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晶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2011年重新修訂,不僅對前十年課程改革進行了回顧和總結,還對新階段語文教材的編寫和教學實踐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課程標準是各個版本小學語文教材編寫的依據,但每個版本有其自身的特點、編寫理念、編寫體例和優缺點。本論文選擇了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進行解讀,首先將蘇教版教材編寫的特點歸納為教材選文和課外助讀內容簡約、教材編寫結構簡明,以及課外練習簡單;其次分析其編寫的理念是緊扣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既充分考慮了選文的組合方式,以整合的思路編排課文——即以課文的可遷移性,與課外助讀、課后練習相輔相成,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又有針對性地考慮選文的內容是否有利于三維目標的實現,從而達到全面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效果;再次發現其編寫的體例為“一本書”、“一串珠”、“一條線”的“單元合成,整體訓練”框架形式,構建了教材編寫的獨特體系;最后依據前三個方面簡要說明自己的思考,即這版教材編寫的優缺點,適當提供編寫的新思路、新方法。
各個版本的教材在編寫上各具特色,有所側重。通看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可以將其編寫的特點歸納為一個字——簡,即教材選文和課外助讀內容簡約、教材編寫結構簡明,以及課外練習簡單。這版教材的選文內容都很簡單,每冊教材都先從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部分到拼音識字、課文閱讀部分,都是圖文并茂的設計,以圖片配合教材,引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引導學生進行想象、推理、判斷、對話、反思等,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為改變知識的呈現方式、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的教材編寫提供了典范。每冊收錄20余篇課文,幾乎沒有超過千字的文章,文章內容題材豐富、文風樸實、篇幅短小、語言規范,構成簡單的課文閱讀系統,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學會和掌握閱讀方法,培養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在高年級階段,又增加了名著閱讀,拓展學生閱讀素材,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輔之課后作業的練習,使課內閱讀、課外助讀和課后作業三者構成教材,達到循序漸進、逐步全面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整合效應,充分將知識傳遞功能、人文教育功能、審美陶冶功能等有機整合,將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學習方法的掌握和學習方式的轉變融為一體,讓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全面提高。
新課程標準將語文課程目標定位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這成為蘇教版教材編寫理念的重要依據。這版教材編寫理念緊扣新課標要求,既充分考慮選文的組合方式,以整合的思路編排課文——即以課文的可遷移性,與課外助讀、課后練習相輔相成,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又有針對性地考慮選文的內容是否有利于三維目標的實現,從而達到全面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效果。
“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①通過總結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的特點可以發現,蘇教版教材在編寫理念上注重課文閱讀、課外助讀和課后練習三者相輔相成,尤其注重教材選擇的課文內容的可遷移性。這版教材在選擇課文時,不僅注重其中包含的文字知識、閱讀方法策略知識和文學知識對學生把握語言規律的重要影響,還注重了其中包含的自然科學知識和人文歷史知識等對學生汲取文化智慧的重要作用。南京師范大學魏南江教授在《語文教學散論》一書中提到:“對話閱讀教學中,文本是重要的對話者,從教育傳播理論來說,學生學習語文的主要‘信息源’是課本。”②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教材是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范本,是學生學習知識、拓展思維、涵養道德、開闊視野、了解文化的憑借。優秀的課文在立意取材、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等方面會成為學生學習的典范。蘇教版教材在編寫理念上突出了課文的重要性,又以一些經典名著形成課外助讀,以課后作業鞏固學生的語文知識,三個系統相輔相成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使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都能以教材為根本,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教材編寫的體例指的是一套教材的整體組織編排的構想與設計。各個版本的小學語文教材都釆用了文選綜合型體例,把閱讀教材、寫作教材、聽說教材、語文知識教材等混合編排在一起,人教版教材和蘇教版教材在每冊書編排上都采用單元的編排方式,即將若干選文組合成單元。“教材單元的劃分,有助于在一段連續的時間內系統完整地進行某一方面的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克服課與課之間的割裂。語文教材的單元,一般包括教學要求、目的、重點、文體或思想內容、表達方式等原則,集中成一組的幾篇課文、語文知識短文、練習題等……每個單元中都應包括范文、知識、助讀、作業這四大系統,是四部分的有機結合。”③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采用單元組織編排的編寫體例,使若干個單元相互聯系,組成一個統一的整體,以體現一冊教材整合性的共同目標;但單元與單元之間選文的內容又有所不同并且逐步增加閱讀和學習的難度,以體現一冊教材選擇區別性的教學目標。
