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奕軒
內容摘要:本文就研發銷售型物流公司如何實現公司生態圈治理進行分析。首先,基于超邊際分析原理和生態圈理論,從理論層面構建與論證了以物流關鍵指標為主的六層生態圈系統和六步驟分析法。其次,從物流服務水平、銷售價格、服務數量、服務周期、科技創新度等角度確定了其生態圈穩定發展的實現條件。最后,以六家位于四川省境內且具有一定研發銷售能力的物流公司為實例展開分析,確定了各自生態圈發展是否達標,并對未達標對象從生態圈中的三個關鍵層級給出了提升路徑建議。
關鍵詞:公司生態圈 物流公司 研發銷售 超邊際
引言
何為公司生態圈?如何基于公司生態圈展開研發銷售類企業治理?更進一步,如何基于公司生態圈展開研發銷售類物流企業治理?為了解答上述三個問題,本文對于公司生態圈進行研究。國內已有成果很少,其中代表性成果來自學者王千、吳敏、孫金云、葉德磊等。王千研究認為互聯網企業生態圈的核心是共同價值,貨幣和信息數據等構成了共同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互聯網企業通過價值驅動和價值創新即可實現其生態圈的有效運轉。吳敏研究發現,“互聯網+”企業的生態圈中物流系統和電商系統間的融合度不高,以及其作業系統與電商系統間的契合度不足,這些問題導致了“互聯網+”企業發展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孫金云等研究確定,創業生態圈由六大要素構成,具有共生共演等四大特征,由此對我國雙創發展提出了具體的提升建議。葉德磊研究發現,金融生態圈與金融生態系統互為依托,是國外金融企業良性發展的有效依托。通過這些成果分析,對生態圈和生態系統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但是,如何就傳統企業治理,重點是基于生態圈理念進行治理,在上述成果中并未涉及。就此問題,研究嘗試以超邊際分析作為突破口。之所以采用這種分析框架,源于該分析方法對復雜問題的有效解決特性。以沈志遠的理論研究為例,拓展了超邊際分析的框架,解決了資源和效率在復雜系統中的定位與分解問題。高麗敏的研究則確定了交易效率與綠色技術等外生因素在國際貿易開展中的具體作用方式、作用路徑。從上述成果中展現的超邊際分析的巨大功效,堅定了研究團隊采用超邊際分析方法對傳統企業治理分析研究的信心。本文的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將采用超邊際分析+生態圈進行傳統企業治理路徑分析。
研發銷售型物流公司生態圈分析與最佳發展探究
對于物流公司生態圈如何發展能夠實現最佳發展,從而達到企業心中的最佳標準,就此問題,本文將通過兩個環節的論證,提出具體的解決實現路徑。
(一)研發銷售型物流公司生態圈分析
生態圈本源為生物學概念,具體指由物種的生存環境及物種的生存方式構成的復雜系統。傳統分析方法(不采用生物圈分析的方法)對公司結構研究(尤其是大型公司結構研究)很難破解。因此,近期關于公司研究采用生物體系研究思路,以生態圈作為研究手段,將生態圈套用到公司治理中,嘗試解釋公司這一復雜“生態系統”的演變路徑。
對于公司生態圈,研究選取研發銷售型物流公司為例展開,以下研究中如不特殊聲明,所有的公司均指研發銷售型物流公司,對應的生態圈也是指研發銷售型物流公司生態圈。經過初步分析可以分為六個層次,前五層依次為分析研究層、管理決策層、服務實施層、銷售推廣層、用戶效用層,第六層為物流總體質量層。前五個層次距離最終用戶(消費者)的距離是自遠至近的。具體而言,分析研究層距離最終用戶(消費者)的距離最遠,用戶效用層距離最終用戶(消費者)的距離最近,其它層按照排列順序,距離呈現對應的遠近關系。這也就是說,公司生態圈的五個層次,從分析研究層開始,逐漸向核心點(最終用戶)包圍。整個公司生態圈的發展,都是圍繞最終用戶具體展開。之所以加入第六層(物流總體質量層),是為了從物流產業總體發展角度對生態圈質量進行控制。可以認為這一層為虛擬層。
