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楚晨
【摘 要】在少數民族的母語飛快消逝的今天,劉曉耕老師堅持用少數民族的母語進行創作,在他探尋和發展少數民族語言的道路中,發現其創作之根在崇山峻嶺、田間地頭。筆者試圖通過分析劉曉耕老師在合唱創作中對于民族母語的傳承與發展,并研究其母語創作的材料和方法,以及對其部分作品進行簡析。
【關鍵詞】劉曉耕;合唱創作;民族母語
中圖分類號:J6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23-0064-01
中國作曲家劉曉耕是當今國內外極具影響力且合唱業界非常熟悉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就像大地一樣,扎根于民族的土壤。他總是穿著一身民族服裝,謙和的微笑,不多的語言,但是他創作出來的作品卻蘊含著巨大的張力,多元的民族元素和現代的和聲技法在他的作品里有完美的結合,善用打擊樂創造豐富的節奏,極具民族特色的音色,這些都為其作品的舞臺呈現帶來了不一樣的質感。
一、尋找母語創作的材料
劉曉耕老師創作的材料基本來源于云南的少數民族語言。受到地理環境、宗教語言、生活習俗等方面的影響,各地在演唱方式、曲調風格及其音階調式等方面,都體現著地方的民族風格和色彩。同時又因云南少數民族 “小塊聚居,大片雜居”的居住特點,使雜居地各民族在音樂文化上的相互影響和交融,形成錯綜復雜的現象。劉曉耕合唱音樂作品中使用較多是傣族、彝族、壯族以及黎族的音樂元素。例如《崴薩啰》《紋身》用傣族音樂元素創作的合唱作品;《回家》運用彝族音樂元素進行創作;《水母雞》《只愛你一個》用壯族音樂元素進行創作;用黎族音樂元素創作的合唱作品有《撿螺歌》《新編趕鳥歌》。
二、提煉母語創作的方法
所謂“提煉母語”就是指作曲家在深度田野調查和采樣的基礎上,對民族音樂進行有效的記譜和音響分析,進而將音樂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母語元素揉碎、提煉和重組。如此細致有序的創作方法,才讓一首首具極具民族韻味的作品得以問世。如在創作《撿螺歌》的過程中,劉曉耕老師就是通過多次的田野考察和素材采樣,對黎族歌唱中的母語發音進行詳細的記錄,然后將一個個黎語詞匯分解、重組后轉化為合唱中的襯詞。如此做法看似簡單,卻十分考驗作曲家提煉音樂素材進行改造創新的能力。
三、部分作品簡析
(一)《回家》。1996年,劉曉耕老師應邀在菲律賓亞洲藝術學院進行了為期一年的交流訪問學習,深刻感受到當地的土著音樂與西方的教堂合唱不斷融合,演變為更加多元化的民族音樂。1997年回國后恰逢香港回歸這一歷史性重大事件,劉曉耕老師便開始醞釀這部作品,他采用云南紅河彝族的音樂素材,將教堂式的無伴奏合唱引入,中段運用豐富的節奏、打擊樂,各種回家的方言一氣呵成,達到樂曲的最高潮。
在“心聲·第三季”華南師范大學合唱團專場音樂會上,我們演唱了劉曉耕老師的《回家》。曉耕老師說,這首作品是“一個新的劉曉耕”出現的標志,從浮躁轉向內心的感悟,讓合唱音樂回歸精神的家園,“這部作品是我在合唱寫作方面的一個重大轉折點,從這里開始,我更多的用世界音樂的視角來看待那些本土的原生態音樂,更多的嘗試將少數民族的母語和當代世界音樂融為一體,保持傳統,拓展現代,形成自己獨特的創作風格。”因為是在南粵大地演出,他特地將曲中的幾句念白換成廣東各地的方言,讓音樂的現場氣氛滿滿十足。
(二)《紋身》。《紋身》選自舞臺劇《潑水節的傳說》片段,這是具有陽剛之氣的一首作品,講述的是傣族男子成年禮,經歷紋身之痛的傣家男孩從此學會勇敢并挑起生活責任的故事。整個作品的歌詞使用的是傣族經文,傣族經文是從遠古時代流傳在傣族各地的刻在竹片上的古老文字,搜集、整理并理解是一個艱難繁復的過程,作曲家在整個傣族收集了上千段經文,反復聆聽長達700分鐘的經文只為尋找到最合適的那一段。傣族紋身這種獨特的文化形態,引發了作曲家的創作靈感和激情,時而舒緩、時而激烈的經文吟誦將紋身、祭祀的過程展現出來,裂變為一首交響性的傣族經文合唱作品。
2017年9月,筆者有幸到現場欣賞深圳高級中學百合合唱團20周年音樂會,《紋身》這部作品是曉耕老師特意為百合合唱團成立二十周年而作,激發了“百合”強大的爆發力,展示了少見的雄壯和力量,極具感染力的鼓點和吶喊富有張力,將人們對自然的敬畏以及對生命的贊頌表現得淋漓盡致,震撼人心。
劉曉耕老師多年來走遍云南的26個少數民族聚集地,為了追尋民族文化的蹤跡不惜跋山涉水,他的理想就是把散落在大山深處的那些優美的民族文化和音樂發掘出來,然后通過合唱的方式保留下來。在劉曉耕老師的合唱作品中,我們不僅聽到了民族文化的多樣性、交融性,同時也體會到創作的前瞻性。每一首作品都深具魅力,每一種音響都極具震撼。這種依托民族母語進行創作,將中國本土文化經驗與西方音樂創作技法融合,將傳統音樂素材與現代審美相統一的做法,呈現出了一種只有深深扎根于自身文化泥土之中才能迸發出的強大力量。
參考文獻:
[1]陳勁松.劉曉耕合唱音樂作品研究[J].民族藝術研究,2010,23(02):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