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萌月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開始進入了大轉型時期,社會工作人才對維護社會發展意義重大。但傳統的社會工作人才培養工作中存在諸多問題,嚴重阻礙著社會的轉型。本文從社會管理創新的角度著手對社會工作人才培養提出了幾點優化建議,期望能夠提高社會工作人才培養的質量。
關鍵詞:社會管理創新 社會工作人才 優化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6-0142-02
社會工作人才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且需要高校、政府和社會組織的密切配合。社會管理創新以社會管理為基礎,其目的在于維護社會良好的發展環境和秩序,使社會更加和諧穩定。
一、社會管理創新視角的理論認識
社會管理是重要的職能之一,國家通過制定有關的社會政策和法規對社會組織和社會事物進行引導,加強對社會組織的培養,協調各種社會利益體之間的關系,回應社會需求,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社會管理創新是指在現有的環境中,充分利用有關資源和經驗,根據當前的社會發展形勢和社會發展規律以及有關的社會管理理論,運用新的理念、技術和方法對傳統的管理模式進行改革,以促進社會管理目標的實現。社會工作以助人為主要方式,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和職業性,是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運用專業知識、技能和方法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進而協調社會關系,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目前,發達國家都加強了對市場和社會的干預,通過立法方式建立了專業化的社會工作制度,并將其作為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的重要手段,社會工作逐步從單一的慈善手段轉變為一種社會管理手段。這啟示我們在社會管理創新的推動下,應進一步優化社會工作人才的培養。
二、當前社會工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弊端
1.高校培養效果不理想
高校是社會工作人才培養的重要力量,承擔著專業的社會工作人才培養任務。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新時代對社會工作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校在這方面暴露出了明顯的不足,這是因為高校對社會工作這一新型專業缺乏教學經驗,不能扎實地掌握社會工作的實質和方法。另外,我國高校的教學模式單一,過度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忽視了社會實踐,不能為學生提供實習崗位,培養模式不專業、不務實。社區等工作人員大多沒有接受過專業知識教育,不能為學生提供有效的理論和實踐指導,而高校教師正好相反,理論知識豐富,但遇到實際問題時又顯得束手無策。這些都導致了學生處于“眼高手低”的狀態。
2.社會工作機制不健全
社會工作者的工作需要有一定的工作機制做保障,從社會工作產生之日起就帶有明顯的幫扶特征,是一種充滿愛和關懷的偉大事業。目前社會工作機制主要存在以下結構問題:①社工專業素質不達標,職業化水平較低。由于我國社工推廣工作起步晚,專業人員的知識和能力都相對較低,而且社工大多為老年人,他們的工作理念、工作方法等較為落后。②當前社會環境中存在的誠信缺失、拜金主義的思想都嚴重阻礙社會工作的開展。③由于社會工作機制缺乏活力,社工大多沒有編制,多聘用的是臨時工,造成了人員招聘困難和流動性大等問題。
3.政府工作的缺陷
社會工作事業的發展需要政府部門的支撐,政府的主導不利于社工人才培養的多元化,而且政府管理模式的行政化也容易使社會工作事業難以適應市場發展的需求。目前,政府在社會工作人才培養方面尚處于初級階段,管理工作也存在很多問題,社會工作是由政府指派民政管理部門進行的有關工作,這使得政府不能夠較好地掌握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社會工作能力也有待提高。另外,政府主導模式也降低了人員的責任意識,使其在工作中不能盡職盡責,個別人甚至會利用自身的職權為他人謀取不法利益,破壞了社會工作服務于人的初衷。
三、社會管理創新視角下社會工作人才培養的優化途徑
社會發展瞬息萬變,我國的社會結構、社會組織也發展迅速。由于社會工作人才是調動社會力量、推動社會管理創新的重要力量,高校、社會機構和政府是培養社會工作人才三大維度,只有有效結合三個維護才能夠真正優化社會工作人才培養。
1.高校培養方面
高校培養是社會工作人才建設的重要環節,應樹立科學的教育理念,充分掌握市場的實際需求,建立完善的人才培養機制。
第一,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現行的社會工作專業與社會學專業相近,限制了社會工作專業的實用性,使人才的專業技能有限。為了提高社會工作專業技能的實用性和獨立性,應充分重視理論和實踐,專職教師和兼職教師共同充實到高校師資隊伍中,為學生開啟理論和實踐的兩扇大門。要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實踐機會,豐富學生的實踐經驗,讓學生有機會真正參與到社會工作中。由于社會工作專業的特殊性,應專門預留一年時間讓學生參與實踐,還應將畢業論文與畢業相結合,推動學生能力的提高。
第二,培養學生的社會工作價值觀。通識教育是一種非專業、非功利性的教育,涉及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社會工作價值觀以人道主義為基礎,充分體現了服務人類、促進公平的追求,能夠激勵社會工作者更好地開展工作,真正實現“助人自助”。另外,還應積極探索社會專業和其他專業的結合,開拓新的課程和培養視角,真正提高社會專業人才的綜合素質。
2.社會工作機構方面
一方面,優化崗位設置。目前,我國的社會工作機構的發展空間小,社會工作機構的整體水平偏低,服務人員數量少,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較低。因此,為了實現社會機構良性發展,一方面要優化崗位設置,滿足多個社會領域的需求,加大對弱勢群體的幫助,積極推動民辦社會機構的發展,給予一定的幫助和指導,讓其參與到社會事物中去。另一方面加強與高校的聯系。社會工作機構是高校社會工作人才的接收單位,因此,要加強與高校的聯系,及時反饋人才培養中出現的問題,及時傳達市場對人才的要求。另外,要建立專業學習、崗位實習體系,使專業培養更有針對性和實用性,提高崗位培訓的效果。
3.政府方面
一方面,要加強政策支持。政府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制定科學政策,同時要向高校和社會機構及時傳達市場動態。政府還要積極推動民間社會機構的發展,為它們提供幫助。社會工作機構的發展能夠為社會工作人才就業提供良好的就業環境,進一步推動社會工作人才培養模式的科學化,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另一方面,積極轉變職能。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政府要不斷滿足社會需求,堅持服務社會的理念,將自身的角色定位為社會服務者,推動辦事效率和服務質量的提升,減少不和諧現象的出現。另外,政府不僅承擔著組織任務,還承擔著維護市場信息渠道暢通的重任,而且還是社會工作人才培養工作的監督者。政府所扮演的這些角色都對社會工作人才培養起到關鍵作用,為社會工作人才培養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
隨著社會形勢的變化,社會工作所面臨的問題也越來越多。為了更好地解決社會問題,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維護社會和諧,要積極優化社會工作人才的培養。在這一過程中,高校、社會機構和政府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反思和解決傳統培養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全力配合,創建新的培養模式,為社會管理工作輸送更多的專業人才,實現社會管理工作的創新,為人民幸福、社會和諧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劉雨佳.服務導向的社會工作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人才資源開發,2016(8).
[2]高法成.社會管理創新視角下社會工作人才培養的優化[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15(3).
[3]李忠帥,趙寧.高校社會工作人才體制機制改革初探[J].赤子(中旬).2014(4).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