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珍貞
摘 要: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新媒體在各類社會信息的傳遞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憑借數字化、高技術支持和交互性等特點構筑一個開放性、全方位、全球性的信息空間,給高校思想政治實踐教學活動帶來機遇與挑戰。本文以新媒體和高校思想政治實踐教學融合的重要性為基礎,從教學內容、方式與實踐這三個主要方面探究其有效途徑,切實提高教學實效。
關鍵詞: 高校思想政治教學 新媒體 融合
高校思想政治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是對當代大學生實施思政教育的主陣地、主渠道。目前,圍繞現代信息技術、通信技術形成的新媒體是大學生獲取信息、溝通交流的主要渠道,新媒體教學環境因此形成,對傳統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產生重要影響。大學生是文化層次較高的特殊群體,在推廣應用新媒體的過程中擔負著重要任務,思想與行為正受到新媒體的影響。鑒于此,如何把握機遇、應對挑戰,通過一些途徑促進新媒體和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融合,是當前亟待教師探究的重要課題。
一、新媒體和高校思想政治實踐教學融合的重要性
當今世界,各種各樣的思想與文化之間的碰撞、交流、融合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頻繁,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面臨正發生重大改變的社會環境[1]。新媒體的互動性傳播與人性化傳播使得教師的講解、解答不再是學生學習理論知識和釋疑解惑的唯一途徑,尤其是心智成熟的大學生已經能熟練運用微博、QQ、微信及網絡在線課程等新媒體和他人相互討論、探究,在多個領域產生火花,獲取更多新知識,促進大學生自主意識與自覺意識的覺醒,慢慢將被動的接受式學習方式轉變成主動參與的自主式學習方式。隨著大學生觀察社會問題、認識社會事物等的角度、范圍持續擴大,迫切需要教師引領學生更直接、更廣泛、更深刻地接觸社會,和社會聯系,而新媒體作為一種潛移默化的特殊教學形式,對大學生思政意識、價值尺度及道德觀念等的形成有重要影響,所以融合新媒體和高校思政實踐教學不僅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需要,而且是教師提高思政課教學實效的現實需要,促進兩者的有效融合至關重要且迫在眉睫。
二、新媒體和高校思想政治實踐教學融合的有效途徑
(一)利用網絡信息資源,豐富教學內容。
新媒體時代的來臨促使信息傳播打破時空界限,特別是網絡新媒體廣泛傳播信息,使教師與學生都面臨海量信息,達到資訊無屏障的效果[2]。當代大學生不再被傳統的課本學習、課堂學習所局限,同時利用搜索引擎及電子公告板、論壇貼吧等,更便捷、更多元化地獲取信息[3]。在這樣的形勢下高校思政課教師應融合新媒體表現信息的豐富多彩的形式,通過文字、圖像及音頻、視頻等形式生動表達思政課教學內容,用最短的時間快速把網絡信息資源傳遞給學生,提高思政課信息傳播效率,從而提高思政課的輻射力,不斷豐富思政課實踐教學內容。
例如:教師應將思政課內容和有關于人文關懷的網絡信息資源結合,引導學生在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知識時獲取網絡上關于科學精神、人文精神的信息資源,培養民主意識、法制意識,了解優良道德文化及習俗習氣,形成優良行為習慣與生活規范。教師要在新媒體環境下把握大學生的興趣點,將思政課理論教學內容和時下的網絡熱點、焦點問題融合在一起,把新媒體傳遞的信息和思政教材內容結合,促使思政課實踐教學內容與時俱進,充分體現特色性與時代性,讓學生對思政課感興趣,愛上思政理論學習。另外,在新媒體環境中,大眾對社會現象進行評判的方式越來越方便、快捷,使教師對思政課教學內容的選擇更加復雜,網絡信息資源中的各種思想對大學生判斷某種社會現象產生影響,此時教師必須充分了解網絡,把握大學生的思想認知規律,利用網絡信息資源進一步豐富教學內容,更好地開展思政課教學工作。
(二)搭建新型教學平臺,改進教學方式。
新媒體最顯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其具有工具性,使用新媒體工具的便利性能幫助教師和學生充分溝通、交流,基于無屏障的交流克服時空對傳統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限制,所以教師可利用搭建新型思政課教學平臺的途徑改進課堂教學方式,拓展教學手段與渠道,用新穎直觀的、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上好思政課,并且為適應新一輪教育教學改革需要,應搭建豐富的思政課網絡教育平臺,提高教學質量[4]。
