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明滇
(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南京)
《赫爾曼·麥爾維爾的現代闡釋》(2017,以下簡稱《現代闡釋》)是楊金才教授歷時多年潛心研究19世紀美國經典作家麥爾維爾的著作,這是國內第一本專題研究麥爾維爾的學術論著。作者試圖通過深入的文本細讀闡釋這位美國文學史上曾是毀譽不一的大文豪,以史為經,立足當下語境,站在意識形態的高度,對迄今為止的資本主義文明進行再審視,在話語的層面進行歷史的重構,多維度地考察赫爾曼·麥爾維爾文學創作的主題思想、敘事方式及其藝術品位和價值取向。著作揭示了麥爾維爾矛盾的世界觀及其對西方殖民主義所持的曖昧態度,充分展現了新時代中國美國文學研究的新視角,發出了中國學者的聲音。
赫爾曼·麥爾維爾是美國19世紀的重要作家,其研究在20世紀30年代開始興盛,進而在40年代達到高峰;麥爾維爾在我國也擁有眾多的讀者和研究者。然而國內外的研究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簡單化和程式化的傾向,這也是《現代闡釋》這本著作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國內麥爾維爾研究曾一度關注《白鯨》,將麥爾維爾置于象征主義批評的視野下,側重分析該小說的象征含義,未能凸顯其深奧的文學思想。事實上,麥爾維爾在創作《白鯨》前已經創作了多部作品,如“波里尼西亞三部曲”:《泰比》、《奧穆》、《瑪迪》。這些小說從不同角度審視麥爾維爾所處時代美國社會的政治文化景觀,也是“一種深層次的文化反思,展示了兩個截然不同的文化世界:一個是南太平洋土著人的‘愚昧世界’;另一個是西方文明人的社會”(46)。麥爾維爾刻意營造的南海殖民世界絕不是一種純粹的虛構或浪漫想象,而是有著十分復雜的政治文化內涵。麥爾維爾的異域想象其實和19世紀所有美國作家一樣,對美國的新生、以及新國家下的新機遇充滿贊賞與憧憬。美國作為一個在反叛中重生的國家,必然給予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曾經遭受壓迫的人極大的鼓舞。但是,麥爾維爾并沒有因為美國的新生而迷失自己,而是像一個哲學家那樣做出了理性的判斷。他一方面毫不例外地迎合美國讀者的價值判斷;另一方面又在時刻警告美國民眾:美國西進運動和海外擴張必將給美國帶來不安定因素,并對美國文明的雙重標準給予了有力地批判。因此,麥爾維爾絕大多數作品描寫19世紀美國水手們的海外漂泊生活以及水手們之間的暴力和非人道行為,諸如《白鯨》、《白外套》等作品,作家通過描寫船長和水手之間的矛盾沖突,諷刺了美國社會中充滿著暴力、不公和非道德的諸多因素,揭露了美國海軍軍官濫用權力的丑惡內幕和濫用權力的行為。《現代闡釋》始終將批評的視野置于歷史語境下,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審視麥爾維爾的小說,對其中主題的挖掘體現了19世紀美國文學的研究焦點。全書從麥爾維爾的文本世界入手,采用多種理論視角對具體文本進行現代闡釋。第一章主要概述麥爾維爾的文本世界,基本勾勒出他的創作軌跡;第二章和第七章分別考察麥爾維爾小說中的意識形態與政治內涵;第三章和第四章以后殖民理論為視角分別探討麥爾維爾早期小說中的帝國想象與種族意識;第五章、第六章和第八章分別解讀《瑪迪》、《雷德伯恩》和《皮埃爾》,側重分析其不同的敘事結構和策略;第九章運用比較的視角論述麥爾維爾小說《書記員巴特爾比》與狄更斯小說《荒涼山莊》的互文關系;第十章運用福柯理論闡釋麥爾維爾小說《比利·巴德》中的權利結構。
就其學術價值而言,《現代闡釋》具有如下特點:
