要集中報道事件的相關進展,同時堅定地表明我國官方對這一事件的立場和態度,這類報道共71篇占39%;國內外專家學者對這一事件的看法和態度,共40篇占22%。值得一提的是,對美日在這一事件中角色的報道與評論有23篇,占13%的比重,作為“他者”的美日在這一事件中扮演著惡意的挑撥者和炒作者角色,對事件的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因此《人民日報》及其海外版在報道過程中給予了相當的重視。《人民日報》及其海外版在敘事過程中通過以上主題呈現了一個雖然被不合理對待仍然冷靜克制、大局為重的中國形象和一個公然違背國際法、自不量力挑釁的菲律賓形象。在中菲的對立關系中,也著重塑造了其他的“他者”形象,包括霸權施壓、妄圖挑唆、雙重標準、虛偽利己的美日形象,以及挺身而出、聲援正義、支持中國的“國際社會”形象。可見,民族主義話語需要在“自我”和“他者”價值取向的差異和利益關系的博弈中得到建構,《人民日報》及其海外版對民族自我和民族他者形象的呈現,展示出中國政府維護本民族利益的能力和決心,使民族成員對國家和政府產生深刻的認同感和信任感,促進民族認同和民族團結。
(四)感情色彩激發、助推、平息民族情緒
文章的感情色彩是奠定報道基調、表達觀點立場和價值傾向的最直接手段。《人民日報》及其海外版對“南海仲裁案”的報道存在著較為鮮明的感情色彩和傾向,主要通過措辭基調來體現。
“南海仲裁案”相關報道在感情色彩方面以正面報道基調為主,約占85%的比重,負面報道較少,占15%。在正面報道中由于措辭語氣的不同又分為肯定措辭、中性措辭、積極措辭和否定措辭。從措辭語氣可以看出,隨著事態的發展,報道的感情色彩經歷了從中性克制到強硬譴責再到積極展望的過程。《人民日報》及其海外版前期對事件進程的報道圍繞我國領土主權和民族利益被侵犯、民族尊嚴被挑釁這一中心主題,通過中性克制的措辭基調能夠很輕易地激發民族成員的民族主義情緒,促使民間輿論對官方立場表示聲援和支持,為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和民族利益奠定輿論基礎;中期對這一事件進行直接表態和評論,全方位揭露仲裁庭和仲裁結果的不合理和不合法,譴責美日等國家的雙重標準和霸權施壓,強硬措辭進一步助推民族情緒的高漲,使得民間對菲律賓的抵觸情緒達到高潮;后期通過對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和菲新政府妥善處理中菲分歧、推動中菲關系改善的積極表態的報道,回顧中菲友好交往歷史,展望中菲關系未來,積極措辭,緩解緊張局面,釋放和平息民族情緒。
三、傳媒對民族主義話語建構的啟示
前文通過內容分析可以發現,《人民日報》及其海外版在“南海仲裁案”這一熱點事件中的民族主義話語建構特點和策略是:通過議程設置凸顯議題的重要性,引發民眾的普遍關注;通過典型評論表達官方立場,奠定輿論基調;通過主題框架建構民族國家形象,贏得輿論支持;通過措辭基調的變化激發、助推、平息民族主義情緒,促進民族情緒的理性表達。總體來看,《人民日報》及其海外版在“南海仲裁案”的相關報道中理性、客觀,以學者專家的觀點為基礎,為南海島礁的歸屬提供歷史和法理依據,揭示仲裁結果的不合法與不合理,使民間民族主義情緒的抒發有了正義的出口,立場鮮明的同時保持克制,避免了民族主義情緒的狂熱和狹隘化發泄。
民族主義是一把“雙刃劍”,“它既能夠充當構建民族國家、維護或鞏固國家統一和民族尊嚴的守護神,又可能轉化為威脅或破壞國家統一的破門槌”[4]。這就要求大眾傳媒在日常的報道活動中應建構一種開放、包容、理性、現代的民族主義話語,擯棄封閉、種族、排外的民族主義價值傾向,建構一種理性開放、自信包容的大國國民心態。
參考文獻:
[1]Anthony D·Smith.National Identity[M].Harmondsworth,1991:72.
[2]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03.
[3]曹鳴岐.應用心理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96.
[4]程人乾.論近代以來的世界民族主義[J].歷史研究,1996(1).
(作者為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5級傳播學碩士生)
編校:趙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