例如:教師可通過開通個人微博、QQ、微信等,建立QQ群、微信圈,搭建與學生相互交流的學習平臺,通過這些新媒體平臺更有效地了解大學生的所思所想,利用點贊及評論等方式時刻關注大學生的思想動向,了解大學生關注的學習、生活與社會等方面的問題,及時制定實踐教學方式,提高思政課的針對性,引導學生逐漸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教師可利用高校網站專門開設思政教育版塊、熱點聚焦、校園論壇等,引導大學生主動積極暢談自己關注的熱點問題,提高對是非的辨別能力[3]。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現階段慕課與SPOC等的興起,使得網絡教學越來越受到國內外各大高校的重視,其思政課實踐教學必須適應該教育教學改革新潮流、新趨勢,通過慕課、SPOC及微課、視頻公開課等方式引導大學生自主學習,提高思政課學習效率。具體而言,教師可積極開發校本慕課,促使思政課教學的單元化,把每一個單元的思政理論知識富媒體化,實現對翻轉課堂教學方式的應用,促使學生基于課堂討論及時有效解決在自主學習中遇到的困惑、問題,促使思政課實踐教學既活躍又高效。教師可利用網絡教育平臺實行大數據監控與分析,充分掌握學生自主學習情況,關注每一名學生的概況,提高思政課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5]。
(三)引入媒介素養教育,促進教學實踐。
對當今眾多高校而言,除了個別有關新聞的專業重視培養學生媒介素養以外,其他專業很少將媒介素養教育納入人才培養計劃,這可能是國內大學生整體媒介素養偏低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高校思政課教師為更好地融合新媒體和實踐教學,應注重將媒介素養教育引入教學中。實際上在思政課教學中引入媒介素養教育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可定期組織學生參加新媒體技術的講座或融入媒介素養教學模塊[6]。當然,媒介素養教育只依賴理論教學是難以實現既定目標的,媒介素養與其他課程一樣,實踐活動至關重要,教師必須將媒介素養教育引入思政教學實踐活動中,讓學生親自嘗試,在開展新媒體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消化并吸收理論知識,奠定更好地使用新媒體技術的基礎,持續提升媒介素養。
例如:高校思政課教師可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校報和校園刊物、學校電臺、校園廣播等的編輯和制作活動,如果條件允許還可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到社會上的媒體機構工作,親身實踐,了解媒體運營機制;教師可組織學生在校園開展一系列有關于新媒體的活動,包括新媒體知識競賽、新媒體操作大賽等,直接鍛煉大學生學習新媒體的能力和對信息的分辨能力,同時增強大學生掌握和運用新媒體技術的意識,實現媒介素養教育目標;教師可完善建立新媒體教育的評價機制,組織學生開展課程評價活動,由教師評價學生的新媒體運用能力,同時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適時改進和完善媒介素養教育。
三、結語
新媒體的不斷更新與發展給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產生巨大的影響,使教師充分發掘及利用新媒體,促進其和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融合成為可能,高校思政課教師務必深入把握新媒體發展和思政課教學的規律,結合教育教學改革契機,把挑戰變為機遇,利用網絡信息資源豐富教學內容,同時搭建新型教學平臺,改進思政課教學方式,通過將媒介素養教育引入思政課教學,促進教學實踐活動的開展,積極融合新媒體為優化高校思政實踐教學服務,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與媒介素養。
參考文獻:
[1]劉警衛.高校思想政治教學的難點與創新研究[J].亞太教育,2016(03):162.
[2]王珺.新媒體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改革創新的機遇與挑戰[J].教育觀察,2017(21):12-13,37.
[3]關華.淺談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7(06):10-11.
[4]余虹.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探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7(09):126,142.
[5]賴雪梅,李建.新媒體視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嬗變[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13):67-70.
[6]宋媛.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創新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09):12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