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艷
(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區淮海路小學,安徽淮北 235000)
多媒體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能夠使教師在教學時具有更加廣闊的空間,開展教學內容時具有更多的表現方法,更加容易講解教材中的重點,突破難點,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小學生進行數學知識學習的目的,是能夠對主客觀世界表達自己的看法,這一過程需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小學數學教育與多媒體技術相結合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運用多種途徑展開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積極的思考和研究。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將教學內容導入教學過程,這是小學數學教學不可缺少的步驟,會對教學效果產生直接的影響。教師教授小學數學課程時,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足夠的興趣和積極性,是檢驗教師教學內容導入情況的一種有效的途徑。教師科學地導入教學內容,能夠使學生產生數學學習的積極性[1]。教師進行教學時,要善于利用多媒體,將數學學習內容在多媒體設備上進行演示,利用多媒體教學靈活生動的優點,開展數學教學活動。多媒體教學方式能夠把抽象轉化成具體,將復雜的數學問題形象化、具體化,使學生更加容易理解數學知識,掌握數學中的重難點。
例如,在教學“1—5的認識和加減法”時,教師可以將1—5的數字制作成動畫,以卡通形象表示這些數字。生動的數字形象可以使學生對數字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在數學學習中具有很大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注意力較為集中的狀態下探究數學知識。
應用多媒體學習數學時,還應注意結合生活,了解學生的生活經驗,以與生活貼近的形式設計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夠在教學中尋找到和生活相近的原型,使用多媒體設計教學情境,從而對生活事例和教材知識進行展示,使學生具有學習數學的熱情。
以“認識鐘表”為例,教師可以結合鐘表的現實原型在多媒體上進行展示,將鐘表設計成動態模型,讓學生可以直觀學習鐘表的轉動規律,并與自己的日常生活相結合,快速學會使用鐘表。數學理論與生活實例相結合,將數學知識滲透于生活細節中,能夠最大程度地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利用多媒體動畫或者與生活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是進行數學教學的有效方法之一。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還應注意其他外在因素對學生學習的影響。比如,教師應當衡量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學習特點,將教學內容與多媒體視聽效果相搭配,從而確保數學重難點的講解,準確傳達教學內容。
當前教學體制下,小學數學教學多數依靠對數學知識的模仿與記憶來實現教學目的。然而,這種方式限制了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仍然在應試教育的束縛下。因此,只有開展合理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與動手實踐,才能提高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掌握程度。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并解決困惑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根據學生的層次差異,幫助他們探究知識的問題,引導學生掌握科學探究的有效方法。學生在探究某一數學問題時,還可以與教師、同學合作,共同討論,研究問題。這種方式可以形成和諧、歡快的學習氛圍,幫助學生完成自己知識系統的建構。自主探究過程中,由于學生自身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有一定的局限,必然會遇到自己能力以外的難處,學生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實現多媒體的作用和價值。學生自主探究中,可以使用多媒體獲得教學資源,這種方法能夠使學習及教學突破原本的時間界限。此外,多媒體技術可以使學生獲得更多的時間、機會,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學習與記憶,熟練使用數學知識。
比如,教師在教學“條形統計圖”,講授折線、扇形統計圖時,可以引導學生自主研究圖形的畫法,或者借助計算機等工具繪制統計圖,通過對繪畫過程進行總結掌握統計圖的畫法。教師還可以對學生的探究成果進行評價、總結,最后通過課件對統計圖的繪制方法進行系統教學,使學生能夠學會各種統計圖的繪制方法,并運用到學習、生活中。學生在課前對數學內容的自主探究,能夠讓學生對相關數學知識有一個系統的認識和了解。自主探究學習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而且也使得教師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可以順利展開。教師在教學“多邊形的面積”時,可以教導學生對簡單圖形的面積算法進行總結,思考多邊形的面積應該如何求得,引導學生用拆分、組合等方法進行計算。教師在多媒體上對多邊形進行動態分解和組合,給學生提供多邊形面積的求解思路,使學生在自主探究中感受數學的魅力。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開展合作學習,能夠在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掌握程度的同時,鍛煉學生的交流技巧和團結協作能力。多媒體技術是合作學習的一個重要平臺,能夠推動學生學習活動的開展,具有獨特的長處。以多媒體技術推動合作學習時,教師需要在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中對教學主題做出選擇,可以利用多媒體中的互聯網技術上網尋找具有教學意義且學生感興趣的數學問題,以這些數學問題打破學生固有的思維方式,建立新的思維習慣,打造和諧的課堂學習氛圍,活躍學生的學習思路。最為重要的是,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清楚自己的合作任務,并對合作過程進行具體分工。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展示自己制作的多媒體課件,課件中應包括合作學習的要求、目的、內容及任務,使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任務,在學習中形成良好的合作與交流氛圍。另外,合作學習主要以學生為中心,圍繞學生進行,但同時教師也應發揮指導作用,對合作的整個過程進行組織,確保合作學習的有序和有效進行。教師要參與到各個環節中,與學生保持足夠的交流,對學習過程進行指導、解疑及調控。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注意力和凝聚力達到高度集中,教學效率高。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特點,對學生學習中的重難點通過多媒體技術進行講解,并在教學中添加相關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內容,使學生能夠積極合作[2]。
例如,在學習“面積”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進行教學要求、任務的展示,要求學生測量、計算學校長方形操場的面積,引導學生合作,分別測量長和寬,并完成測量結果的單位統一,使用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最終計算出結果。此外,教師還可以對學生合作完成的結果進行驗收、總結,通過多媒體展示學生的合作成果,并對面積計算公式進行進一步講解。利用多媒體教學,能夠使學生體會到創新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自發地對數學難題進行合作探究。
小學數學教學中,多媒體技術能夠使數學教學效率實現質的飛躍,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在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小學數學教學時,教師要注意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興趣開展教學活動,尋求更有效的多媒體教學方法,最大程度地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