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松
(江蘇省海門市第一中學,江蘇海門 226100)
史料指的是在研究或討論歷史問題的時候,所依據的歷史資料。歷史史料分為文獻史料、實物史料和口述史料。可以說史料為學者研究和學生學習歷史提供了重要的根據,也使得歷史知識有據可查,人們更加信服。為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與評判能力,可以將史料運用到高中歷史教學中,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保障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1]。而如何合理、恰當和科學地運用史料,優化高中歷史教學質量,就屬于教師必須認真分析的問題。
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教學資源。教師要善于挖掘和利用,科學預設和引導,讓學生透過歷史教材,學習到更多知識,感悟歷史發展的歷程。可以說教材中的每張圖、每段文字都值得教師認真研讀。教師需要基于教學內容與目標,科學選取教材中重要的史料資源,讓學生深刻研讀與討論,有必要將教材中的史料挖掘出來,引導學生對比分析,發展他們概括、分析、思考與表達的能力。
如蔣介石分別在“九·一八”事變之后進行了講話、“七·七”事變之后發表廬山講話、“八·一三”事變之后進行了民國政府自衛宣言,教師可以將這些課本教材中原有的史料資源進行整合分析,比較不同時期蔣介石對日政策有什么區別和聯系,并分析其態度變化的原因。通過挖掘教材中的史料資源,進行重新整合分析,引導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宏觀的層面看待歷史問題。不僅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還可以發展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辨析歷史的能力,有助于他們形成整體的認識,搭建完善的知識架構,進而發展他們的綜合能力。
教師還需要在挖掘教材資源、優化利用史料的過程中,科學設計問題,巧妙提示和引導,發展學生歷史評判素養。唯有深入挖掘、科學提問與精心運用史料,才能發散學生思維,促進他們的思維在歷史情境中橫向與縱向推進。比如歷史教材中有一則史料“林則徐上述道光帝”的言論:“鴉片流毒于天下,則為害甚巨,法當從嚴,……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基于這則史料,教師可以引導分析,提出幾個問題,發散學生思維:“林則徐是在發生了什么事情后進行了上書?”“他主張什么?”將這些問題提出來,引導學生從背景、原因、主張、結果、產生結果的原因和發展趨勢等角度,進行橫向分析與縱向延伸,有效拓展學生的思維深度與廣度,進而提升他們的辨析能力。
史料的引入和運用,要注重多樣性和趣味性,契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可以運用史料學習法,引入多樣化和趣味性的史料,激活趣味生動的歷史課堂,豐富教學內容,讓歷史課堂變得精彩。教師還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引入圖片和視頻史料,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形象、直觀地理解歷史知識,從而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
教師需要基于教學內容和目標,科學預設,精心準備,補充恰當、具有針對性的課外史料。如《世界近代史》中蘇東劇變產生的原因之一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勢力“和平演變”;且蘇聯解體后,一些西方國家繼續侵入等。書本中只有幾則簡短的文字,為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這部分內容,教師可以精心準備,科學預設,補充課外史料。筆者補充了“美國應該盡其所能,幫助世界恢復正常的經濟狀態……——馬歇爾在哈佛大學的演說(1947年6月)”的史料。通過補充史料,讓學生對這部分歷史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可以更全面地分析問題。
又如對“東漢末年群雄割據”相關知識的學習時,教師可以運用視頻史料《三國演義》,讓學生了解當時的割據背景、三國鼎立的情況;并借助“群雄割據形勢圖”,讓學生在圖片史料的運用下,觀察、分析、討論與交流,感受當時割據的狀態。教師提出問題:“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為什么會出現軍閥混戰、群雄割據的狀態?”“誰的勢力比較大,占據有利的地勢?”基于教師的提問,在地圖、圖片和視頻等多樣化史料的運用下,激活了趣味的歷史課堂,讓歷史學習更有趣。
補充史料的關鍵,在于史料的恰當性和針對性。教師要廣泛閱讀,注重積累,多查閱資料;還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在網絡上多搜集針對性與恰當性的史料。通過補充史料,豐富歷史課堂教學內容,提升教學效率與質量。
在以生為本的課堂理念下,史料的引入和運用,都是為學生主體地位的凸顯服務的。高中歷史教學,可以將史料作為輔助的教學素材,引導學生展開與史料的對話;還可以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觀察分析,依托史料,深入其中分析問題[2]。教師需要以史料為載體,恰當提出問題,創設情境,讓學生融入歷史長河,去探尋歷史發展的走向。
如學習“美國三權分立”的知識時,教師引入如下史料:“造物主賦予每個人一些不可轉讓的權利,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獨立宣言》”“美國制度為防范民主對自由的侵害,制憲會議做出了各種努力……——阿克頓等”。史料引入后,教師提出問題:“美國人特別喜歡專制制度嗎?美國人追求民主嗎?美國人向往自由嗎?“基于提問,學生分組探究,與史料展開對話,創新思考、表達觀點。在合作交流中,學生得出不同的想法。教師總結:因為向往自由,所以要摒棄泛濫的民主。學生在表達過程中,與史料對話,展開了深刻的分析與探索,提升了他們的學習能力。
時間是寶貴的,有限的歷史課堂時間不能讓學生將全部史料都閱讀完成,也沒有必要閱讀雜亂而冗余的史料。并且,史料若過多、過雜,會混亂學生的思維,讓他們不知道如何思考,也不知道如何對比論證和分析,會降低學習質量。由此,史料運用時,要注重適宜性和恰當性,避免過多史料“擾亂”學生的歷史知識學習過程。要基于當堂歷史課,或教學內容、目標,科學選擇長短適中、內容適宜的史料作為課本的補充。
如在進行《當今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的發展》知識的學習時,教師為深化學生對“歐洲走向聯合背景”的理解,引入了如下史料。材料一:歐洲,這個偉大的大陸……為了繼承這個共同遺產的各個部分,應當使歐洲統一起來。(丘吉爾1946年)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戰給歐洲留下的混亂……歐洲聯合是絕對迫切需要的……(《阿登納回憶錄》)將這兩段長度、難易適中的史料運用起來,讓學生基于史料進行分析,了解當時歐洲聯合的背景。學生依托史料互相交流與討論,對歷史知識有了深刻的理解。但是需要注意史料的運用要去粗存精、科學選擇,從而能夠服務高效課堂。
總之,史料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運用要適宜、適度和適當,讓學生透過史料發現更多的歷史知識,培養他們良好的歷史思維與歷史素養;還要鼓勵他們借助史料,以史為鑒,借助歷史提出改進現實生活的方法,凸顯歷史學習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