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政
摘要: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迅速,其經濟發展模式值得其他地區借鑒。本文簡要概述了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優勢以及地理優勢,為后期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地理優勢
珠江三角洲位于廣東省的東南部、珠江下游,其面積約6000多平方千米,以三水至廣州一線為北界,再往東南直至東莞石龍一帶。珠三角位于南亞熱帶,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較為溫和濕潤,且全年皆夏、樹木常青、氣候宜人。珠江三角洲既是地理區域,也是經濟區域,但范圍略不同。珠江三角洲經濟區于1994由廣東省政府首次成立。其發展主要是由于鄰近香港且香港一直是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的主要投資來源。從狹義上講,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包括廣州,深圳,佛山,東莞,惠州,中山,珠海,江門和肇慶,而大珠三角也包括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改革開放以來,珠江三角洲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些成就的取得值得我們潛心學習和研究。從1980年到2003年,珠江三角洲名義GDP年均增長率為20.52%,實際GDP年均增長率為13.92%。2003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47,261元,相當于世界中等收入國家的水平;2012年珠三角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突破8萬元、2013年突破9萬元、2014年突破10萬元、2016年突破11萬元大關,達11.43萬元。按當年平均匯率折算為17205美元,并且參照2016年經合組織的最新劃分標準,已達到高收入水平標準[1]。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重視研究外商直接投資、政府職能、產業結構、固定資產投資、對外貿易、人力資本等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本文著重對珠江三角的產業結構進行分析。
珠江三角洲產業具有很具優勢的“六高”特點:高產出增長、高市場占有率、高要素投入、高行業結構、高外相依存、高聚集水平。但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土地資源的逐漸稀缺與外來勞動力的減少等問題日益顯著,其生產成本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原本的傳統優勢難以維系,這些狀況導致了外商后續投資的不斷減少、商品競爭力及國際市場占有率的的不斷下降、地區生產總值與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的放緩等一系列新涌現出的問題。同時,隨著郊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常住人口的增加與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人居環境的改善需求越來越高,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原本具有高產出效益的傳統工業卻變為城市擴張一害,這些落后的產業占據了城市大量工業用地或發展后備用地,不僅難以提供相匹配的產出,相反,卻成為了城市的主污染源。環境污染治理問題成為珠三角各市面臨的普遍問題[2]。
為了應對這一系列問題,珠三角地區做出了一系列產業結構上的變革:改變原有的產業結構,選擇效益更高、占地更少、所需勞動力較少且具有廣大發展前景的產業優先發展。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不斷優化外資結構,推進內部產能轉化,引入相應的激勵政策;大力發展具有較強工業輻射驅動力和技術溢出能力的先進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促進加工貿易產業的優化升級。2016年,珠三角地區高新技術企業達18,880家,比2015年增長78.8%。深圳和廣州領先,分別達到8037和4744;廣州、東莞、中山等城市的高新技術企業實現了100%以上的快速增長。在“創新驅動”的強大引擎下,廣東的自主創新能力迅速提升。2016年,廣東發明專利申請量達到155,558件,是2015年的1.5倍;全省發明專利38,635件,增長14.8%;PCT專利申請數量繼續高速增長,全省達到23,572件。2016年,珠三角地區地方財政科技投入增幅達到88.4%。珠三角積極開展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吸引跨國公司,特別是世界500強企業向珠三角地區轉移技術水平較高且增值率較高的加工和制造環節。
(1)地形優勢經濟地域上的三角洲多為平原地形,周圍多低山,由于珠江三角洲地區地形平坦、海拔較低,十分利于城市的發展與擴張。珠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之一,其人口密度、經濟密度、城鎮化率、非農業用地占總土地比是三大城市群中最高的。
(2)航運優勢珠江三角洲地區內河航運與海運都很發達。內河航運得益于地區內眾多流量充沛的水系,珠三角地區年降水量大,河流補給量大,且水網密集。珠江為省際河流,上游支流眾多、流域廣闊且無結冰期,可全年通航,是我國航運量第二大河流,航運價值大。
(3)環境優勢珠三角緊鄰香港、澳門,有利于引入先進的管理經驗,推動區域內協作,形成產業優勢互補的格局。同時可以利用香港來拓寬國際貿易交流平臺,提高珠三角開放程度與國際產業轉移的承接能力,對升級內部產能、提高生產效益、提高外貿利潤具有積極影響。同時珠江口面向東南,與東南亞隔海相望,是海外華人投資的首選熱門,有利于外貿的引入與對外投資,為國際貿易流通提供方便。
本文通過對珠三角近年來面臨的經濟問題及應對措施進行分析,結合珠三角地區獨特的地理條件得出以下主要結論:其一要達到經濟持續增長,必須淘汰落后的舊產能,促進產業的升級換代,積極引進先進技術;其二必須要制訂正確的指導政策,鼓勵新興經濟的發展,重視民營經濟,提高經濟活力;其三必須要結合自身地理條件,在尊重并利用客觀條件的基礎上推動經濟發展。
[1]李飔婷.珠江三角洲地區出口貿易發展現狀與對策[J].對外經貿,2012(7):30- 32.
[2]葉玉瑤,張虹鷗,許學強,等.珠江三角洲建設用地擴展與經濟增長模式的關系[J].地理研究,2011,30(12):2259- 2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