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福全
吃派飯,對時下的年輕人很陌生,也很不理解。對我們這一代人,卻是刻骨銘心的記憶。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縣局干部下鄉都在村里農戶家吃“派飯”。老百姓對管干部飯可重視了,都提前做準備。那時,群眾生活很苦,一年到頭也很少吃頓大米白面,但為了管好干部飯,有的家把準備招待來客或預備兒媳坐月子攢下的一點細糧做給干部吃,家里一點兒細糧沒有的就到鄰居借。為使干部飯變換花樣兒,都到前一天剛管完干部飯的農戶去打聽給干部做的什么飯,自己好換樣兒。
干部吃完派飯要給錢給糧票,付錢和糧票時怕農戶推讓不收,干部就把錢和糧票壓在飯碗低下,臨出門時告知一聲。
有這么一個農戶,管干部飯時做的是烙餅卷炒白菜絲,戶主借了一點白面才烙了三張小餅,戶主家的小兒子也想吃餅,當媽的就對男孩說,等干部吃剩下你再吃。男孩兒就在門外把門簾掀開一點縫兒,目不轉睛地盯著干部吃。那個下鄉干部是個小伙子,連吃了兩張餅也不飽,就把第三張餅也拿起來了,剛吃一口,就聽門外男孩大聲哭了起來:“媽,他把餅都吃完了!”聽到哭聲,小伙子趕緊將剩下的餅遞到孩子手上,場面尷尬極了。
通過干部下到群眾挨家挨戶吃派飯,和群眾同坐一桌,同吃一鍋飯,同住一個屋,白天幫助干農活,夜里拉家常,說實誠話,共商脫貧對策,不失為暖民心之舉。更容易通過一碗飯體察到真正的民情,摸清貧困戶致貧原因,助力精準施策、精準脫貧。挨家挨戶到社員家吃派飯,實實在在地接地氣,在農村過著農民生活,進入到中國社會最小的“細胞”之中,呼吸著農村氣息,與農民同甘共苦,吸取著精神營養。
如今,到農村精準扶貧,不再吃“派飯”了,可是往事悠悠,回味無窮?!靶闹袨槟钷r??啵锶缏勷噧雎暋?,這種情懷伴隨著我一生。隨著我步入老年,往事的記憶卻越來越清晰,甚至進入到夢鄉,難以釋懷。
(責編:辛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