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靈輝
(福建省柘榮縣實驗小學,福建柘榮 355300)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音樂課程通過教學及各種生動的音樂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愛好音樂的興趣……提高音樂文化素養。”這對小學音樂教學模式與方法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各種新型教學方法與模式不斷形成,獲得極大關注,參與式教學模式即是其中之一。
參與式教學法遵循小學生的思維、認知和身心發展規律,突出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是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一種教學模式[1]。在實踐過程中,參與式教學模式有很多種,但效果不一。究其原因,是在實施過程中,教師對參與式教學模式沒有深入的了解,照貓畫虎現象比較嚴重。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參與式教學法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意義。
首先,音樂具有強烈的韻律感和節奏感,采用參與式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中,能夠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發現學生跳皮筋、踢毽子等游戲中,也有較多的音樂氣息。而且,學生游戲時會結合音樂,能夠更快更好地完成動作,節奏感很強。鑒于此,音樂教學中采用參與式模式,可以讓學生更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促進學生全面成長。
其次,開展基于師生互動的參與式教學方法,也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在學校教育中,教師與學生是一對共同體,教師專業技能的發展離不開教學實踐。而所有教學模式,都是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創新發展的。如果教學模式一成不變,不僅學生會感到厭倦,甚至教師也會感到厭煩。如此背景下,教師專業技術能力與教學質量又如何能夠得到提升?因此,開展基于師生互動的參與式教學,對于教師發展和音樂教學質量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義。
最后,實踐參與式教學模式,是音樂教學改革的需要。在基礎教育音樂教學改革中,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的改革最為重要,也最為核心。傳統教學法中以教師為主的模式,正在被逐步改變。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則逐步深入人心,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是教育改革進步的體現,而教學改革也需要學生的參與。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參與式教學模式的常用方法較多,在選擇時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情況、音樂基礎等進行確定。但是每種方法都強調師生互動,強調教學過程的趣味性、民主性,希冀在寬松愉悅的氛圍中完成教學任務[2]。具體來說,常見的參與式教學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是展示法。這是小學音樂參與式教學的常用方法之一。顧名思義,即是在音樂教學中讓每個學生都做好準備,課上投入其中。例如,在音樂課上,可以對每個小組進行劃分,以小組內的文藝能手為領隊,表演自己拿手的音樂節目。要求每個學生都主動參與進來,節目既可以是學生自創的,也可以是在課下學習的。教師只需要為學生提供一個寬松的環境,即能夠實現學生的參與和互動。
二是游戲法。小學生對游戲有著天生的參與熱情和興趣,在參與式教學模式中引入游戲法,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例如,音樂教學中為了練習和鞏固已學過的歌曲,可采用“開火車”這個游戲。教師擔任火車司機,負責音樂的演唱起頭,小組同學則是一節一節的車廂,每一節車廂演唱一句,然后將一首歌串聯起來。這既練習了歌曲,又培養了學生的協作精神與集體意識。當然,參與式音樂教學法也要借助音樂課常用的各種樂器,讓學生通過打擊樂器來體驗不同樂器的音色,體驗不同打擊頻率所帶來的節奏。
三是音舞結合法。音樂和舞蹈是不分家的,舞蹈表演總是離不開音樂。舞蹈具有可視性、直觀性,它通過音樂的情緒、速度、旋律等,能更直觀地被人感受。在學習歌曲后,用肢體動作將音樂表現出來,可以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參與度,也是參與式教學開展的重要策略之一。在音舞結合中,教師要積極地對學生的動作進行指導。例如,在欣賞《鐘表店》一課時,學生跟著音樂節奏模仿起各種不同的鐘表動作,有的像不倒翁鐘,有的像小雞啄米鐘等。雖然并不是所有學生都能夠認真完成,動作也談不上完美,但是教師也要對每個同學的動作給予積極的鼓勵,鼓勵他們通過音樂來舞動自己的身體,加深對音樂節奏的感受,感受音樂,培養樂感。
前文主要對參與式音樂教學模式應用的意義和常見方法進行了論述,下面重點針對其實施策略進行討論。
首先,參與式教學的前提是親身體驗。需要在學生親身實踐中完成知識的構建,這就需要教師在音樂教學活動中通過創設積極的情境來激發和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師可以通過音樂故事、小視頻等向學生介紹音樂創作或產生的背景,讓學生理解故事后深入體驗音樂旋律和內容,感受音樂蘊含的喜怒哀樂,最終達到培養學生素養的目的。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借助和發掘教材中的音樂元素和情感教育內容,加深學生的體驗。
其次,參與式音樂教學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參與式教學重在參與和互動,缺少這兩個核心元素,參與式教學就無從談起。而決定參與效果的因素,就是學生參與教學的主觀能動性。由于學生認知能力的影響,他們對所教內容興趣不大,主動性較差,因此提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就要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例如,在欣賞課《二泉映月》中,僅僅通過音樂播放很難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教師將創作背景、旋律發展等講解一遍之后,學生對該樂曲也僅僅是初步地了解,興趣尚未被全面激發。如果能將一把二胡放在學生面前,教師親自演示幾段,讓學生感受二胡的凄涼與滄桑,這節音樂欣賞課可能就會事半功倍。
再次,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傳統教學中,教師處于權威與主導位置,教師教,學生被動接受,師生關系不是那么和諧。而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中,和諧的師生關系成為開展參與式教學模式的重要基礎之一。在師生互動的參與式音樂教學中,學生與教師應該相互尊重、合作、信任。建立和諧師生關系的過程中,教師要起主導作用,傾聽學生心聲,也多從學生心理接受角度進行教學,尊重學生個性間的差異。
最后,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培養學生集體協作能力。音樂課中,教師要始終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環節。基于師生互動的參與式音樂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參與教學任務,師生一起互動,跟隨教師的節奏參與到音樂學習中來。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組織集體合唱之類的活動,在群體音樂教學中促進生生間的互動,提升學生綜合音樂素養。
相對于傳統音樂教學模式,參與式教學具有許多優勢,尤其是在培養學生綜合素養方面,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主要從參與式音樂教育的意義入手,討論師生互動背景下參與式教學的開展策略,希望能夠促進參與式音樂教學的研究,最終達到培養學生音樂素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