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元容
莫言原名管漠業,是中國當代著名作家,他在1980年因為鄉土作品而出名,被歸為“尋根文學家”在2012年10月11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首位獲得該獎的中國籍作家。他在1981年開始創作小說,發表了處女作《春夜雨霏霏》,但并沒有很大的反響,直到1985年發表中篇小說《透明的紅蘿卜》才引起文壇的注意。本篇我們一起探析的《紅高粱》是他1986年發表的中篇小說,反響很大,得到了很多人的喜歡。繼《紅高粱》之后,莫言再一次執筆寫下許多膾炙人口的小說,對現今的文化來說都有著深刻的影響。許多讀者認為他是中國當代最好的小說家之一,莫言總喜歡把人寫成妖魔,下筆極其血腥殘忍,中國作家里沒有人比他更擅長寫殺戮和酷刑。因為莫言曾經所讀日本作品有深刻的感想,所以字里行間都透露著日本美學的寫作特點。莫言認為文學是一種悲憤的抵抗,他在現實中無法發泄的憤怒可以用文字表達出來,他比較喜歡寫景,使用通感的寫作手法大幅度渲染了內容,讓人看了觸目驚心。在通感的基礎上,增加了濃厚的感情色彩,用鮮明的顏色來體現他內心的情感。他的作品中很多場面都和武俠小說中的打斗場面頗為相似,相比金庸的武俠小說,他似乎更崇尚暴力,他甚至比古龍還要“殘忍”,講究真刀實槍的作戰。他寫小說并不是想到得到讀者的喜歡和認可,他只是想一些被掩藏的事實能夠被發現,被挖掘,將社會的一些殘忍公之于眾。
莫言的寫作風格多姿多彩,《紅高粱》是最能體現莫言寫作風格的小說之一,他用魔幻的手法、大膽的想象力和不拘一格的寫作特色,寫出了很多獲獎的作品,他的作品不僅有對事物單純美好的寫作,還有對當時人、物和對社會的批判。隨后也成為了世界級作家。
2.1 創作風格。莫言在創作風格上不斷的追求真正的民間風格,他利用很多小細節,極具表現力的體現了人物的心理。根據自己生活環境,表現獨特的生命體驗,他寫作的成功來自于他的經歷,他也是經過一系列的歷程才過獲得最大的成功。
2.2 寫作風格。莫言的寫作風格多以大膽著稱他的寫作特點是:重視感覺的描寫,將傳統文學所強調的主題情節和人物放在一個次要的位置上,再通過聽覺、嗅覺和視覺的描寫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并引人深思。他寫的多是關于家鄉的文章,充滿著“懷鄉”以及“怨鄉”的復雜情感。雖然被稱為“尋根作家”但是他寫文章時大膽的想象力,語言的肆虐都讓人讀完以后久久不能平復心情。他的作品將中國人民生活中有的喜怒哀樂、同情和殘暴、美好和不美好都用自己的筆描繪成了一幅作品。甚至在國際上都有很大的反響,獲得過法蘭西文學獎和藝術騎士勛章。
2.3 語言風格。莫言所寫的小說大部分很接地氣,很多方言的綜合是他語言風格上最大的一個特色。因為從小生活在農村,難免經常用方言交流,小說經常以對話的形式出現,并且多數為大白話,通俗易懂。諺語也是他發揮語言特色的一把利劍,它形象的表達了深刻的事理,有著很強的睡服力,讓人不得不信。大家都比較愛看美麗的詞語,莫言所使用的語言恰恰相反,他多用粗鄙庸俗的詞語,我們經常說的“話糙理不糙”就是這個道理。
莫言小說總體的語言特色是干脆利落、粗俗奔放、敢于表達自己觀點、善于將視覺、聽覺和嗅覺結合來描寫事物。《紅高粱》中就可以體現這一語言特點。
