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秉元
【摘要】隨著人們生活品質和交通情況的日益改善,我國汽車的人均保有量也在大幅增加。而一直以來,由于收到國外汽車企業對技術的高度壟斷,我國的傳統汽車工業舉步維艱。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車的興起,為中國在汽車領域實現突破創造了有利條件。本文將分析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現狀及困境,進而給出有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政府補貼
一、緒論
隨著人們生活品質和交通情況的日益改善,我國汽車的人均保有量也在大幅增加。據統計,當前中國機動車的保有量已經突破3億輛。近年來,電動汽車、新能源汽車等新興汽車產品也開始走進了人們的視野。截止2017年,中國新能源類型汽車品類保有量已達160萬輛,占全世界的50%。由此反映出了兩個現象。第一,中國的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僅占汽車的0.7%,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潛能遠遠沒有被開發出來。第二,中國的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占全球的一半,中國是一個新能源汽車的消費大國。加速提升中國新能源汽車自主品牌的發展,是當前中國汽車行業的首要任務。
二、中國新能源汽車現狀及困境
(一)新能源汽車產銷量激增
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可以追溯到2005年,但由于當時技術和相關基礎設施的不完善,導致這一新興行業并沒有引起廣泛的關注。而這一戰略真正受到政府重視并落地實施,則一直等到了2009年。經過政府和企業對該行業的推動,我國新能源汽車的年產量在6年間增長了1332倍,發展速度驚人。而2016年開始的新能源汽車限購政策放開,中國多個城市的新能源汽車采購量也隨之繼續攀升。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布的數據來看,2017年中國新能源乘用車產銷分別為59.3萬輛和57.8萬輛。由于中國擁有著龐大的人口基數和市場需求,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在全球范圍內也位居第一。
(二)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愈發激烈
龐大的市場需求為企業帶來了可觀的超額利潤,誘使著越來越多的汽車企業嘗試涉足這一新興領域。行業發展初期,由于缺乏生產技術和市場信心,大多數企業只是通過對傳統的汽車進行電氣化改裝,以此來降低成本、規避風險。而隨著市場的完善和競爭的加劇,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了新能源汽車的爭相開發,如騰勢、上汽E50EV、比亞迪E6等。從2017年中國新能源乘用車銷量數據來看,北汽EC系列表現搶眼,銷量甚至高于第二和第三名之和,市場占有率可觀。然而從第四名開始,各車型之間的銷量差距甚少。在這個階段,能夠創新產品,提高消費者粘性,增加市場份額的企業必然能夠脫穎而出成為行業龍頭。因此,當前該行業的競爭不僅僅存在于技術方面,同時也涉及產品外觀、營銷手段和售后服務等各個方面。
(三)充電基礎設施發展相對滯后
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雖然處在高速發展階段,但是對于依靠能源驅動的產品來說,能源的可得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該行業的前進道路。新能源汽車的核心要素是電池、電控和電機,因此,相應的提供動力的設施也由傳統的加油站轉變為充電站和換電站。據統計,我國當前充電站和換電站的數量分別達到了49000個和3600個。然而,這5000多個充電基礎設施與市場的實際需求相比顯得杯水車薪。此外,目前充電基礎設施的分布不合理和適配性不高,也造成了消費者無處充電和充電難的問題。
(四)新能源汽車產品普及性較低
眾所周知,新能源汽車相較于傳統汽車擁有節能環保的優勢,但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他們缺乏保護環境的消費理念,并且這種試錯的成本確實高昂。當前新能源汽車依舊處于市場新進人產品,其安全性、經濟性、舒適性以及能源的可得性,都在影響消費者進行選擇。2016年-2017年可謂是新能汽車元年,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量和銷量都大幅增加,但是與傳統汽車行業仍存在著比較大的差距,這也反映出消費者依舊沒有接受這一新興產品。除此之外,一方面,目前中國市場L更多見的新能源汽車品牌大多為特斯拉這種海外品牌,另一方面,受傳統汽車影響,國內消費者普遍認為國產的新能源汽車無論在質量還是技術上都相對落后,這也制約了國人對于新能源汽車的看法。
三、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建議
(一)完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
新能源汽車的產業鏈上游為原材料行業,主要指硅鋼、稀土等的電機原材料和電解液、銼電池等的電池原材料。新能源汽車的產業鏈中游使傳統汽車產業鏈的部分,主要包括電池組、關鍵零部件和整車組裝。下游主要是充電站配套設施、租賃和銷售服務等。在發展初期,中國企業要注重全產業鏈的建立和完善,掙脫國外進口束縛,探索核心競爭力。掌握核心技術,才能避免中國傳統汽車產業因合資協議而舉步維艱。
(二)脫離政府補貼依賴尋求利潤增長點
2013年前,政府對于新能源汽車的資金補貼可謂巨額,各大企業為了獲得這筆巨款紛紛開展新能源汽車業務。然而,從2014年開始,政府補貼不斷退坡也開始阻擋了部分投機取巧企業的生財之道。以中國新能源汽車領先品牌比亞迪公為例,2018年第一季度營業收入較2015年同比增長20%左右,凈利潤下降80%左右。因此,新能源汽車行業儼然已經從政策驅動轉向了消費驅動,深耕核心業務,優化產業鏈生產,降低生產成4又將是行業未來主旋律。
(三)打造龍頭品牌避免大而不強
一直以來,中國汽車行業呈現出大而不強的尷尬局面,無論是供應還是消費,其總量常年位于全球前列。但是,細數目前消費者青睞的汽車品牌中,仍舊以外資和合資品牌為主。2018年7月10日,特斯拉對外正式宣布在上海建立其美國之外的首個超級工廠,這做工廠目前規劃年產量將達到50萬輛。面對競爭者的來勢洶洶,打造中國新能源汽車龍頭品牌,才不會讓傳統汽車行業的悲劇再次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