對于公司生態圈的多層次結構,其最終目標是向最終用戶(消費者)服務。服務的過程從生態圈的最外層—分析研究層開始,結束于生態圈的最內層—用戶效用層。這種自外向內、逐步傳導滲透的關系決定了資源的分配順序關系及協作配套機制。具體而言,公司首先需要進行新產品的研發,這為第一階段。在第一階段中,公司對預研產品的可行性與創新性進行分析,同時就該產品研發所涉及的研發成本和研發周期進行探究。通過這種綜合性分析,最終以可研報告的形式向公司管理層正式提交,這一階段主要發生在分析研究層。隨后,進行第二階段工作,即進行管理決策工作。該階段主要是對可研報告進行決策分析及其他重大事項的決策分析。就可研報告的決策分析而言,從眾多可研報告中選取最符合公司發展愿景且為公司財力能夠支撐的項目作為決策通過的研究產品。就其它重大事項的決策分析,主要是涉及到管理與生產過程中涉及的重大事項進行決策。比如管理人員調整、研究人員調整及研究方向、研究內容調整,以及市場推廣方向調整等。通過這一階段論證后,將確定通過的預研結果反饋給研發機構進行實際研究。這一過程主要發生在管理決策層。第三個階段為實際研究,由研究單位進行產品開發研究并將實際研發結果反饋給管理決策層。經過第三階段后,不僅研發產品的實際研發成本和實際研發周期完全確定,而且研發產品的創新度也完全確認。在第一階段中,已經預計了預研產品創新度,經過本階段(第三階段)工作完成后,研發產品創新度也被確認,比較這兩個創新度,從而得到由管理效率和研發效率共同構成的研究總體效率。隨后,進行第四階段的工作,即服務實施工作,將研發產品進行實際服務。對于實際服務,依據公司的財力和市場預期,可以采用多周期和單周期兩種不同模式。對于多周期模式,是指按照市場判定,將市場能夠接納的研發產品分多個不同批次進行服務;對于單周期模式,也是指按照市場判定,將市場能夠接納的研發產品在同一個批次里進行服務。顯然,對于科技創新度較高的產品,建議選取多周期模式;對于科技創新度較低的產品,建議選取單周期模式。這一過程主要在服務實施層完成。隨后,進行第五層的工作,即推廣銷售工作,將已經生產出廠或者是即將生產出廠的產品進行推廣和銷售。這一工作主要在銷售推廣層完成。用戶在此之后,即可得到對應產品,該產品實際創新度由接受產品用戶所定義。在生產過程和銷售過程,二者工作效率共同組成了生產銷售總體效率。這一效率也可由實際創新度與研發產品創新度的比值決定。需要注意的是,在評價過程中,一定要確保預研產品創新度大于研發產品創新度,研發產品創新度大于實際創新度這種邏輯關系成立。最后,進行第六層的工作,即總體評價工作與總體調整工作。主要是依據研發產品的用戶反饋來進行評價與調整工作。將本企業的發展質量與整個行業發展質量進行對比,提升短板,保持和加快長板發展。由此保持和提升本企業在整個行業中的競爭能力與競爭水平。
(二)研發銷售型物流公司生態圈最佳發展探究
從公司生態圈的六層結構來看,最終是以滿足消費者的訴求作為目標,因此消費者訴求滿足的程度是對公司生態圈發展優良的唯一評價標準。也就是說,在用戶訴求和公司訴求方面,二者是一致的,不存在差異。因此,下述論證,如不特殊聲明,所指的公司訴求與消費者訴求在度量方式和度量結構上是一致的。
就單個消費者訴求,其構成是比較清晰的,主要由三個基本部分組成,依次為產品銷售價格、產品創新度、購買數量。一般而言,產品銷售價格越高,其對消費者提供的效用越低。就產品創新度而言,創新度越高,其對消費者提供的效用就越高。對于購買數量而言,數量越高,其對消費者提供的效用越高。在對消費者效用的三個基本構成要素—產品銷售價格、產品創新度、購買數量,無論是哪一個基本要素,其對消費者邊際效用的影響都是一致的,即邊際效用遞減特性。需要說明的是,在這三個基本要素中,所指的產品創新度是產品實際創新度。因此,通過這一基本要素可以看到,對消費者效用影響的三個基本要素還包含一個隱藏因素—效率要素。該要素由預研產品創新度、研發產品創新度和實際創新度共同組成。對于產品銷售價格則是由服務成本、服務數量以及市場需求總數量共同影響。對于如何實現消費者訴求(消費者效用)最大化,采用超邊際分析方法,在多周期和單周期內進行分析。考慮到這一分析過程涉及到較多的數學理論和方法,在此不再詳列,僅給出最終分析結果,具體如表1所示。
從表1結果來看,對于不同的科技創新度,采用的周期各不相同。并且在對應的周期下,應該采取的分周期(如果存在分周期)的分期銷售總量和銷售價格都給予了明確。下面的實證分析將基于該結果具體展開。
研發銷售型物流公司生態圈治理實證研究
基于上述理論分析結果,本文選取實例進行實證分析,通過實證分析,不僅確定了公司生態圈治理情況,而且對如何提升公司生態圈現狀提出具體對策。