例如比喻、擬人、反諷、通感和夸張還有排比等,這些修辭手法大大豐富了感性的圖景,生動形象的表達出作者的感情。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讓讀者感受到雖然在看書,但更像是正在經歷的故事,抨擊讀者的心靈,讓讀者能夠更進一步的思考,思考現實,思考社會。
象征手法:象征手法主要為了表現當時環境下的現實主義精神,《紅高粱》里面的紅高粱則象征堅韌不屈、嫉惡如仇的英雄主義形象,還象征著偉大民族的血脈、靈魂和精神。將當地人身上的精神品質通過對《紅高粱》的描寫傳達出來。
比喻手法:莫言在《紅高粱》中大量運用比喻的寫作手法,把抽象的感覺具體化,讓讀者也能感受到那種心情,也體現了莫言超高的寫作水平。比如,當羅漢被日本人抓入監獄的過程中,他的內心是十分苦悶和孤獨的,他唯一想做的就是能夠盡早的逃離出去,回到單家,回到充滿活力的人性世界中,排遣內心的寂寞和壓抑的感情。這個時候他在監獄中聽見了其他人發出的一些聲響,莫言先生是這樣描述的,“有人往柵欄邊角上那個鐵皮水桶里撒尿,尿打桶壁如珠落玉盤。”通過比喻諷刺當時人物的性格,生動形象的描寫也是獨具特色,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
排比手法:莫言小說中也運用了大量的排比手法,增強文章的節奏感,加大對感情的渲染力度,讓讀者更能體會到當時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他所用的排比句,句式結構不那么整齊,但卻顯示出了他天馬行空的想象力。通過運用排比手法使他的作品和內容都擁有強大的氣勢,給人一種煥然一新大膽的感覺。
夸張手法:莫言很好的利用夸張的手法來增強語句的表達效果,這種手法的運用也是他在寫作上比較突出的地方,將細小的東西放大,讓世人看清楚它的本來面目,將虛的東西和實物做比較,使讀者明白他的用心。莫言在描寫余占鰲和戴鳳蓮在高粱地中野合的場景中寫到“高粱梢頭,薄氣裊裊,四面八方響著高粱生長的聲音。”我們知道高粱生長的速度是非常慢的,但是在這里莫言卻用夸張的手法說“四面響著高粱生長的聲音”,這種描寫十分生動形象的反映出高粱地的安靜,沒有一絲嘈雜的聲音。也展現了那個年代人們沖破枷鎖,打破傳統習俗,對美好感情的向往和追求之情。
對比的手法:作者在描寫事物表達感情時,經常故意把意義相悖的詞語搭配在一起使用,表面上我們看似乎并不和諧,實則是一種對比的寫作手法,它們相反相成,言簡意賅,巧妙的表達出復雜的思想感情或意味深長的哲理。比如“奶奶坐在憋悶的花轎里,頭暈目眩,蓋頭的紅布遮住了她的雙眼,奶奶渾身流著汗,聽著轎夫們均勻的腳步聲和粗重的喘息聲,腦海里交替出現卵石般的光滑寒冷和辣椒般的粗糙燥熱。”這些都是鮮明的對比的寫法,我“奶奶”出嫁的時候正是天最熱的時候,這些反應讓她想起了之前要嫁的那個麻風病人。她的內心又成了冰冷的卵石,作者采用這樣對反諷實際上是要突出描寫“我奶奶”當時的悲涼心境和無可奈何。
莫言在寫小說時不僅巧妙的運用修辭手法,在一定程度上還經常諷刺和批評,別人不敢說的他敢說,別人不敢寫的,他敢寫。例如:“兩股熱辣辣的淚水從眼窩里凸出來”中的“眼窩”即指眼睛,“凸”形象的表現出了眼淚奪眶而出的狀態。為了讓文章更加深刻有內涵,他的寫作手法靈活多變。根據自己所處社會環境下的寫作令人不禁捧腹,在詼諧幽默的語言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出諷刺,他寫的內容讓讀者看笑了,但他經歷的悲痛心酸又有誰能理解?在那樣的社會中,他童年不幸的經歷又有誰能夠體會到?我不禁深思他的童年到底是怎么樣的,才能讓他寫出這樣的作品來。他利用簡單易懂的語言收獲人心,讓人們愛上他的作品。寫的作品有內涵但又不失幽默,這就是莫言語言非常重要的特征之一。
