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夢黎
【摘要】在“理賠難”的醫療背景下如何控制和拿捏保險公司究竟在基本醫療保險中起到幾分功效,才能更好的促進我國保險業的發展是我國面臨后金融危機時代的一個重要問題。日益發展的醫保通在這個問題上已有建樹,我國保險業在保險規則的制定和實施上要進行反思。
【關鍵詞】基本醫療保險制度 商業保險
一、我國保險業的現狀
(一)改革開放后保險業的復蘇
中國保險業經歷了多年的波折,于改革開放后開始全面恢復,并且出現了難得的高速發展的勢頭,使保險業為之振奮。從2000年開始,隨著中國各項事業的不斷發展,特別是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以及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這一歷史契機的完成,保險業在中國更是有了一個好的起點。
(二)我國保險業目前的總體現狀
總體來說,中國保險市場潛在需求巨大的。目前,國際上在分析保險市場的發展潛力時,通常采用的兩個指標: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而我國的兩項指標均低于國際標準,這一方面說明了中國保險業落后的現狀,另一方面說明我國保險業仍存在著巨大的發展力。我國人口眾多,都需要保險來提供保障。我國經濟的平穩快速增長為保險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國民購買力的增強和保險意識的普及,也為商業保險積累了潛在的市場資源。
(三)審視傳統的醫療保險于保險市場上的不足
我國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的普及正在逐步擴大,但是病人仍然有“看病難”、“理賠難”的困擾。傳統上,住院客戶必須在治療結束出院時先行支付全部醫療費用,然后再向保險公司報案,提交完整資料,待審批通過后,才能從保險公司獲取保險理賠款。這使病人為了得到理賠而來回往返奔波,降低了客戶對保險公司的信任度和口碑,影響保險業在整個市場上的聲譽。
二、我國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領航
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在我國的保險產業發展中已經占據了舉足輕重的重要作用,因為它就像“蝴蝶效應”一樣,在我國的醫療保險制度運用中只要稍有不慎就可能帶來驚濤駭浪的結果。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保障體系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支柱。
(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局限性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僅執行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弊端日益突出,主要表現在:
一是國家和企業包攬過多業務,缺乏合理的醫療費用籌措機制;
二是醫患雙方缺乏制約機制,醫療費用增長過快,浪費嚴重;
三是覆蓋面較窄,難以保障社會勞動者的基本醫療,不利于勞動力的合理流動。
因此,為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創造公平競爭的社會環境,促進勞動力的合理流動,保障職工基本醫療,維護職工權益,必須在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同時加大商業保險力度。
(二)國民應普遍建立保險意識
眾所周知,中國保險業的快速發展是不爭的事實,但與國外發達國家的保險發展水平相比,還相差甚遠。若是希望短時間內趕上發達國家的保險產業發展水平,是不切實際的想法。因此,使國民普遍建立保險意識是一個漫長而艱苦的過程。我們要做的,就是從小事做起,從國民保險知識的普及人手,使國民普遍建立保險意識。
1、保險要從教育抓起
我們在未步人社會之前就會形成自己的意識體系了,所以,將保險教育納入到國民教育體系中來是一項至關重要的工程。保險要從小抓起,使目前所有的青少年都懂一點必要的保險知識。有條件的大學需開設保險系或者保險專業,增加保險專業從業人員及研究人員隊伍。這樣,在這些青少年步人社會之后,才能根據自己的實力為自己和家庭提供保險保障。另外,不斷加強保險法制教育,增強社會公眾的保險法制觀念也是尤為重要的。
2、保險業對價值導向的宣傳
目前保險業雖然在高速發展,但是很多客戶仍對保險持觀望態度。此時最需要的是保險業樹立正確的宣傳導向,使保險真正走進客戶的心中。很多年長客戶仍然有購買能力,但是并不理解保險的作用與意義。向客戶答疑解惑,切實了解客戶的感受,同時給他們灌輸正確的保險消費理念,使他們對保險產生真正的興趣才是保險業的首要任務。在保險的宣傳中,保險公司需要用真實的案例,讓客戶明白保險是他們的護身符,保險是他們防范風險的堅強后盾。
