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坤
(河套學院經濟管理系,內蒙古 巴彥淖爾 015000)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西方的供給學派不同,不能將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看成西方供給學派的翻版[1]。因為,二者理論基礎截然不同,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而非西方的供給經濟學。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供給側改革核心是制度改革和制度創新。它包括農業的組織、生產和管理方面的改革。通過新動能轉換就動能,達到發展經濟,提升生產力水平的目的。具體而言,改革“三農”領域中制約生產經濟發展的落后體制及機制,從根本上解放、發展農村生產力,合理配置農業生產各環節生產要素,有效分配利用資源,推動農業在新經濟環境中的高水平、高階發展。
結構性改革的核心是保證農產品質量、保障農產品品質、提升生產效益、確保產品有效供給。從而提升中國農產品品牌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它包括農產品數量的增減以及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具體而言,在體制改革過程中,必然會出現多方面的利益博弈,須在國家宏觀農業產業政策的指導和農業市場規律的引導下,實現農業由重產量到重質量的轉換。實現農業產業結構由單個產業發展到多產業融合的轉換。實現由資源粗放依賴型的生產模式到可持續綠色農業生產模式的轉變,從而實現合理高質的供給。

表1 .1 中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演變時間表
2015年,中國首次提出農業供給方面的結構改革政策,2016年開始部署落實供給側改革任務,截至2016年末,習近平總書記闡明了中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具體任務、思路及改革方法。2017年初是宏觀管理轉折的關鍵一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提出深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8年也是全面貫徹中共十九大精神、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首個年頭,宏觀政策的主要內容,“五大任務”以及政策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背景研究主要集中于改革原因、改革的出發點等方面,馬曉河指出此次供給改革是我國新常態下的重點工作,改革的主要原因是我國目前面臨的國際形勢、國內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舊的經濟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2]。郭曉鳴指出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出發點包括四個方面的矛盾,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與農村資源浪費環境惡化的矛盾、農業可持續發展與農產品食品安全的矛盾、農業現代化發展與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加劇的矛盾、增強農業投資需求增加與農業政策支持效率偏低的矛盾[3]。
內涵研究主要集中于改革重點和改革定位等方面的研究。周立等指出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主要是緩解供求錯配問題,全面提高農產品供給質量,保證農產品供給效果。因此,需要從結構調整著手恢復農業多功能性,從實踐層面推動農業4.0和“四生農業”的發展[4]。張文等認為改革是一部經濟發展史,即是一部動能轉換接續史,包括器物層動能轉換、技術層動能轉換、產業層動能轉換、制度層動能轉換、觀念層動能轉換。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指導下,中國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的限制如下:需求變動的發展動能不足;供給變動的發展動能約束較強;產業供給的發展動能提升迫在眉睫;制度供給的發展動能急需改革[5]。
戰略及路徑研究主要集中于明確戰略導向、規劃改革實施路徑等方面的研究。向明生等認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依然要圍繞品牌戰略導向,品牌導向是實現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有效路徑,是一項持久的系統性戰略改革工程。其目的是為了實現農產品的有效供應,增強農產品的競爭力。大力培養農產品生產各環節、各領域的高精尖人才,新興農業產業,投入農產品優質新品種的研發,系統推進區域農產品品牌建設工程[6]。林阿妙認為農產品公共產品供應方面目前存在供應不足和效率低下的嚴重問題。要明確發展觀、建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主體、強化政府職能、優化公共產品供給結構、提升供給質量和效率[7]。
關于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用和功能研究很少,黃季焜指出現階段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原因是政府干預市場過多、對市場失靈及農業公共物品供給控制力度較弱。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是政府職能的轉變。明確了政府在改革過程中的主要職能,包括:明確市場價格形成機制,及時解決市場失靈引起的食品安全、食物安全等資源安全問題[8]。
總而言之,我國目前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問題的研究頗多,也意味著深入研究的空間還很大,可著重于分析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證分析、現階段急需解決的農業問題與改革矛盾的問題分析、改革模式的探討,從可持續的角度研究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路徑及方法。
通過現階段農產品發展態勢及環境看,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進一步研究,有如下倆個突破點:
食品安全是一國農業質量的重要紅線,我國面臨農產品數量過剩及短缺問題,農產品質量也是現階段急需重視解決的問題,雖然我國針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政策文件常有,但市場規范需要時間,目前改善進程相對緩慢。一方面,隨著經濟水平提高,居民收入增長,對優質農產品的需求增加;另一方面,近年來出現了的重大食品安全問題,雖然這些現象不能說明我國食品安全問題日益嚴重,但我國面臨的食品安全挑戰是相當嚴峻的。
農業可持續發展迫在眉睫,在長期以來的經濟發展過程中中我國資源環境嚴重透支、耕地質量不斷下降、資源嚴重超載,生態環境和資源條件瀕臨生態紅線。改革的推進必須堅持綠色發展,提高資源利用率的同時,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使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綠色安全的環境中發展,全面提升改革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