(一)實證指標確立
考慮到理論分析階段提出的生態圈為研發銷售型物流公司的生態圈,因此在實證分析中選取了6家位于四川地區的研發銷售型物流公司作為對象。需要強調的是,這六家公司主要是進行物流產品設計、物流產品套餐設計型的研發銷售公司。鑒于實證分析結果有可能會對公司治理效果較弱的企業帶來負面影響,在此不再列出公司具體名稱,僅以代碼1、代碼2、代碼3、代碼4、代碼5、代碼6具體表示。因此以理論分析中提到的關鍵因素作為分析指標,綜合評估,在實證分析階段提出指標體系(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指標體系一共分為三級,從上到下依次為一級指標、二級指標和三級指標。一級指標只有1個,二級指標一共有6個,三級指標一共有21個。其中,一級指標為生態圈指標;二級指標包括6個,依次為管理決策層指標、分析研究指標、物流總體質量指標、服務實施指標、銷售推廣指標、用戶效用指標;三級指標包含21個,分別為管理效率、管理成本、科技創新度、研發效率、研發成本、物流交付及時率、物流交付完整率、物流投訴率、物流交付平均時長變化率、服務數量、服務效率、服務周期、服務成本、銷售價格、銷售成本、銷售數量、銷售效率、總體效用、價格、購買數量、創新度。三級指標歸屬于六個二級指標系統,其中管理決策指標下有兩個三級指標,分析研究指標下有三個三級指標,物流總體質量指標下有四個三級指標、服務實施指標下有四個三級指標,銷售推廣指標下有四個三級指標,用戶效用指標下有四個三級指標。
整個研發銷售型公司生態圈采用上述結構給予確定。需要強調的是,用戶效用指標既是核心指標,也是內涵指標,其它五個二級指標既是外圍指標,也是外顯指標。外圍指標為核心指標服務,顯示指標相比于內涵指標具有強烈的顯示特性。
(二)實證生態圈治理中的效用分析研究
確立了如表2所述的指標體系之后,實證研究分析以效用分析作為入手點展開。之所以先進行此工作,是確定公司治理中的核心及其核心構建的具體構成。具體而言,就是確定用戶效用是如何發揮作用,以及以何種方式發揮作用。只有確定這一結果,才能為后續的生態圈治理給予量化基礎。因為,在理論研究的第二部分曾經提到了效用變化規律及邊際效用的變化規律。只有滿足這兩類效用特征,實證對象的生態圈研究才能采用表1確定的結果展開;否則展開的對應分析都是無效的。
基于該分析,本文對每個實證對象的目標客戶和潛在目標客戶進行調研。采用問卷調查和計量經濟分析相結合的形式,確定效用是否滿足對應要求。對于六家不同企業,采用相同的分析方法進行問卷調查。問卷調查從問卷設計開始,問卷設計核心以用戶效用獲得與用戶效應獲得途徑之間的關聯關系,以及關聯因子的權重為核心展開。共設計了16道問題,圍繞用戶效用程度、可能獲得效用的渠道及對效用的影響度展開。調查問卷設計完成后,對目標對象分別進行問卷調查。采取分時、分區、分對象同步進行的方式,總計就2400名對象進行了問卷調查。回收獲得的有效調查問卷為2313份,總體有效率為96.38%。對應于六家不同公司的調查人群,問卷有效率均高于95%。按照統計學的一般要求,當整個問卷調查的可信度高于0.95時,可以認為此次問卷調查回收是有效的。在此基礎上,對回收所得的有效調查問卷進行數據整理。這項工作主要是將文字調查結果轉化為數字數據,轉化依據為每一個選擇項的分值。通過這種處理后,將所有有效調查問卷從文字問卷轉化為數字問卷。對于每一個數字問卷,其對應的是一個數值序列。因此,所有的有效回收問卷,則轉化為一個面板數據。對于這種復雜數據,確定其內部因素之間的邏輯關系,采用計量經濟分析方法進行處理,即可得到量化分析結果。研究采用計量經濟分析軟件EViews7.2進行分析,對原始數字數據進行對數化處理后得到所期望的分析結果,具體如表3所示。
從表3分析結果來看,六家公司的分析結果均為可信結果。即對效用影響因素不僅確定,而且影響程度也被量化。具體而言,當銷售價格、購買數量、創新度對總體效用呈現顯著影響,這種影響特性對于六個不同對象,其可決系數與調整后的可決系數均大于0.90。因此,按照統計學的一般要求,可以認為上述6個對象的分析結果都是滿足高置信度的。另外,從表3分析結果來看,結果也是滿足效用基本要求的。這是因為三個因素的貢獻系數均大于零且小于一。結合這些結果可以確認,對于六個實證對象,可以采用理論分析中提出的結果進行分析。