3、借助媒體進行正面宣傳
現代社會中,各種媒體層出不窮,有些報道并不真實客觀。很多客戶本來就對保險將信將疑,負面的報道更會阻礙保險業前進的腳步。所以,媒體宣傳應從正面報道,強調保險對國民經濟的積極作用,強調保險的保障作用,多舉實例,為客戶揭示保險在防災防險中起到的真實作用。媒體報道的方向性決定了對保險業發展的效應。如果報道真實客觀,內容豐富,引導正確,就會對保險業發展產生正面效應。反之,如果不從保險的正面角度出發,一味追求新聞的“閱讀量、點擊量”,滿足讀者的獵奇心理,故意渲染保險的負面新聞,就會對保險的發展產生負面影響。
三、反思保險業目前存在的問題
(一)保險從業人員素質普遍偏低
保險從業人員是指取得保險從業資格證書的人群。相對于我國其他考試,保險從業資格考試的通過率很高,導致進入保險行業工作的員工素質普遍不高,保險行業執業的門檻很低。
隨著保險業的快速發展,從業人數不斷增加,一方面促進了保險業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帶來了隊伍建設的困難和壓力。就目前保險從業的人員來看,人員學歷結構參差不齊,風險防范意識薄弱,業務只重規模不講效益等等,都構成了從業人員整體素質偏低的主要因素。既然中國保險業已成為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們就應該大力提高保險工業人員的素質,但就目前的現狀看,我國高級管理人才普遍缺乏,許多高級管理人員,不具備任職資格條件,只是一味的讓下屬員工開展新的保險業務,拓展新的客戶,只求客戶數量的決速增加,并不注重后期的保險保嘲及務。其實,保險專業技術人才指的并不是在一線工作的保險業務員,而是各種專業技術人才,他們是保險企業經營管理的支柱。這里所說的人才主要包括如下幾類:風險防控人才,數據精算人才,電子化人才,核保理賠人才,資本運用人才。從我國保險行業的現狀看,以上幾類專業技術人才都非常奇缺,不能適應保險業發展的要求。
(二)保險消費者對保險公司并不持信任態度
保險是為保險消費者提供保險保障的,它是應對風險的一種有效手段,但由于各種原因的存在,導致中國的許多消費者對保險避之唯恐不及。
消費者對保險公司存在偏見是有原因的。在改革開放之前,我國并沒有商業保險,致使保險消費者沒有保險意識。其次,一些保險公司的業務員在展業中誤導或欺騙消費者,使得消費者對保險的理賠條款全然不知或者理解有偏差。而有的保險公司在理賠中,對于應當賠償的保險事故也是一拖再拖,或者判定消費者材料不全而拒絕賠償,導致出險人對保險不再信任。而這種聲譽的污點對保險業的發展無疑是致命的打擊,曾一度使保險業處于低迷的狀態。
然而,保險業的發展速度減緩也不全是保險公司的問題,保險消費者的素質不高也是主要原因之一。許多客戶對保險的責任并不理解,法律意識不足,其行為表現在兩個與面:一是他們不能用法律的手段來維護自己的保險利益,致使應得的保險利益得不到保全。另一方面正相反,個別客戶故意曲解條款,盲目爭取保險利益,所謂的道德風險和逆選擇就由此而來。不僅如此,一些保險消費者對于保險公司、保險業的認識還存在偏見和誤區。例如認為哪家保險公司的保額越高,這家保險公司的服務就越好。其實不然,保險公司不是一個簡單的收取名戶保險費,然后在出險時支付賠款的簡單流程,它必須遵守保險業的法律法規,按照條款做出承保或不承保的決定,并承諾在何種條件下進行賠償。又比如,有人把個別保險業務員的不負責任當成整個保險公司、整個保險業的問題,認為整個保險公司、整個保險業都是欺騙消費者的,這些都是認識上的誤區,會阻礙保險業的發展。
四、實施應對策略
我國保險市場應采取審慎的態度和措施,提高進入我國保險市場的的資格標準,以促進中國保險市場的集約化發展和帶動民族保險業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其次,要著力加強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加速培養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質的保險人才。這些專業人才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因地制宜地多途徑進行保險人才的培養,加強專業的培養教育和現有員工的在職培訓。還要改革現有人力資源制度,全面推行競爭上崗制度,使優秀人才脫穎而出。
參考文獻:
[1]金偉飛.保險企業的社會責任[J].中國保險,200797:18-21.
[2]郝黎娜.中國保險業發展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的若干思考[J].現代經濟(現代物業下半月刊).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