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霞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金北小學,江蘇南通 226600)
合作學習是為《數學課程標準》所提倡的重要的學習方式之一,但是歷經多年的實踐和摸索,小組合作還存在一定的誤區(qū)。不少教師在課堂學習中安排的小組合作依然停留在形式上,并沒有體現(xiàn)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來。鑒于此,教師有必要審視小組合作存在的問題,并探索新形式、新要求下的合作學習的高效模式,本文結合教學實際嘗試從幾個方面探討這個問題。
小組合作機制在學生的數學學習中應該起到重要的作用。一是合作能夠匯聚集體的力量,讓學生的思考角度更多元,考慮問題更深入、更完善;二是在合作中也有競爭,可以促進學生更好地投入到思考和交流中;三是小組合作可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發(fā)展,讓不同的學生可以在原有基礎上獲得應有的發(fā)展[1]。但是從實際應用上來說,很多課堂上的所謂小組合作浮于表面,徒具其形,不得其神。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小組合作中,應該讓所有學生都得到應有的鍛煉,但是現(xiàn)實中往往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少數學生將自己的想法說了一遍,其余學生充當聽眾;有的時候甚至學生還沒有聽懂發(fā)言人的意思,合作交流的時間已經到了。而且即便教師提供的時間充足,不少學生也習慣了充當聽眾的角色,甚至有的學生根本不參與小組活動。
學生首先應該在交流中勇于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其次要理解別人的想法,與自己的想法相對照,并求同存異。但是在集體交流的時候,筆者經常會發(fā)現(xiàn)同一個小組的學生表達的意思完全不同,他們其實還是在單獨表達,只不過將在全班交流中需要表達的內容先在小組中說了一遍而已,這樣的交流就達不到匯聚集體力量的效果。
學生在小組中應該對自己有準確的定位,應該清楚地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在什么時候做。但是因為小組缺乏整體的建構,缺乏相應的機制,導致學生的小組交流比較亂,很多時候學生還是習慣于聽小組中已經經過實踐證明的“強者”的意見;即使有學生的想法和聽到的不一致,他們也不會主動提出來。
歷經多年的教學改革,教育教學環(huán)境已經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在此背景下,小組合作學習也應當與時俱進,而不是停留在原有的“套路”上[2]。
在核心素養(yǎng)理念下,教育教學應該更加突出學生個體,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在這樣的教育訴求中,小組合作學習成為一個重要的陣地。未來社會的細分工是必然的,所以未來的學生需要較強的合作能力。在小組合作過程中,學生不能再緊跟領頭羊,而是要有自己的主張、自己的決定和自己的判斷。在這樣的小組合作中,每一名學生都要彰顯個性。
小組合作是合作學習的重要方式之一。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應當在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下探索新的小組合作模式,讓學生的學習更加深入,讓小組成員的溝通更加順暢。這樣不但能夠推動學生的合作學習,而且會讓他們的數學學習因為合作而深入。
在傳統(tǒng)印象中,小組合作都是出現(xiàn)在課堂教學中。在學生遇到稍微有困難的問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匯聚集體的力量去攻關;在學生獨立嘗試之后,教師可以讓他們通過小組合作探索有沒有其他的可能。但是在學習方式變革之后,小組合作的時間和空間也應該拓展到更廣闊的范圍,讓學生的合作更充分。
例如,在“圓的認識”教學中,筆者在課前給學生分發(fā)了預學單,讓他們到生活中去尋找圓;并探索這些圓的共性,思索這些地方為什么要用圓形,然后想辦法畫出一個圓。在學生完成自己的任務之后,筆者讓學生在班級平臺上的群中小組合作,交流自己的發(fā)現(xiàn)和看法,將自己的一些做法通過圖片和視頻的方式放到平臺上。因為這種交流方式具有開放性,學生都愿意將自己的做法展示出來,也愿意將自己對別人方法的意見表達出來,所以他們在小組交流中很投入,對問題的研討也很充分。在后臺拿到各個討論組的第一手數據之后,筆者將學生交流過程中一些有價值的意見整理出來,成為第二天課堂交流的素材。在這樣的學習中,因為小組交流的時間放在課前,而且學生處于更加開放的環(huán)境中,所以他們的交流很投入;交流中也涉及一些本質的數學問題,這讓課堂學習更有針對性,也更有效率。
傳統(tǒng)的分組原則是“組內異質,組間同質”。這樣的分組有利于各個小組間的平衡,也讓小組內有了分層學習的基礎;但是對于學生個性發(fā)展而言,這樣分組會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在新的教學環(huán)境中,教師可以適當改變這樣的分組方式,讓分組更科學。
例如,在教學“釘子板上的多邊形”時,筆者直截了當地揭示了課題,并引導學生猜想多邊形的面積與哪些因素相關。在利用軟件收集了學生從終端傳來的意見之后,筆者將兩個有代表性的意見展示出來:一種是認為釘子板上多邊形的面積與內部的釘子數有關;一種是認為多邊形的面積不但與內部的釘子數有關,而且跟多邊形邊上的釘子數也有關。在確定了研究大方向之后,筆者將學生分成兩大組(在大組內根據人數分成小組),讓他們在組內根據自己的想法確定研究的方法和需要的材料,并嘗試探索出其中的規(guī)律。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第一小組的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的大方向好像出現(xiàn)了偏差,于是一些學生示意想改變之前的判斷,筆者立即安排這些學生加入到另外的小組中。在展示交流中,學生不但揭示了其中的規(guī)律,還對小組合作的過程有了深刻的認識。從這個案例中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的分組也可以根據他們的觀點隨機組合,并隨時更改。這樣的探索對于小組合作學習而言是具有推動作用的。
數學學習不能僅僅停留在紙面上。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可以給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讓每一位學生參與小組合作的全程,并真正發(fā)揮自己的作用。這樣學生會有更好的存在感和融入感。
例如,在教學“打折問題”之后,筆者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實際調研,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并通過合適的形式將自己的研究過程展示出來。此后學生展開了分工,有的學生實際調查,將一些素材通過各種方法傳給自己的隊友;有的學生將收集到的信息從打折的角度進行分析;有的學生將小組形成的結果制作成簡單的PPT;在課上交流的時候,再推舉出小組內貢獻較大的學生介紹本小組的研究結果,將小組合作的分工協(xié)作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通過這樣的小組合作交流,學生可以感到數學的有趣、有用,也可以增強參與意識,促進小組合作學習的良性循環(huán)。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需要與時俱進,需要迎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發(fā)展需求,從全新的角度組織和推進;從而讓學生在這樣的合作中可以有更廣泛的收獲,進而讓他們的數學學習因為小組合作的變革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