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望
【摘 要】高校大一新生,作為大學的里“菜鳥”,對學校的認同感并不明顯。如何加強他們對學校的認同感尤為重要。筆者認為,加強第一課堂的教學管理和授課水平、新生入學教育、團學工作建設、獎助學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等是增強高職新生學校認同感的重要路徑選擇。
【關鍵詞】大一新生;學校認同感;授課水平;入學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23-0163-02
一、對認同感的理解
所謂認同感,指個人與他人、群體、或模仿人物在情感、心理上的趨同過程;①“學校認同感”是指大學生對其所處的社會群體以及對其群體身份在情感上與價值觀上的重要性的認知。②大一新生正處于情感認同形成的關鍵期, 積極的學校認同感不僅可以把學生和學校緊密聯系在一起, 產生強烈的向心力, 還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動力, 形成自覺遵守校紀校規維護學校榮譽和良好口碑的行為。高校的教學教師和學生工作人員是高校教學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實施者, 承擔著培養學生成長、成人、成才和成功的重要使命。
二、高校大一新生認同感存在的問題
首先,高校大一新生正處在自我意識的發展與完善的階段。這一年齡段的學生容易產生自我認同的偏差,他們不能準確把握自我和他人的評價,從而產生心理的落差。既不能分析影響自身發展的內外因,又不能合理規劃自身發展。很多學生入校后不能正視現實,認為高考失利,是自己一時疏忽或者發揮失常,當然這種情況有。但是更多的情況是,他們由于他們自身心理素質的原因導致的。以至于進入大學后,一方面抱怨自己,另一方面覺得所選擇的大學不如理想的大學。這種情況會降低他們對學校認同感。
其次,大一新生剛進入大學后會存在適應不良的情況。新生入學后首先面臨的問題便是如何盡快適應大學生活,完成從高中學生到大學生的角色轉換。由于生活環境、人際交往環境的變化,學習方式、學習內容的改變等方面的原因,可能會導致一部分新生面對陌生的環境不適應。從而也影響到他們對學校認同感的建立。
第三,學校本身存在辦學條件有限,教學設備、師資力量、教學管理等方面存在問題也會造成學生認同感不強。例如,教師課堂教學準備不足,課堂吸引力不夠,導致學生不愛上課,不想上課,缺課,逃課現象等問題,這些都會降低學生對學校的認同感。另一方面,校園文化,第二課堂等因素也會導致學生對學校的文化融入欠佳,課余生活匱乏等。久而久之就會對大學失去興趣,自然認同感就會下降。
第四,隨著社會轉型的深入,導致了多元文化相互沖突,貧富差距不斷拉大,社會風氣日益浮躁,實用主義逐漸泛濫,這些負面的因素也在深深影響著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有些學生受社會輿論的影響,認為只有考上名牌大學才能找到好工作,這對于建立學校認同感有很大的影響。
三、增強高校大一新生認同感的路徑選擇
首先,作為剛剛跨進象牙塔的新生來說,平時接觸最多的人就是任課教師了。然而部分教師中存在照本宣科的現象,只講結果,不講過程。導致學生提不起來興趣,無法產生思辨的過程,不能與教師互動。久而久之興趣全無。只有有了良好的教學態度,才更容易建立與學生的親近感,學生才會有一種被尊重、被重視的感覺,進而產生歸屬感和求知欲。所以,高校任課教師應該認真備課,耐心解答學生的疑問,做好答疑工作,虛心接受學生的意見和批評并及時改正,提高教學技巧。以發問的方式引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從而保障學生的聽課勁頭。把課堂內容盡量以學生感興趣的的方式呈現出來,適時調節課堂氣氛。總之,運用一切手段把學生飛出課堂外的心拉回來。盡量讓有經驗,學識淵博的教師擔任第一課堂的教學工作,例如教授、副教授,設置一些名師名堂,帶動整體教學氛圍的提高。開展“好老師”評選等工作,分享授課經驗,提高教學水平。從而促進大一新生認同感的提升。
其次,除了任課老師和同學之外,平時與學生接觸最多的就是學校的管理工作人員了。班主任、輔導員到后勤管理人員、教務部門、財務部門等,他們的一言一行以及所實施的教育無不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對學校的認同感的建立。他們都應該以“微笑”的方式,面對學生,解決學生的實際需要,一切以學生的利益為中心,做好服務工作。宿舍管理人員,食堂工作人員,門衛等這些全方位的要素都是校園文化和校園正能量的承載著,他們的言行都會影響學生對學校的印象,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對學校的認同感。
第三,抓好新生入學教育也是關鍵。如何在進入大學的第一天起,建立與學校與學生之間良好的關系十分重要。一方面,加強校史文化的宣傳,以及校訓精神的弘揚十分重要。一個學校的精神和文化會集中體現在這個學校濃厚的歷史當中。校訓精神是一個學校的靈魂,集中體現了一個學校的辦學特色和育人理念。加強校史校訓的精神傳承,有助于大一新生了解校園,了解學校的歷史,加強學校與學生之間的聯系,從而提高學生對學校的高度理解,進而產生認同。
第四,校園文化是辦學理念、學校校風、精神風貌和人才素質的縮影。校園里的一草一木,甚至是塑像建筑都具有很強的導向、凝聚和教育功能。高校要想吸引學生,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也至關重要。比如發揮校報、校園廣播、樓宇電視、宣傳欄、校園網,官方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宣傳陣地的作用,在高度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中,潛移默化地提高全體學生的審美情緒、文化品位和人文素質,增強他們對學校的歸屬感和依戀感。此外,學術講座,文化講壇等也是增強校園文化的良策。而文藝、體育、社會實踐等,則可以讓學生感受校園的樂趣,為青春留下美麗的記憶。
第五,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學生重新進行自我定位,促進學生簡歷職業學業規劃。學生管理工作人員應加強新生的心理普測,掌握新生的心理資料,引導新生重新進行自我認知和定位,讓學生從高考失利的自責中走出來,引導其重新評估自己的實力,正視現實,努力學習,使學生對自己充滿信心,從而對就讀學校和專業產生認同感。
第六,加強學校、家長、學生之間的溝通,形成三位一體的聯動模式。開展新生家長會,讓家長了解學校,得到家長對學校的認同。發揮家長對學生的引導作用,側面的做學生思想工作。讓學生從內心對學校的管理制度產生認同。
注釋:
①李妍.對大學生學校歸屬感的幾點思考[J].考試周刊,2009(37).
②沈鵬.校友示范:大學生自我認同的新路徑[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08,(2):174。
參考文獻:
[1]虞劍英,胡碧玉.金融危機下增強高等職業院校大學生學校認同感的思考[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2):90.
[2]劉軍等.高職高專新生學校認同感教育探討[J].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8):28.
[3]桂守才等.大學生自我認同感額差異[J].心理科學,2007,(4):569.
[4]葉星.地方高校大學生學校認同感調查研究—以溫州大學為例[J].華章,2013,(13):138.
[5]李芬香.論對高校新生的學校認同教育[J].高教研究,2009,(2):71.
[6]譚為躍.縮短就業磨合期視角下的職業品質教育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1,(1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