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苗
【摘要】隨著工業化的不斷發展,手工編制逐漸被機械制造所取代,為了保留手工編織藝術的文化價值,可以將手工編織藝術與當前的藝術設計相結合,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價值,進而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基于此,文章對手工編織藝術的文化價值取向展開詳細分析,希望能促進手工編織藝術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手工編織;編制藝術;價值取向
前言
當前無論是文化還是藝術的創新,都是以傳統的工藝文化為基礎的,現今隨著藝術文化的不斷發展,傳統手工編織藝術唯有與現代文化藝術相結合才能更好的展現其價值,從而將傳統的手工編織藝術文化真正的保留下來。由此,無論是在形式上,還是材料選用與技法上都要對傳統的手工編織進行創新。
一、傳統手工編織
(一)特色
傳統文化和現代觀念之間的差異制約了現代手工藝的進一步發展,因此也給設計師增加了一定負擔,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設計師在設訓期間一定要結合傳統手工編制的特色,發揮其主要藝術優勢。手工編織的優勢主要為復雜的鏤空風格與強烈的材料肌理財比;此外,編制工藝品和其他種類面料的融合可以提高其附加值,增強其文化氛圍。
傳統手工編制需要消耗大量時間,制作起來也比較復雜,手工費用也比較高,但由于編織品的造型精美且極具藝術價值與內涵,因此也吸引了很多的人群購買。但是,如果手工編織產品設計成本相對較高,很難展現實際創意,就很難獲得一定的消費市場。所以設計師在設計階段應注重產品的編織感,突出產品的編織優勢,展現不同編織材料特性,創新編織思維,在手工編織的基礎上增加其創造性設計,從而才能設計出更具特色的手工編織產品。
(二)工藝及使用環境
傳統手工編織一直備受人們喜歡,但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審美在不斷發生變化,人們追求物質特性更多的是其多樣化、個性化,有別于他人,大規模類似的產品生產已經難以滿足人們的實際需求。具體而言,可以說人們從過去注重物質,到現在更加注重對物質的支配與存在感。當前就傳統工藝使用下的人為組織環境來說,手工藝的加工生產更多的是限于農戶自給自足的模式,但是在當前追求產品快速更新的時代中,傳統手工編織為了更好的發展也需要適應當前的發展環境。所以說,手工藝編織為了更好的與當前的環境相適應,應該對自身的精華與優勢進行提取,將其高效的融入到當前的藝術、設計等方面,既能凸顯手工藝編織特色,還能進行新的文化創新,為期如此,才能引起人們的關注,讓傳統手工藝編織更具市場發展潛能,從而逐漸被拾起再利用。也唯有如此,才能確保手工編織的地位不再動搖,手工編織才能得以長久保留。此外,傳統手工編織技術高超、熟練,編織花樣繁多細膩、工藝精美,為了促進其銷量,也要進行適當的發展改革,比如可以在裝飾中展現手工編織的特色,展現其高超的技藝與精美的工藝,讓人印象深刻,這樣就可以為手工編織獲得一定的市場空間,創造新的工藝環境。
二、傳統手工編織蛻變
當前,隨著藝術設計理念的深入,手工編織所使用的材料、技術及其表現方式也越來越豐富,在加上大量的產品設計、平面設計、時裝設計等眾多優秀設計人員的參與,使得編制藝術發展更貼近生活,其實際價值不僅僅是展現其實用性,還能逐漸與裝飾設計相融合。傳統手工編織與裝飾設計的融合,既豐富了裝飾特色,有響應了環保活動號召,實現了傳統價值的轉變。
手工編織與材料密不可分。天然材料的廣泛應用,使得手工編織的社會價值也發生了一定變化,在手工編織中更多的是強調材料天然、無毒無污染,且能及時被自然消化吸收。再者,自然材料也可以很好的展現不同地區的文化特色,例如藤草等編織材料可以作為山東、廣西等地的一項編織特色。不進入次,隨著自然材料的合理運用,也為很多藝術家提供了新的創作靈感。比如在上海世博會期間,西班牙館因其獨特的材料與工藝吸引了很多受眾。在西班牙館設計期間,設計師選擇了柳條作為建筑的表面的結構,通過對柳條肌理、編織工藝及顏色等方面的探究,將不同彎曲程度的板面作為載體進行連接,展現了西班牙館的環保意識與人文氣息,把柳條當作建筑空間的主要材料,詳細展現了材料及手工編織的特性,促進了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
