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晶
內容摘要:金融集聚促進了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降低了金融服務成本,有利于商貿流通企業以較低成本獲取金融資金。本文利用2003-2015年間省級面板數據,就金融集聚對我國商貿流通業實際產生的影響進行實證分析。實證結果發現:金融集聚顯著促進商貿流通業發展。此外,進一步考慮地區差異后進行的回歸發現,金融集聚對東部地區商貿流通業不產生顯著影響,而顯著促進了中西部地區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出口競爭力、市場規模和技術水平也對商貿流通業發展產生顯著影響。最后,本文根據實證分析結果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金融集聚 商貿流通業 地區差異
引言及文獻綜述
隨著中國金融行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和金融市場自由化的深入推進,金融資源在某些地區出現集聚現象。金融集聚促進了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從而有利于降低金融服務成本,進而有利于企業以較低成本獲取金融資金,促進企業發展。商貿流通業為各行業企業的生產提供了基礎性服務,其獲取金融資金的便捷度必然會對其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較多學者已經就金融集聚對企業生產效率、地區經濟增長以及產業升級等產生的影響展開相關研究。余泳澤和宣燁等(2013)利用中國城市數據進行的實證研究發現,金融集聚有利于提升工業企業的生產效率。潘輝和冉光和等(2013)利用2002-2011年中國省級面板數據進行的實證分析發現,金融集聚促進了中國實體經濟的發展,此外金融集聚在東部地區的集聚程度要高于中西部地區,因而對東部實體經濟的促進作用也相對更大。徐杰(2016)利用微觀企業數據進行的實證分析發現,金融集聚有利于促進民營企業發展,但是這種促進作用更多通過促進民營企業的投資實現。鄧向榮和劉文強(2013)利用省級層面數據進行的空間計量分析發現,不同金融機構的金融集聚對產業升級的促進作用不同,其中銀行業金融機構的集聚對產業升級的促進作用最大。李林和丁藝(2011)利用空間計量方法進行的實證分析發現,金融集聚對區域間經濟增長存在空間溢出作用。楊志群(2013)發現金融集聚和金融發展為企業的整個技術創新過程提供強而有力的金融資金支持,進而促進了企業的技術創新。
少部分學者就金融對商貿流通業發展的支持作用展開分析。游麗(2017)認為金融資金的支持是商貿流通業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金融發展質量也直接關系到商貿流通業的發展質量。當前還缺乏就金融集聚對不同地區商貿流通業發展產生的影響進行分析,為此本文利用中國省級層面數據,就金融集聚對不同地區商貿流通業發展產生的影響展開分析。
實證設計和數據說明
(一)變量定義及數據來源
商貿流通業發展水平。商貿流通業發展水平采用批發和零售業實際銷售產值來衡量,該數值越大,表明商貿流通業為其他企業提供服務的能力越強,發展水平越高。
金融集聚。金融業集聚程度采用區位熵指數來衡量。具體計算方法為:金融集聚(agglo)=(某地區金融業增加值/該地區的GDP)÷(全國金融業增加值/全國的GDP),金融集聚的數值越大,表明該地區金融集聚程度越高。
控制變量說明。由于還有較多其他因素也對各地區商貿流通業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為了有效反映這些因素對商貿流通業的影響,本文選取如下4個控制變量:市場規模(sale),采用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來衡量,全社會消費的商品總額越大,需要商貿流通業提供的運輸和銷售服務就越多;出口競爭力(ex),采用出口總額與GDP的比值表示,出口競爭力的提升有利于更多商品銷售到國外,進而促使商貿流通業擴大規模,提供更多服務;技術水平(patent),采用專利授權數量表示,技術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商貿流通業改進生產技術,提升生產效率,進而對商貿流通業發展產生影響;交通狀況(traff),采用單位面積上的交通里程密度表示(交通總里程=內河航道里程+鐵路營業里程+公路里程),交通設施越完善,商貿流通企業越容易擴大服務市場范圍,進而對商貿流通業發展產生影響。
