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洪遠
年年中秋年年過。但那年在滬上老字號杏花樓給母親過生日不是吃蛋糕而是吃月餅,慶賀生日和國慶節、中秋節一齊過的。
記得小時家境貧寒,每年過中秋節前總是舅舅和舅媽來看望我們。一聽到樓梯里響起那熟悉的腳步聲,不用猜,準是舅舅和舅媽拎著月餅來了。有時是新雅月餅,有時是杏花樓月餅,打開月餅盒,接過舅舅舅媽遞來的月餅,看著我和妹妹狼吞虎咽的樣子,舅舅舅媽都笑了。現在的年輕人可能要大惑不解,吃點月餅有這么“艱難”嗎?有的,你問問家里的長輩就一清二楚了。在過往的年代,特別是那幾年國家困難時期,中秋節老百姓也過,就以我居住的弄堂的居民來說,有不少居民要么是商店里配給的廉價月餅,要么就是自己動手制作的“土月餅”來解解饞。哪來上海人口口相傳的新雅、杏花樓等品牌月餅。
經過翻修的杏花樓當然是今非昔比了。那古色古香的裝飾,那精巧美妙的菜肴,舊地重游,是難免令人生出思舊之幽情的。母親年輕時住在離杏花樓不遠的山東路,當然能說出杏花樓的許多奇聞逸事來,她一面和兩個舅舅親熱地說著昔日的舊聞,一面不停地為舅舅斟酒,看著三位老人其樂融融的親密勁兒,那化不開的濃濃親情在包廂里彌漫開來,置身于這暖人心扉的氛圍里,仿佛人與人、心與心貼得更近、更親。年過古稀的小舅深情地對我們說,我們兄弟姐妹從小和睦,互幫互助至今,真是不容易啊。
生日晚宴的高潮是分月餅。當母親一口氣吹滅五彩蠟燭,包廂里便響起“祝你生日快樂”的樂曲,樂曲聲中,老媽挨個給大家遞上杏花樓的月餅,許是受到這動情場面的感染,幾位服務員小姐也情不自禁地拍起手來,和我們一起唱起這動人的歌曲,舅舅和舅媽,妹妹和妹夫,三個孩子也放開嗓子唱了起來。母親激動的臉上泛著紅光,我們舉杯向她祝賀,大妹馬上攝下這洋溢融融親情的瞬間。
后來母親住在康復醫院,和護工阿姨絮絮叨叨說得最多的是:兄弟、孩子給我在杏花樓過生日,而且是國慶節、中秋節一齊過,我真開心,我福氣真好。
(責編:辛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