由此,人們對手工編織有了新的認識,其所蘊含的文化價值也充分展現在社會生活當中,無論是在材料還是在編織工藝上,其所包含的藝術性、裝飾性、文化價值,常常會引起人們的共鳴。每一種手工編織元素都有自身的特點,因此設計人員應該勇于嘗試探索新的設計切點,從而開創新的編織特色。
三、手工編織藝術的文化價值取向
傳統的編織藝術發展至今,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歷程。在國內,編織也被叫做“經緯天地”,常常用較長的盤長結來代表“天長地久”,也由此承載著人們對生命長久不息的渴望。當人們用手進行編織時,人的思想也會隨之進入其中。所以,有時也可以說編織是一種無形的語言,在編織的過程中凝聚了時間,也在空間中形成一種的固定的狀態。手工編織藝術不僅存在人們的記憶中,也包含著人們的夢想,同時也可以有效的改善人們的生活。所以,手工編織的主要目的是將某一地方真正變成人們心理需要的場所,并讓人感受自身存在的意義。手工編織親近自然,因此和人類的關系十分密切,其以自身豐富的肌理、形態、質感,在空間環境中與人的情感緊密相連,從而有效滿足人們的精神追求。
手工事物包含技術、藝術、美術等方面。前工業社會作為手工社會,也是手工藝術發展的鼎盛時期。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機器制造代替了傳統的手工藝,手工工藝的發展,逐漸呈現下降趨勢。當然,在手工編織中,手工藝人員的技能是機器無法替代的。機械生產雖然提高了實際生產效率,但是并不能對產品進行區別對待。相比這點,手工藝的優勢就更加明顯,從這個意義上說,手工藝發展有升溫的趨勢。人們在面對統一的機械化生產與復雜的商品化世界時,逐漸開始追憶自然親切的田園生活,而手工藝則恰好可以滿足人類的這一需求。由此,不同藝術家,逐漸開始倡導手工藝文化活動,例如編織、陶藝、紙藝、布藝等活動悄然興起,從而為人類機械化的生活增添了一定的光彩。人們也逐漸認識到,手工藝作為人類文化發展的產物,具備一定的人性化特征,在現今社會,特別是高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其不僅是一種社會文化形式,也可以與高科技進行互補,平衡人的心理及精神追求。手工編織藝術在各個國家的歷史文化背景下,都經歷著一定的傳承、交融、演變階段,展現了某個特定時期的文化繁榮景象。從當前的國際藝術展覽中,就司以看到各種手工編織纖維材料的多樣性、多元化特性,形成了現代纖維藝術的主要特性,并逐漸被應用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手工藝編織都應和多元文化相互融合并存,妥善的參與到人類實際活動中來。手工編織藝術是人們智慧的結晶,不僅可以體現人類的創造力,還可以展現了人類的發展文明。因此,無論在那個時代,手工編織藝術都不可能被完全取代。我們應該清楚,手工藝與機械生產是兩種人類文明,在實際社會生產中各具特色,為人類文明進步與發展都做出了突出貢獻,手工編織藝術更強調藝術、審美,而機械化生產則更加注重科技與效率,一個理性,一個感性,二者的完美結合才能全面體現藝術文化格局,最終形成新的文化價值取向,展現新的國際藝術格局。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人類發展演變中,手工編織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不僅代表著人類文化的發展,也展現了人類發展的智慧,向人們呈現了古老的藝術特色。這種藝術的傳承,有助于文化設計的創新,促進新的文化藝術稻局的形成。在手工編織期間,要注意將傳統的手工藝術與現代化生活發展相結合,如此才能避免其脫離當前的社會環境,引起人們共鳴,從而更好的將手工編織藝術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任光輝,吳慧榮.論當代手工編織藝術的文化價值取向[J].時代文學(上半月), 2011(4):228-231.
[2]梁尚燕淺談傳統手工編織的蛻變[J].科技經濟導刊,2016(15):146-147.
[3]梁尚燕.淺談傳統手工編織的價值轉變[J].大眾文藝,2016(15):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