(二)描述性統計
本文數據為2003-2015年期間中國31個省市面板數據,樣本總個數為403個,回歸中所有變量都為比值或者對數值。變量描述性統計如表1所示,數據來自于中經網數據庫。
實證結果分析
(一)采用總體樣本數據進行的回歸與結果分析
面板數據回歸通常主要有固定效應、隨機效應和混合回歸三種方法,哪種最為合適需要進行相應檢驗。首先進行的F檢驗和Hausman檢驗顯示,固定效應回歸結果最為合理,而隨機效應和混合回歸方法都不合適。由表2第(1)列發現,金融集聚confin的系數為正,且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表明金融集聚顯著促進商貿流通業發展。金融集聚之所以會促進商貿流通業發展,主要歸因為如下幾點:首先,金融集聚有利于在該集聚區域內形成高效率的信息傳播機制,降低了商貿流通企業尋找合適金融資金供給方的時間,降低了中間成本,從而提升融資效率。其次,金融集聚區內金融機構甄別企業經營風險的能力得到提升,金融機構更容易發現那些采用了新技術、生產效率更高的商貿流通企業,并為其提供金融資金支持。此外,金融集聚促進了集聚區內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促使各個金融機構提升內部經營效率,降低金融服務費用,進而降低商貿流通企業融資成本。最后,金融集聚有利于促進整體經濟增長,增加整個社會對商貿流通業服務的需求,進而促進商貿流通業發展。因而,為了有效促進商貿流通業發展,各地區應當積極創造有利條件。
市場規模(sale)的系數為正,且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表明市場規模擴大促進了商貿流通業發展。市場規模大小是衡量一個地區消費規模的重要指標。市場規模越大,全社會消費的商品總額越大,需要商貿流通業提供的運輸和銷售服務就越多。此外,隨著商貿流通業服務市場的擴大,商貿流通企業經營規模也會相應擴大,商貿流通企業更容易采取規模化生產,降低單位生產成本。出口競爭力(ex)的系數為負,且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表明出口競爭力的提升不利于商貿流通業發展。當前中國商貿流通企業提供的服務依然主要集中在國內市場,而隨著更多產品出口到國外,在國內市場銷售的產品就會減少,商貿流通企業提供的服務也就相應減少。交通狀況(traff)的系數為正但不顯著,表明當前交通設施不再是影響商貿流通業的重要因素。當前中國大部分地區交通設施已經較為完善,制約商貿流通業發展的硬件基礎設施已經逐漸消失。技術水平(patent)的系數為正,且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表明技術水平的提升促進了商貿流通業發展。技術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商貿流通業企業獲取先進生產技術,進而改進生產方式,提升生產效率,從而對商貿流通業發展產生影響。
(二)采用分地區樣本數據進行的回歸與結果分析
我國各個地區間經濟發展不平衡,金融集聚程度也存在較大差異,為了更科學分析金融集聚對不同地區商貿流通業發展的影響,本文進一步將樣本分為東中西部三組進行分析。由表3可見,金融集聚(confin)的系數在東部地區不顯著,在中西部地區為正且顯著,表明金融集聚對東部地區商貿流通業不產生顯著影響,而顯著促進了中西部地區商貿流通業發展。東部地區商貿流通業已經發展較長時間,但相對于其他行業,商貿流通業的盈利能力相對較差,隨著經營成本的上漲,商貿流通業逐漸轉移到中西部地區,因而金融集聚難以對東部地區商貿流通業產生顯著影響。中西部地區商貿流通業發展時間相對較晚,但是隨著其他配套條件的逐漸完善,商貿流通業發展迅速。金融集聚促進了中西部地區內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促使各個金融機構提升內部經營效率,降低金融服務費用,進而降低商貿流通企業融資成本。此外,金融集聚引起的中間交易成本的降低,也進一步推動了中西部地區商貿流通業的發展。
