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曉娜
摘 要: 計算機技術作為現代信息技術的三大基礎之一,以不同的形式廣泛運用到各行各業(yè)中。在高職院?!坝⒄Z口語”課堂教學中,主要的表現形式為課件。作者從系統(tǒng)工程的角度重新審視教師制作課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促進他們更好地掌握課件制作的技能,彌補人機對話機制現有的缺陷,全面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 “英語口語” 教學課件 系統(tǒng)工程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躍,現代信息技術已經發(fā)展到以傳感技術、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為三大基礎,教育技術也隨之變革,在課堂教學中出現的計算機輔助教學就是一個例證,它集中發(fā)揮了計算機的文字、聲音、圖形、圖像、動畫、視頻、音頻等多種媒體綜合處理的功能,充分體現了直觀性教學原則,在滿足學生感官刺激的同時,以靈活的人機對話機制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從而有效提高了教學傳播的有效性。但是,多媒體教學在人機對話機制中仍存在一些問題,體現在:師生之間缺乏必要的情感溝通,互動不起來等。本文擬就高職院校“英語口語”課堂教學傳播系統(tǒng)工程中人機對話機制重新審視課件的制作,談談教師在認識和制作上存在的一些主要問題。
一、對多媒體教學的傳統(tǒng)認識
計算機輔助教學的主要特性有:第一,使多種教學媒體承載的信息具有可集成與可加工性,極大增強其教學輔助功能,可以超越宏觀、微觀、空間、時間的限制。第二,教學的互動性,以計算機為核心的多媒體技術實現了多媒體的人機交互教學,使學生在多媒體化的教學環(huán)境中根據學習基礎、學習經驗、學習風格和學習需要選擇不同的方式或路徑學習。第三,可以為學習者提供多重感官刺激,為更有效、高質量的教學提供必要的條件。第四,高質量的圖、文、聲、像有利于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五,可以為教師和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環(huán)境①。越來越多的學者、專家都在研究如何制作教學課件,以不同的形式展現在教師的生活和學習中,包括期刊論文、書籍、報紙、廣播、視頻等。在《中學教師新百科·中學教育卷》中,葉瀾總結了多媒體教學的用途,共七點,分別是:直觀教學;操作與練習;輔導與咨詢;模擬教學;自適應測驗與評價;協(xié)作學習;網絡教學②。
以上所述的多媒體教學是中國的一些學者、專家在參考外國的教學經驗并在翻譯過來的部分書籍中談到的多媒體教學,與中國現實學校教學中用到的完全不一樣,僅僅是學到了一種外在的形式。當然,最大的原因是中國的部分中學教學設備差,以至于在參考外國學校的教學經驗時,照葫蘆畫瓢,缺少最本質的東西,只留下一些形式上的感官刺激。然而,即便如此,也并不是不可改變的,重要的是在借鑒、吸收外國學校教學經驗的同時,不丟棄本國實際情況,結合當地學校的特點,以及制作課件應具備的一些基本條件和教師所要熟練掌握的一些特性,從而構建一個完善的課堂多媒體人機交互教學。
在高職院校“英語口語”課堂教學中,多媒體教學一般用到的只是第一點用途,即直觀教學,其他六點幾乎很少,甚至沒有。不可否認的是直觀教學體現在教師利用課件展示教學內容及相關的一些圖片、視頻等,它提供了一種直接形象的感官刺激,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問題分析
有專家、學者研究表明,在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同時帶來的問題主要有:第一,加大了教學成本;第二,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信息素養(yǎng)和技能要求;第三,教學準備時間成倍增加。筆者認為這三個問題都是課堂教學之外的,即外在因素,本文中主要討論的是內在原因。概括起來,多媒體教學出現的問題主要表現在知識、能力和情感三方面:第一,在知識上,缺乏對教師特性的研究。知識有兩種載體:一種是生命載體——人;一種是物質載體,如書籍、磁盤、光盤等媒體。在課堂教學中,課件是一種載體,更大的載體則是教師,最大的問題是缺乏對教師角色和特性的研究。第二,在能力上,缺乏對學生特性的研究。知識的傳授對象就是學生,沒有把握學生的特性,在傳播知識的過程中,人機對話的互動機制——課件難以有效挖掘學生的能力發(fā)展,也無法真正激發(fā)學生的個人潛能。第三,在情感上,缺乏對師生之間關系的特性研究。傳統(tǒng)教學方式下的師生情感的正常交流在人機對話機制中是最缺失的,以至于難以真正發(fā)揮課件在師生之間的中介作用。
本文將從系統(tǒng)工程的角度出發(fā),綜合全面認識教師的特性、學生的特性及教師和課件的關系、教師和學生的關系、課件和學生的關系等,構建一項完整的課堂有效教學系統(tǒng)工程,高效發(fā)揮課件的中介橋梁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傳播的有效性。
