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文
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命題不僅體現了我國對馬克思主義的內涵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更體現了我國對馬克思主義更深層次的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的目標,就是“實現人類自由全面的發展”,這是人類追求幸福和實現自由的終極目標和終極信仰。本文遵循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首先分析人的本質,其次探討人類本真性的實現途徑,最后分析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對人類發展的四項追求,得出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人類才能實現幸福和自由。
關鍵詞:人的本質 現實的人 人類命運共同體 本真性
中圖分類號:D8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6-0220-02
習近平總書記以人類歷史發展的視角,站在人類歷史發展的偉大進程高度之上,懷揣著兼濟天下的信念與情懷,提出要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認識和理解絕不能僅僅只停留在外交的層面上,要更加深入地挖掘“人類命運共同體”所蘊含的深刻的價值訴求,即它蘊含著的意在促進人類生存與人類發展的“共同體”的意識。
一、馬克思的人的本質思想
馬克思對于“人”的主要思想有三個。
首先,人的本質是人的實踐活動即勞動,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一書中,馬克思就曾經提到過:“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覺的活動”。人類正是因為實踐活動,因為勞動和生產才區別于動物,因為人類會按照事物內在的價值尺度去勞動和創造,生產自己需要的物質資料,并且能夠發現和掌握事物之間的規律,合理地運用到實踐與勞動要改造的對象之中,人類通過實踐勞動,提高自身的改造事物的能力,不斷提高自身的智慧,充分發揮想象力與智慧去制造工具,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時也在創造自身的奇跡,人類離開實踐活動,就會失去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離開實踐與勞動,就不會有生產力,而生產力決定著社會關系,失去了人存在著的社會關系則一切淪為虛空。
其次,馬克思對于“人”的第二種思想——“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一書中曾寫道:“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類在實踐與勞動中進行生產,從而誕生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社會關系,因此在各種社會關系中,生產關系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一種社會關系,人類的生活在生產關系的基礎之上,又產生了政治、法律等其他的社會關系,這些社會關系以不同的視角體現著人的本質,展現著人的訴求,社會關系是人類生存與交往所必需的基礎,人類離開所處的社會關系,則一切都是虛空的、不存在的,人類的發展不能脫離自然,更不能失去已經建立的社會關系。
最后,人的本質即“人的需要”,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曾寫到:“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其中強調指出,“需要的發展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新的證明和人的本質的新的充實。”人類通過得到需要的東西,不斷追求自身的自由和幸福。
馬克思闡述的關于人的本質的內涵,深刻揭示了人本身的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深刻地認識到了人類的存在不能是相互獨立的,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認識和理解要更加深入地挖掘。
二、人類本真性的實現
關于實踐的理論基礎就是馬克思對于人類追求自由與幸福生活的實際需要,馬克思以實踐的理論為出發點,通過論述人類具體的實踐活動,闡明了人類社會歷史的規律,同時,闡明了人類對實現自由與追求幸福的主要途徑,即“人類本真性的實現途徑”。
首先,生產物質生活本身。人類的實踐與勞動活動一定是能滿足和維持人們生存的最基礎的物質資料的,人類要創造歷史就一定要先活下去,人類創造歷史的前提是能夠生存和生活。因此,人類在進行生產和改造之前就是為了能夠生存下去,為了生存就需要衣食住行等簡單物質基礎,生產能夠維持基礎的物質生活、滿足人類自身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是人類想要實現自由、追求幸福生活的首要條件。[1]
其次,物質資料的再生產。人類通過實踐活動和勞動滿足了自身能夠生存下去的物質基礎,但隨著實踐活動拓展和勞動技術的發展,人們不再滿足于簡單的物質基礎從而產生了新的需求,而實現這種新的需求的,就促生了新的勞動生產活動——物質資料的再生產,人類的發展得到了物質的保證,物質資料的再生產是人類實現自由、追求幸福的實在性條件。
再次,人類自身的生產。人類創造歷史,在創造歷史的同時,作為歷史的主人也要實現生命的延續,“現實的人”的生產與再生產——繁殖,人類通過相互的交往與結合組成各自的家庭,使人類自身不斷繁衍子嗣,這也是人類實現自由、追求獲得幸福的重要條件。
最后,社會關系的生產。人類滿足了生存的需要,滿足了新需求的生產,完成了自身的繁衍之后,自然的形成了相互交往的社會關系,人類實現自由、追求幸福的根本就在于社會關系的形成,人類在社會關系之中,在這種“共同體”當中相互交往、相互交流,每個單獨的人所追尋的幸福和自由都與他人的自由與幸福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
