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源
(江蘇省儀征市實驗小學西區校,江蘇儀征 211400)
創新精神和合作精神成為評價人才的顯性標準。與傳統教育相比,合作學習對于培養具有創新、合作能力的人才有著更加顯著的效果,更加適合數字化學習環境。對于動手實踐能力要求較高的信息技術課程來說,合作學習更是有效的教學方法與手段之一[1]。
合作學習在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中得到教師和學生的廣泛運用。但剖析教學實踐, 卻發現存在著諸如合作學習小組成員組合的隨意化、合作學習任務選擇的泛化、小組分工的形式化、學習過程組織的自由化、學習機會的非均衡化等一些誤區。針對這樣的誤區,可以從教師、學生、教學過程三個方面進行改進,以保證數字化學習環境下的有效合作。
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負責設計出適合學生的教學活動;是學習活動的調控者,負責對所有小組進行監控和協調,保證每組活動正常開展,保證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是合作學習活動的參與者,以平等的身份積極地加入到學生的活動中,為他們創造輕松、友好的學習氣氛,使他們不感到緊張,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是合作學習的評估者,以公正客觀及時的評價為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除此之外,教師還應教給學生相應的合作技巧,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能自主地參與到活動之中。也就是說,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的作用發生了相當大的轉變,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知識傳授者。
在教學《整理文件》一課時,筆者作為合作學習項目的設計者、組織者和指導者,首先,通過創設教學情境“圖圖有了自己的磁盤很開心,可隨著文件的增多,找文件也變得越來越麻煩了,爸爸告訴圖圖要學會整理文件,可圖圖不知道該怎么做,需要我們小朋友的幫助”從而引出本次合作學習的主題和目標——幫助圖圖整理文件。其次,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分任務的引領,引導學生進行新建文件夾、移動文件夾和回收站的操作等任務的合作探究,在他們進行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對他們進行指導和交流;對于他們容易出現的問題,如文件夾重命名、選中多個文件等問題進行重點講解。
根據社會互賴理論可以知道:合作學習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合作學習小組是否能夠全心為共同目標而進行學習。而對于大多數學生而言, 在多年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和培養下, 大多已經習慣了以“教師”為中心和被動學習, 他們只是形式上聚集在一起,并不符合社會互賴理論的要求。
例如,在教授完“畫圖”模塊后,首先,組織學生進行“創作圖畫”主題活動,為每組學生分配合作任務:確定主題、構思畫圖、繪制畫圖和作品欣賞,組員們遵守教師擬定的討論大綱進行分工合作、參與討論。促使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掌握合作的技巧, 如怎樣組織學習、怎樣傾聽他人的意見、怎樣質疑不同的觀點,以及合作學習過程中如何提供反饋、如何獲得所需的信息、如何注意別人對自己行為表現的感受等。其次,在討論結束后要對討論結果進行自評與他評。通過評選優秀小組的方式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進而樹立合作學習的班級氛圍。
通過調查不難看到,合作學習過程中經常會存在隨機分組、組內分工不明等各類問題。只有解決這些問題之后,才能發揮合作學習預定的效果。
社會互賴理論指出,合作主要是通過積極互賴、消極互賴和無互賴三種形式,分別產生促進性互動、反向互動和無互動[2]。根據這個理論,采用異質分組的方法可以使合作成員之間產生積極互賴,盡可能地減少甚至避免消極互賴和無互賴,以達成促進性互動。所謂異質分組,即學生在進行合作學習分組的時候,應該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進行靈活分組。
在學習《畫線》一課前,要對學生“畫圖”模塊掌握情況進行測評,通過“保存文件”“畫圓形和方形”“填充顏色”等基礎性知識的競賽,評選出綜合素質最高的4位學生作為小組組長;評選出操作能力或組織領導能力任意一方面較強的4到8位學生作為副組長輔助組長進行小組管理;在合作學習課程開展過程中,要對各合作學習小組進行監督和管理,關注組長、副組長、組員是否堅守各自崗位,發揮各自角色作用。在合作學習課程開展結束后,對合作學習小組進行測試,總結、反思小組各成員能力是否均衡;每位學生是否都能在小組中發揮自身的特色和優勢,找到自我滿足感和自我歸屬感。誠如合作學習選擇理論所述:“只有創造條件滿足學生對歸屬和自尊的需要,他們才會感到學習是有意義的,才會愿意學習,才有可能取得學業成功。”所以,教師更應當在合作學習過程中異質分組、明確組內角色。
根據維果茨基的發展理論可以了解到:兒童圍繞適宜的任務所進行的相互作用,能促進他們對重要概念的掌握。這就是說,只有當教師制定符合學生最近發展區內的教學目標,才能促進他們獲得最佳的發展。
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巧妙布置任務。因為并非所有的教學任務都適合于合作學習,合作學習也并非適用于所有的課堂。這就要求教師在開展合作學習之前分析教學任務,選擇適合于合作學習的教學任務開展合作學習。只有當內容具有一定的綜合性、挑戰性和擴展性時,通過師生、生生的相互配合、相互鼓勵、共享資源的學習活動,才能夠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 并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例如,在《整理文件》一課中,通過圖圖的求助引入主題——整理文件;隨即通過系列問題引出后續內容的學習。情境1:圖圖學會了整理文件很開心,想要幫助媽媽整理文件,想要幫媽媽把不需要的文件刪除,該怎么做?情境2:圖圖刪了媽媽很重要的文件,想要還原回來;爸爸提醒他可以將回收站里的文件還原回來,也可以將沒用的占用計算機內存的文件清除,圖圖再次需要小朋友們的幫忙。情境3:爸爸建議圖圖可以對文字文件夾進行再次整理。“大耳朵圖圖的煩惱”貫穿整堂課的學習,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整體意識,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總而言之,在學習環境數字化、智慧化的今天,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平臺可以為學生合作能力的培養提供豐富的信息環境資源;學生能夠在互惠互助的情景下完成既定目標,彌補知識缺陷,掌握良好思維技巧和方法, 同時可以增強自信心和興趣。除了在掌握知識方面的優勢外,合作學習還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分析、判斷、評價和創造能力, 鍛煉他們的交往技能與合作能力, 增強集體組織觀念。教師要從源頭上做起,真正發揮合作學習在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應有的作用,適應時代潮流、培養出21世紀的創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