市場規模(sale)的系數在東中西部地區的系數都為正且顯著,但是東中部地區的數值要明顯大于西部地區,表明市場規模促進了東中西部地區商貿流通業發展,但是對東中部地區的促進作用更大。東中部地區經濟更加發達,居民購買力更強,整體市場消費規模更大,需要商貿流通業企業提供的市場服務更多,因而東中部地區巨大的市場規模對商貿流通業的促進作用更大。出口競爭力(ex)的系數在東中西部地區都為負,但只有在東部地區顯著,表明出口競爭力的提升不利于東部地區商貿流通業發展,而對中西部地區商貿流通業的影響不顯著。東部地區出口貿易發展水平較高,大量商品出口到海外市場,但是這些商品的出口過程中有更多國外企業來提供服務,因而對國內商貿流通業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交通狀況(traff)的系數在東中西部地區都為正,但只有在西部地區顯著,表明交通基礎設施的完善促進了西部地區商貿流通業發展。東中部地區交通基礎設施經過前期的大力投資建設已經相對較為完善,能夠滿足商貿流通業的基本發展要求,進一步完善交通對商貿流通業發展的影響有限。西部地區前期交通設施建設相對較為緩慢,近幾年國家加大對西部地區交通設施的投資建設,顯著改變該地區交通狀況。技術水平(patent)的系數在東中西部地區都為正且顯著,表明技術水平的提升促進了各個地區商貿流通業發展。技術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各個地區商貿流通業改進生產技術,提升生產效率,進而對商貿流通業的發展產生影響。
結論及政策建議
本文利用2003-2015年期間的省級面板數據,就金融集聚對中國商貿流通業實際產生的影響進行實證分析。實證結果發現:金融集聚顯著促進了商貿流通業發展。此外,進一步考慮地區差異后進行的回歸發現,金融集聚對東部地區商貿流通業不產生顯著影響,而顯著促進了中西部地區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商貿流通業發展必須獲得足夠的金融資金支持,而如果金融機構提供資金的過程中索要了較高的資金服務成本,則難以有效促進商貿流通業發展。本文的實證分析發現,金融集聚有利于金融服務成本的降低。為了有效促進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各地區應當積極創造有利條件。
金融集聚不同于一般其他行業的集聚,需要大量高技能金融人才的集聚,當地要有大量需要金融資金的企業,當地政府提供的各項軟硬件配套設施一定要齊全。首先,要努力發展教育,培育大量符合現代社會需求的高端金融人才,從而為金融機構在本地區的集聚提供人才,高端金融人才的培養需要政府和企業的協同配合。政府要投入足夠的教育資金,為金融人才的培養提供基本保障。金融人才還需要有大量在金融機構鍛煉和實踐的機會,才能夠快速成長為金融機構實際需求的高端金融人才。因而,高校和金融機構之間要加強協調,從而讓大量高校學生在正式走向工作崗位之前能夠獲得足夠多的實踐機會。
其次,努力創造機會,為那些發展潛力大的商貿流通業獲取金融資金提供適當的便利條件。商貿流通企業在發展初期盈利能力較差,在金融市場還未完全市場化的條件下,即使金融集聚,這部分企業也難以及時獲取足夠資金。此時,政府應當繼續創造有利條件,為金融機構和商貿流通業直接的信息溝通提供便利,從而讓企業更快捷地獲取金融資金。
最后,要大力促進經濟發展。經濟健康快速發展才能夠創造出大量需要金融資金的企業,金融機構才有經營服務的空間,實現盈利,進而在該地區集聚。當地政府要努力維護市場的公平、公正,從而營造有利于企業健康發展的市場環境。
參考文獻:
1.游麗.我國商貿流通產業發展的金融支持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7(8)
2.楊志群.金融集聚、金融發展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研究[D]. 南開大學,2013
3.徐杰.金融集聚、研發投入與民營企業成長—基于制造業上市民營企業數據[J].現代管理科學,2016,35(3)
4.李林,丁藝,劉志華.金融集聚對區域經濟增長溢出作用的空間計量分析[J].金融研究,2011(5)
5.鄧向榮,劉文強.金融集聚對產業結構升級作用的實證分析[J].南京社會科學,2013(10)
6.余泳澤,宣燁,沈揚揚.金融集聚對工業效率提升的空間外溢效應[J].世界經濟,2013(2)
7.潘輝,冉光和,張冰.金融集聚與實體經濟增長關系的區域差異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