(三)實證生態圈治理效果分析及對策研究
基于上述確定的分析指標,并與前述理論研究過程及結果相結合,通過對應分析,得到分析結果,如表4所示。
從表4分析結果來看,六家同類型企業的公司生態圈治理結果不僅可以確定,而且已經被確定。從表4最后一列來看,只有企業4、企業5、企業6達標,其余三家企業均未達標。就企業1和企業3而言,未達標的原因主要在于物流產品銷售數量未能實現最優規范(具體見表1的第5行第4列,自上向下,自左向右)執行;就企業2而言,未達標的原因主要在于物流產品銷售價格未按照最優規范(具體見表1的第5行第4列,自上向下,自左向右)執行。同時對表2分析可以確定,當企業科技創新度較高時,實證對象均未達標;當企業科技創新度較低時,實證對象均達標。這說明,對于高附加值的科技創新,公司管理存在總體方向正確,部分細節疏漏的現象。具體體現在對產品生命周期內的利益最大化管控不足,形成了部分可實現利潤的流失,由此造成了不必要的損失。這一點在較低附加值的科技創新中,公司管理更加趨于嚴格,利益不存在隨意流失的問題。
結合上述實證分析結果,本文對存在生態圈治理不足的公司,從六層生態圈分析+六階段生態過程入手,進行了生態圈能力補短板工程。對于企業1,重點從管理決策與服務實施入手,首先精確定位不同條件下的服務能力;其次對服務過程進行準確把控,由此實現實際服務能力與預期服務能力高度吻合。對于企業2,重點從管理決策與銷售推廣入手,首先做好銷售前的預測及銷售中的分析工作,實現市場預判與市場反饋的零距離互動,由此將銷售價格定位在被消費者最大可能接受的區間;其次對管理決策加大傳導反饋力度,實現內部調整與外部調整的同步,由此將生產與銷售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對于企業3,重點是從物流總體質量入手。首先是盡可能壓縮物流過程中不必要的時間消耗,縮短與先進企業的差距。其次是在物流服務中,主要是用戶面對面服務過程的禮貌服務性與規范性的加強,提升企業總體形象。最后是在物流成本控制中,通過企業內部管理與優化實施,降低運營成本,由此降低用戶的付出成本,從而實現該企業生態圈的整體向好。通過上述措施的實施,三家生態圈發展未達標企業依次經過5個周期、6個周期、3個周期的調整,逐步實現了生態圈達標。
結論
本文在研究之初提出了三個問題,為了回答這三個問題,研究團隊嘗試通過理論分析加實證研究的方式給予解決。通過已有成果分析,主要是生態圈成果和超邊際分析成果研究,明確了采用超邊際分析方法對傳統企業治理分析研究的信心。在此基礎上,采取理論論證分析,從物流服務水平、銷售價格、服務數量、服務周期、科技創新度等角度確定了其生態圈穩定發展的實現條件。這些實現條件不僅明確化,而且量化,對于實證對象展開分析研究非常明確有效。隨后,以六家四川省具備研發銷售能力的物流企業為實例展開分析,不僅確定了公司生態圈發展是否達標,具體而言,這六家企業中三家企業生態圈治理達標,另外三家企業生態圈治理未達標;而且對未達標對象從生態圈中的多個層次給出了提升路徑建議,具體而言,對于未達標的三家企業,從管理決策、銷售推廣、物流總體質量等生態結構給出了提升路徑。通過一段時期的實施運行,對應舉措得到了有效落實,由此未達標企業的生態圈治理顯著好轉,最終實現了全部達標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王千.互聯網企業平臺生態圈及其金融生態圈研究—基于共同價值的視角[J].國際金融研究,2014(11)
2.吳敏.“互聯網+”視域下跨境電商生態圈構建思路探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5(34)
3.孫金云,李濤.創業生態圈研究:基于共演理論和組織生態理論的視角[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6(12)
4.葉德磊.論我國金融生態圈優化與金融創新的功效[J].當代經濟科學,2006(4)
5.沈志遠,高新才.超邊際方法分析擴展的斯密-楊格模型[J].統計與決策,2012(20)
6.高麗敏.綠色技術國別分布的路徑變遷—一個交易成本集合的超邊際分析[J].財經研究,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