人類在遵循各種途徑和規律追求幸福、實現自由的同時,就是在實現人的“本真性”,實現人的“本真性”,就是實現人類的本質,要想能夠實現人類的本質,首先實現人類本質回歸的前提一定是“現實的人”,那么什么是“現實的人”呢?“現實的人”就是真實存在的、富有鮮活生命力的人,是在一定的社會和一定的歷史中存在的人,是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以及一定的社會關系下生活的人,是在滿足自身的物質需要、精神需要以及社會需要的人,是能夠進行實踐活動、具有能動性的人。
只有當人是“現實的人”之時,人類才能夠真正理解和把握歷史存在的前提,才能進一步認識其實踐活動的本質,才能真正實現自由和幸福。“現實的人”在社會關系之中形成了人的“社會屬性”,因此,使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實現了在根本利益上的內在的統一,消除了壓迫,消除了對他人的統治與支配,在“人類命運共同體”之中,將自由充分發揮。
三、人類命運共同體對人類發展的追求
對于人的本質的內涵追求。社會發展過程中人類所追求的自由和幸福,回歸人的本真,成為真正的“現實的人”,不是唯利是圖,不是一味追求經濟效益,不是執著于功利主義,而是在于注重人類的整體性發展,在于共同構建美好的生活。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以人類歷史發展的視角,站在人類歷史發展的偉大進程高度之上,懷揣著兼濟天下的信念與情懷,提出要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偉大命題。“人類命運共同體”體現了我國在新時期的這一背景下,對世界格局的發展趨勢、對世界經濟的發展方向的認識和把握,更體現了我國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認識和理解絕不只是在外交層面上的推進,而是在于充分挖掘其蘊含的“促進人類共同生存與人類共同發展”的這一價值訴求。
對于人類綠色發展的和諧性的追求。人類在實踐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實現人的“本真性”,要遵循生態環境的自然規律,每一個人的命運與所處的環境是息息相關的,要實現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就要大力發展生產力,但要將生產力發展的焦點轉移到“現實的人”的身上,不能忽視環境的影響。追求生產力與經濟的發展要重視生態與人類的契合點,人類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全球生態環境問題的日益嚴峻,生態環境問題必須遵從人類共同利益的角度來認識,因此,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點就在于堅持綠色發展,堅持以“保障全球生態環境系統的可持續性”為根本,真正做到將生產力的發展轉移到人的身上,以人為主要出發點,不盲目發展。生態綠色的家園是我們共同的家園,人類要在“共同體”之中一起守護,當生態的優勢真正變成經濟優勢,就會由此形成和諧的關系,這是我們共同的責任,更是一種高尚的境界。
對于人類文明發展的自覺性追求。文明建設與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建設應是步調一致、緊密相連的,文明與生態的建設要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因此,我們要文明自覺地將建設生態的思想目標轉化為自覺實踐的行動力,使自覺的文明行動成為一種推動力,以文明興衰的程度去衡量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性,體現了我國在建設“人類共同的家園”的問題上保持了高度的文明自覺,更體現了人類在共建生命之網之時,要達到高度文明自覺的價值底蘊。在建設“人類美好生活的生命共同體”基礎之上,堅持高度的文明的自覺,才能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強調“合”,“合”文化包含了和平、和諧、合眾以及合作等含義,深刻地體現了“共同體”的價值所在。習近平總書記在各重大會議中曾經多次強調,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的發展、推動人類文明共同進步的重要動力,就在于文明之間的相互交流與借鑒,文明因為有了交流而變得豐富多彩。[2]“和諧”終將會取代“沖突”,成為全世界人心中的共同訴求,終將會打破霸權,令世界繽紛繁榮,中國正在全世界的范圍內傳播和推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識理念。
對于人類幸福自由必然性的追求。馬克思關于“人類社會發展歷史規律”的觀點,人類終將會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擺脫自身、社會以及自然界等的束縛。但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異化、人的生產和勞動異化、人的幸福異化”使人痛苦,無法追求自由,也無法獲得幸福,根本原因就在于其私有制,因此,實現人的自由和幸福,就要消除異化,消滅資本主義。人類追取幸福的前提必須是作為“現實的人”,要回歸人的天性本質,因此,實現人的自由,要實現人的幸福,回歸人的天性本質,就必須消滅資本主義、消滅私有制,只有無產階級才能最終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只有無產階級才能讓人類真正享受到幸福。人類的幸福感只有在共同體中才能真正得到實現,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制度”為奮斗目標,打造能夠真正實現人類理想的幸福社會。
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展現了我國對世界發展趨勢的把握,展現了我國對人類前途命運的思考,展現了我國在新的時期、新的時代背景下堅定的自信與能力,不斷積極、主動地參與和世界的對話,努力推動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努力推動著社會主義的繁榮和發展,更努力推動著共產主義的偉大實現。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責任編輯: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