“一本書是說整套教材取材圍繞著綜合性的原則,它本身是以引讀包括聽、引寫包括說和語文基礎知識相互配合的大綜合體;一串珠是說整套書以綜合性的單元為基本教學單位,單元與單元之間形成一個串珠;一條線是指貫穿于全書的是一條讀寫聽說能力的訓練線,這條線的統攝下,使多方面的教學內容各有自己的適當位置。這種編排體系,整體性較強具有體積小而容量大的優勢,力求達到既減輕學生負擔,又提高教學質量的效果。”④蘇教版教材編寫的體例就是釆取“一本書”、“一串珠”、“一條線”的形式,從而以“單元合成,整體訓練”為框架,構建了教材編寫的新體系。與人教版的單元編寫體例相比,蘇教版沒有在每個單元前面以導語概括本單元選擇的課文所指向的共同主題,而只是簡單地以單元主題點出,每個單元的課文之間也并不存在比較緊密的相互關系,可見蘇教版并不執著于追求單元的主題明確性和一致性,這在一定層面上給予教師和學生適度空間,體現出一定靈活性和機動性。
前面提到蘇教版教材每個單元的課文之間聯系不緊密、主題一致性不明確,但通看每冊教材可以發現,這版教材以人文主題來編排單元為主,同時也考慮了其他方式來編排單元,這樣的編寫有其優點,也有其缺陷。
以人文主題安排單元的編排方式在蘇教版教材中較為常見。例如,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收錄了《蘋果里的五角星》《最佳路徑》《人類的老師》幾篇課文,通過一些平凡的哲理故事給予學生生活的思考,啟迪學生以各種為人處世的生活道理;又如,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選擇了《七律長征》《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大江保衛戰》,描繪了一幅恢弘雄壯的革命歷史畫卷,贊揚了一代長征人不畏艱難、樂觀頑強的斗爭精神。這些課文使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認知文本中體現的人文精神,從而達到語文新課程標準的三維目標的要求。
蘇教版教材也會按照生活內容編排的單元,如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走,我們去植樹》既與幵學初春光明媚的季節特點相符合,也倡導學生走進自然,擁抱綠色;《第一朵杏花》講述了竺可偵爺爺觀察花期時認真嚴謹的科學態度;《燕子》用清新俏皮的語言描摹出小燕子生動可愛的形象。這幾篇課文反映了春天到來時,萬物復蘇,欣欣向榮的景象。教材編寫這些貼近生活實際的文章,呈現了生活本身的豐富多彩。
同時,這版教材也會按照文體類型來編排單元。例如,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選擇了《東方之珠》《小露珠》《石榴》這幾篇文章組成一個單元,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收錄了《泉城》《九寨溝》《田園詩情》《桂花雨》這幾篇文章組成一個單元,因為這些文章同屬于寫景散文。這種以文體類型來編排課文的教材,在國外教材中較為常見,往往分為短篇小說、戲劇、紀實文學和散文、詩歌、民間文學、長篇小說六類文體,將相同問文體的課文加以組合,按每種文體的藝術特征、基本題材內容來確定單元,可以保證學科的系統性,使學生對語文閱讀和寫作的學習都更加專業化。
另外,蘇教版以單元作為編排體例,但每個單元前面又沒有導語的定向指導,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拓展師生的發散性思維,多角度閱讀文本,獲得富有創意的閱讀體驗,幫助學生融合與文本之間視界的差距,獲得情感體驗,提升人文精神。但這種開放性和隨意性,也對師生有針對性地品讀文本、體悟情感,提出了新的挑戰。由于不同地域的差異,文本的多義性和不確定性,對于沒有掌握一定閱讀方法、積累相關閱讀經驗的低學段學生來說,會增加閱讀的負擔。任何教育都是有梯度的,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是其基本原則。同時由于主題和話題本身聯系不夠緊密,很難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區分主題或話題的深淺難易,也就難以按主題或話題安排梯度。因為,缺乏系統化的有序排列,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會導致教學的無序化和低效化。另一方面,盡管蘇教版閱讀版塊在課后習題中安排了品讀、賞鑒等環節,在每單元后的練習中安排了口語交際等綜合實踐活動,但是從整體上仍然較少關注語文的實踐性和應用性,缺少活動版塊的結構,沒有能夠較大程度將學習活動和實際生活情境聯系起來,缺乏構建一個解決問題的“知識、技能、策略”組塊。
因此,可以在低中年段的教材安排單元模塊時,構建清晰的單元主題,并以精簡的語言概括,為低中年段學生走進課文正確領悟選文的思想感情、陶冶美好情操搭建溝通的橋梁,為學生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提供明確的指導和有針對性的提示。高年段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識字量,掌握了一定的閱讀方法,積累了一定的獨特體驗,單元主題間具有跳躍性和伸展性,不僅不會成為學生閱讀的障礙,反而會為其自由閱讀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因此,可以堅持多樣的編排方式、選擇不同類型的課文拓展學生的閱讀和思考空間。同時適當地增加按活動版塊編排的單元,適應新課標“在探究中學習”的要求,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自覺性,在活動中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課本中學到的解決技能運用到學習中新的情境和領域中,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發展。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編寫的特點是教材選文和課外助讀內容簡約、教材編寫結構簡明,以及課外練習簡單,卻實現了新課標三維目標的要求;編寫理念上凸顯了課文的重要性,又以課外閱讀和課后作業輔之,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供學生全面學習語文知識;編寫體例上采用了“一本書”、“一串珠”、“一條線”的“單元整合,整體訓練”的框架形式,構建了教材編寫新體系;有其自身的優點為教材的編寫提供典范,又有其自身的缺陷需要不斷改進。教材的編寫體現了編者努力讓教材利于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苦心,只有充分理解編者意圖,把整套教材作為一個整體,盡量憑借其內涵資源實施教學,引領學生學好教材,向更廣闊的語文天地探尋,在研究教材的路上,仍然“任重而道遠”。
注 釋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年版,第22頁.
②魏南江《.語文教學散論》,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91頁.
③徐向閑《.人教版與蘇教版語文教材在單元組織上的比較》,《現代語文(教學研究)》,2011年第11期,第151頁.
④同上,第15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