三、系統(tǒng)工程角度的認識
系統(tǒng)工程是以系統(tǒng)為研究對象的工程技術,涉及“系統(tǒng)”和“工程”兩個方面。所謂系統(tǒng),即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的若干組成部分結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③,具有整體性、相關性、目的性、適應性和等級結構性等特點。據此,本文構建了課堂有效教學系統(tǒng)工程,包括教學系統(tǒng)和學習系統(tǒng)兩個小系統(tǒng),前者的元素主要有教師、課件和環(huán)境;后者的元素主要有學生、課件和環(huán)境,這里的環(huán)境不是指教師或者課堂,而是指在一個特定的教學情境下,例如研究性學習、合作學習等情境。
(一)教學系統(tǒng)
在教學這個小系統(tǒng)中,主要指教師的課堂教學,元素包括高職院校英語教師、課件和教學環(huán)境。要將教師系統(tǒng)的功能發(fā)揮到最高效,必須首先對其中各個元素的特性及元素之間的關系進行深刻的認識,即研究高職院校英語教師的特性、課件的特性和教學環(huán)境的特性及教師與課件的關系(如下圖中陰影部分A)、教師與教學環(huán)境的關系(如下圖中陰影部分B)和課件和教學環(huán)境的關系(如下圖中陰影部分C),在深入了解這些特性的基礎上,掌握系統(tǒng)的結構,才能綜合、高效地發(fā)揮整個教學系統(tǒng)(如下圖陰影部分D)的最大功能。用圖表示如下:
高職院校英語教師在這個系統(tǒng)中,既扮演知識的生命載體的角色,又扮演知識傳播者的角色。所以,在現代教育理念的支撐下,結合研究性學習或者合作學習的教學環(huán)境,制作一個良好的課件,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學習系統(tǒng)
在學習這個小系統(tǒng)中,主要是針對學生的學習,元素包括學生、課件、學習環(huán)境。同樣地,使學生最有效地接受知識,首先要對系統(tǒng)中的各個元素及元素之間的關系有清晰、透徹的了解,即研究學生的特性、課件的特性和學習環(huán)境的特性及學生與課件的關系、學生與學習環(huán)境的關系和課件與學生環(huán)境的關系。在嫻熟掌握這些特性的前提下,才能高效地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的學習潛能更大發(fā)揮,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傳播的有效性。
在教學系統(tǒng)和學習系統(tǒng)中,課件的特性是不一樣的,前者,主要是教師站在職業(yè)角色上對其的認識,后者則是教師站在學生角度上的認識。同樣的,教學環(huán)境,教師不僅要站在職業(yè)角色上把握分寸,還要站在學生的能力水平上設置,它相對于教師來說是教學環(huán)境,相對于學生來說就成了學習環(huán)境。
四、結語
由上面分析可得,在教師系統(tǒng)和學生系統(tǒng)中,課件是連接它們的一個中介。中介不僅是客觀世界普遍聯(lián)系的過度環(huán)節(jié),而且是構建精神體系的樞紐結點。列寧指出:“一切Vermittelt=都是經過中介,連成一體,通過過度而聯(lián)系的,大到天——整個世界(過程)的有規(guī)律的聯(lián)系。”④他還認為:“要真正地認識事物,就必須把握住,研究清楚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聯(lián)系和‘中介。”⑤在課堂教學中,課件作為連接教師和學生的中介,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由此可知,教師制作課件的時候要考慮的方面很多,站在高職院校英語教師的角度不僅要研究自己的特性,還要研究學生的特性、環(huán)境的特性,以及中介——課件的特性及其之間的關系。
注釋:
①②葉瀾,主編.中學教師新百科·中學教育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2.8:316-317.
③郁濱,編著.系統(tǒng)工程理論[M].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9.2:10.
④列寧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⑤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參考文獻:
[1]龍升照,主編.人—機—環(huán)境系統(tǒng)工程研究進展(第五卷)[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1.
[2]龍升照,黃瑞生,陳道木,曾固.人—機—環(huán)境系統(tǒng)工程理論及應用基礎[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3]中國系統(tǒng)工程學會,上海交通大學編.錢學森系統(tǒng)科學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