首先,《現代闡釋》追尋麥爾維爾創作思想根源,研究考察他同美國社會、文化、文學傳統之間的關系,并且展示出其文學創作中的美國性。作者在研究的過程中撥開麥爾維爾作品中游記和傳記的迷霧,透視他對美國資本主義發展強盛的激動以及對美國對外掠奪和擴張的批判。因此,麥爾維爾作品中的人類關懷和家國情懷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沖突,也由此導致他復雜而動搖的思想立場。此外,《現代闡釋》也揭示出麥爾維爾對文學傳統的傳承與借鑒。研究中的麥爾維爾并非是一位與世隔絕、固步自封的孤獨者,而是博覽群書、經歷豐富的創作者。麥爾維爾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在閱讀和航海中成長,這也許也是他對狄更斯多有推崇的原因。由此,美國社會與文化的發展和英美悠久的文學傳統構成麥爾維爾創作的源泉。
其次,《現代闡釋》呈現出麥爾維爾研究全面而完整的狀貌。研究不但在當下的語境中重讀麥爾維爾頗受關注的經典作品《白鯨》和《書記員巴特爾比》等,同時更關注到長期以來飽受爭議和冷落的作品《瑪迪》和《皮埃爾》等。在后者的分析和討論中更能透過現象而窺探到本質,從而提出獨樹一幟的研究發現。例如,《皮埃爾》長期以來在眾多研究者的眼中是荒誕的傷感主義的夢囈、有違倫常的行為和怪異的哥特式風格的融合,而本研究卻能夠從中發掘出一個具有藝術氣息的青年的自我發現的故事。另外,麥爾維爾雖然在評論界頗受關注,但是多數的研究卻將其界定為創作“游記、自傳或者具有傳奇色彩的流浪故事”的作家,或者“專寫航海故事的傳記作家”(101)。因此麥爾維爾研究中片面性和標簽化的現象比較嚴重。對此,《現代闡釋》對麥爾維爾展開全方位多視角的研究,內容涉及到作品的形式特點、人物塑造、敘事風格、創作意圖等,并且由此探究作品中蘊含的政治立場和意識形態內涵。因此,本研究中的麥爾維爾是一位具有政治敏感性和創作熱情的作家,而他的作品無疑承載著作家的思想內涵和情感寄托。
第三,《現代闡釋》展示出文學研究的意識形態高度。研究致力于將“麥爾維爾研究置于當下學術語境,并站在意識形態的高度,對迄今為止的資本主義文明進行再審視”(2)。本書在解讀《白外套》和《比利·巴德》等作品的時候不落窠臼、獨辟蹊徑,從作品中美國海軍強征服役和軍艦上的權力結構透視出美國資本主義社會的權力結構和權力運作,從而體現出麥爾維爾的政治情懷以及文學創作中的政治維度。另外,本書在討論“波里尼西亞三部曲”的時候并沒有停留在作品中所構建的異域空間,而是深刻發掘其中的帝國主義和種族主義內涵。在本書的宏觀政治學和意識形態的研究視角下,麥爾維爾得以擺脫游記作家和傳記作家的傳統形象,他作品中構建的南海殖民時期的歷史現實也得以重現,他復雜而深刻的思想也得以彰顯。
第四,《現代闡釋》展現出外國文學研究的中國立場。本書在分析《奧穆》、《瑪迪》和《泰比》等作品時致力于發掘其中的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內涵,但是作者卻沒有完全沿用霍米·巴巴和薩義德等西方理論家對相關概念的界定和闡釋。作者提出,“巴巴的討論抹殺了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因為種族沖突而形成的種種歷史真實問題”,認為“盲目沿用這樣一種曖昧的方式去解讀有關殖民議題的文學作品顯然就會產生迷誤”(45)。作者進而在當下的學術語境中探討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本質,從而做到在理論視角方面,不盲從,有取舍。另外,麥爾維爾作品的殖民視角的闡釋能夠體現出他對殖民主義的批判,對帝國擴張意識形態的抵制。但是同時本書也揭示出他始終保持的“白人優越感”以及其作品中蘊含的霸權主義。由此,麥爾維爾作為資本主義世界的作家而具有的矛盾而復雜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被展現的淋漓盡致。而本書也能夠做到在文本解讀方面,不輕信,有甄別。本書在理論構建和文本闡釋方面的創新也體現出中國研究者獨立的思考和獨到的見地。
本書中呈現的麥爾維爾政治敏感、思想深邃,而他的作品則內容豐富、精彩紛呈。如果說“麥爾維爾的作品會在穿越時光的隧道中不斷顯示其經典性和意義鏈”(180),那么本書必然能夠成為照亮時光隧道的一束強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