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艷榮
【摘 要】高校圖建設對學生和高校的學習與發展影響巨大,本文主要從以人為本和人力資源對高校圖書館建設的意義進行分析與闡述,并對以人為本推進高校圖書館人力資源建設提出一些建議,希望能夠對高校圖書館建設有所幫助,推進高校圖書館建設更加科學化。
【關鍵詞】以人為本;人力資源;高校圖書館建設
中圖分類號:C28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23-0248-01
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科學發展觀的概念,而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就是“以人為本”。對于高校圖書館建設來說,更應貫徹以人為本來推動圖書館的建設與管理,以人為本推動高校圖書館人力資源建設不僅是對國家發展理念的貫徹落實,也是高校健康持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一、以人為本與高校圖書館建設
什么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要求在發展中體現人的主體地位,它是對發展過程中人的地位與作用的肯定,與之相對的是“以物為本”。
科學發展觀提出后,以人為本對各項建設提出了與以往不同的價值理念和要求,對高校圖書館的建設也是如此。圖書館建設在高校基礎設施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除課堂學習外,高校學生的學習生活幾乎完全依賴于圖書館,可以說圖書館是高校學生的第二課堂,因此,高校圖書館建設顯得尤為重要。
很多高校圖書館在管理方面缺乏以人為本的意識,管理散漫,管理內部關系不協調以及對借閱者態度不友好等問題很是突出,誘發了高校圖書館管理效率低下,圖書節約率和利用率難以提升等問題。由此可見以人為本對推動高校圖書館有效管理和利用的重要意義。
二、人力資源對高校圖書館建設的影響
“人力資源”一詞起源于西方,以人為資源,培養人的協調能力、融合能力、判斷能力及想象能力等。圖書館人力資源則主要指圖書館工作體系中由圖書館專家和其他圖書館工作者組成的管理隊伍。我國的高校圖書館在人力資源建設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
首先,我國目前的圖書館管理在思想觀念上依舊采取以前的平均主義方式,導致領導層的管理意識、員工層的敬業意識不強,人力資源得不到有效開發和利用,在高校圖書館中,這些現象依舊普遍存在,且呈現管理權力過于集中、管理方式行政化等特征。[1]
第二,由于圖書館散漫的管理和部分館員的冷漠態度,使得很多圖書館雖然藏書豐富,但借閱量始終不高,很多人寧愿花錢買書,也不去圖書館免費借閱。由此可見,便捷高效的圖書館建設質量與圖書館的管理人員素質和修養息息相關。雖然我們生活在信息化社會,但人力資源依然是圖書館尤其是高校圖書館建設的關鍵因素。
第三,很多圖書館的管理氛圍死板,館員工作情緒低下,且很少關注或學習相關國家政策要求或其他學校先進經驗,使得學校圖書館形同虛設。
三、如何以人為本推動高校圖書館人力資源建設
第一,從人力資源對高校圖書館建設的影響來看,首先要重視人力資源建設。雖然多數圖書館以基本實現現代化數字管理,但人力資源依舊是圖書館管理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圖書管理員需要掌握的技能也更加全面。因此,對于高校圖書館建設,圖書管理者不僅要訓練有素、知識淵博,而且應該具有良好的職業操守和素養,除熟練掌握各項工作技能外,還要有良好的服務態度,能夠給讀者提供細心周到的服務。[2]
第二,從圖書借閱的主體看,以人為本的范圍在高校圖書館建設中還應包括讀者,即在高校圖書館借閱書籍的每一位高校學生或者教師,他們是圖書館服務的對象,也是高校圖書館存在必要條件。另一方面,學校師生對圖書館的使用率是對高校圖書館建設質量的反應,也是高校圖書館改進工作的依據。
第三,從圖書館自身建設和發展需求看,圖書館的設立目的是為了人的發展,因此,只有更好地滿足人們的發展需求,才能存在發展得更為長久。據此,圖書館在館員任用方面,首先應該選擇綜合素質水平更高的人,其次要對聘用的館員加以全面考核,“因材制宜”,將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職位,以便提升圖書館管理效率,最后,創造輕松、自由、和諧工作環境,學習其他學校圖書館的先進管理經驗,給館員更多交流和學習的機會,提高館員待遇和福利,建立工作獎懲機制,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
最后,以人為本推動高校圖書館人力資源建設,還應該學習并貫徹國家的相關政策和規定,在發展過程中制定發展戰略與目標,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指引下,建設符合國家發展要求的、具有科學體系的現代化高校圖書館。
四、結語
綜上所述,根據我國現階段高校圖書館由于缺乏以人為本觀念出現的問題,對于以人為本推動高校圖書館人力資源建設首先要加強圖書館館員的基本素質建設,提升他們也工作技能和服務意識和水平,在館員的任用方面要因人制宜。其次應該對圖書借閱者即讀者充滿人文關懷,給他們提供周到細致的服務。最后,要學習相關國家政策和規定,學習其他學校先進經驗,創造良好的工作氛圍,提升館員的工作熱情。
參考文獻:
[1]王璐.基于以人為本理念下的高校圖書館行政管理[J].赤子(下旬), 2016(1).
[2]張玲.以人為本理念下的高校圖書館管理創新研究[J].民營科技,2016,(7):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