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遜
9月24日中秋節,是舉國慶祝合家團圓的日子。“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從古到今,月亮對于中華民族來說,有著太多太多的意義。
目前歷史學界的觀點是,中秋節的形成期是在唐宋時期,屬于一般性節日;中秋節的鼎盛期是在明清時期,其地位顯著上升,成為民眾普遍的大節慶之日。
那么我們如今的中秋節的習俗,是怎么來的呢?
千年的遺存
有學者認為,中秋節的賞月傳統,實際是古代先秦時期“夕月”傳統的延續。所謂的夕月,實際就是古代君王組織的祭月儀式。按照《國語》的說法,古代的先王獲得天下之后,就會尊崇上天和日月。這種祭祀實際是用祭祀上天和日月的形式,來要求百姓尊崇君王自己。按照《周禮》的說法,這個夕月要在秋分舉行,而且方向是“祭日于東,祭月于西”。由于這個夕月傳統能夠某種程度上增加封建王朝的統治合法性,因此夕月作為古代王朝的官方傳統,一直延續到清代。北京阜成門外的月壇公園,其內就有明清時期月壇的遺跡。
在古代封建王朝這么一個高大上的夕月儀式,而且夕月的日子還選在了跟中秋節比較接近的秋分之日,這些都會導致民俗中有意無意的效仿,因此可以說,古代的夕月對中秋節的賞月習俗有較大的影響。
當然,這只是中秋節賞月習俗的來源說法之一。實際上在我國古代很早的時候,文人雅士就有了“玩月”的傳統,這個傳統的起源是這樣的:東晉時期,名士謝尚官拜鎮西將軍鎮守牛渚,他一日偶然在月夜泛舟于江上,結果意外聽到有人在臨近的船上詠詩諷刺自己,雖然對方歌詠的是諷刺自己的詩歌,但是詩歌本身質量卻很高,謝尚聽了之后不但不生氣反而大為贊賞對方的才氣,于是邀請那個諷刺者過船一敘,那個諷刺者是個窮書生,叫做袁宏,謝袁二人一見如故,一直在船上賞月敘談到天明。這一樁故事由于兩人地位懸殊卻能互相唱和,充滿正能量,因而得以在文人雅士中迅速流傳,最終成為一段佳話。
請注意,這個玩月習俗從東晉出現,歷經南北朝,到了隋唐時期已經成為文人普遍的月下游樂方式之一。但是這個時候的玩月,還沒有確定在八月十五,但是它已經逐步靠攏到每個月的十五前后了,原因只有一個:每月十五那一天的月亮最大最亮,在這一天進行玩月會最舒服。
月亮與中秋的合二為一
進入唐代,賞月開始正式與中秋節合并了。武則天時期的宰相李嶠曾寫過《中秋月》一詩,這也是歷史上第一次把中秋與月亮勾連在一起。之后又有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二首》。這兩首詩歌之后,月亮終于與中秋聯手了。
從此發軔,到了中晚唐時期,八月十五夜玩月成為了文人雅士爭相參與的娛樂活動。當時的詩人歐陽詹曾經寫作《玩月》詩并作序,他在序言里第一次詳細解釋了中秋玩月的傳統流傳等掌故:玩月是一種古老的傳統,“謝賦、鮑詩,眺之亭前,亮之樓中,皆玩月也”。歐陽詹還特別解釋了賞月與中秋的關系,他是這么說的:玩月這個事情,如果選擇在冬天晚上,就會遇到繁霜,賞月會賞得自己非常寒冷;如果選擇在夏天晚上,就會遇到云彩,而且晚上也會很熱。云彩會遮蔽月亮,寒霜則侵人肌骨,因此冬夏兩季玩月都會有所妨礙,不夠舒服,難免掃了玩月的雅興。因此,從可操作性角度來說,秋天賞月比較好。而在秋天的月亮,最大最美最圓的夜晚,非中秋莫屬。歐陽詹對中秋賞月的解釋,可以說是當時唐朝文人墨客對中秋賞月活動追捧的最詳細解釋。歐陽詹之后,白居易、劉禹錫、元稹、徐凝、皮日休等人都紛紛加入了中秋夜賞月歌詠大軍,中秋賞月的風俗得以在唐代的文人騷客間徹底流傳開來。
這個時候的中秋賞月雖然得以在文人階層流傳,但是文人墨客所倡導的中秋賞月始終是一件受眾面比較窄的活動,不過由于他們歷來也是古代流行風尚的帶動者,因此很快這個風俗就從文人波及到了民間。
賞月走向大眾
當然,如果只是賞月賦詩飲酒作樂,那么中秋賞月的習俗只能是局限于曲高和寡,是不會發展到今天這樣的舉國節慶的普及程度的。
在宋代,中秋賞月活動迎來了一次重要的民間內容擴展,這就是把民間的飲食、風俗、游戲等活動大量植入中秋賞月之中,從而一舉奠定了中秋節和中秋賞月的歷史地位。
《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重新結絡門面彩樓花頭,畫竿醉仙錦旆。市人爭飲,至午未間,家家無酒,拽下望子。是時螯蟹新出,石榴、漓勃、梨、棗、栗、孛萄、弄色棖桔,皆新上市。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絲篁鼎沸,近內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去外。閭里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于通曉。”
到了北宋末年的中秋賞月,已經是上至耄耋下至孩童的全民性通宵狂歡了,點綴期間的是新酒、時令蔬果和新鮮食材。從一輪清輝冷月下的詩文唱和,到一夜繁華嬉鬧中的合家團圓,有了大眾廣泛參與的玩月活動,終于將中秋賞月發揚光大。
(責編:石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