莫言對于色彩甚是喜歡,尤其是對“紅”和“血”很是癡迷,在《紅高粱》中的表現極為明顯,高粱是紅的,土地是紅的,河水是紅的,祖先們的鮮血也是紅的。紅色具有熱情、力量、神圣、尊貴、權威等含義,但莫言帶給我們的紅卻是一種悲涼的感覺;綠色原本代表著青春、力量、生機、智慧、希望等含義,但在莫言的作品中它卻散發出落后、愚昧、卑賤、死亡等氣息。通過這些我們可以充分感受到莫言小說作品中的色彩以及含義。
莫言的小說作品中有很多人物描寫,人物描寫就是通過心理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語言描寫等,通過這些描寫來刻畫人物的性格,而莫言是個很重視感覺的人,它將這些描寫與聽覺、嗅覺、觸覺相結合,增強了藝術的感染力,將細節的東西具體化,使讀者產生身臨其境的藝術體驗和審美感受。他將小說賦予人才有的感覺,這也是他語言寫作的特點之一。
在《紅高粱》的寫作中,莫言大量運用民謠、諺語還有歇后語為作品增添了許多色彩。莫言小說以一種對話的方式對抗意識形態權威,利用通俗易懂的方言,吸引讀者閱讀興趣,讀起來朗朗上口。
莫言寫小說時所用的語言并不是一些華而不實的辭藻,以平實樸素的方言和口語為多數,彌漫著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他的作品追求真實,喜歡將事物原本的樣子給大家呈現出來。在《紅高粱》中表現尤為明顯,他從老百姓的角度出發,大量利用老百姓的語言,人物形象更加逼真,更能夠感染人。文中這一類的詞語還有很多,如“困覺”、“糟木頭”、“晌午頭”等等。也可能和他從小受到的教育相關,正是因為從小就有干過農活的經歷,才讓他寫出具有濃厚鄉土氣息的文章。莫言對方言詞匯的應用是對山東高密家鄉的深情留戀與懷念。這在我國現代文學上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1)敘述的視角。莫言寫作的敘述視角是多變的,有時候用第一人稱,有時候又用第二人稱、第三人稱,例如,一開頭的“既是”第一人稱視角又是全知視角,通過人稱的不斷轉換寫出人物內心的跌宕起伏,這種人稱轉換的寫作方式讓讀者能夠很快融入作品,能夠從多方面來感受人物的氣息,相比于只用第一人稱的單調,這樣轉換視角的寫作手法,更讓讀者信服。
(2)利用雙重敘述的策略。莫言在寫人物的表達時,將人物本身在小說中的對話,還有作者說的話相結合,體現雙重敘述的寫作方法,大力渲染了文章的色彩,刺激了讀者的胃口。然后又運用插敘的表現技巧,例如,在奶奶快要去世的時候想起了那片高粱地,將讀者又拉回了那時候,仿佛時間可以回到過去,雖然結構上有些亂,但卻銜接自然,不妨礙讀者的閱讀興趣。
(3)敘事時間和故事時間之間的聯系。莫言小時候讀過很多中外名家的作品,他吸取這些作品中好的敘事方法,將他們運用于自己的作品中,莫言寫的《紅高粱》就是打破了傳統的敘事技巧,開創了新的敘述形式,將敘事時間和故事發生的時間更好的結合在一起,使讀者更深入地潛入人物的靈魂,在好端端的情節上故意打亂順序,使情節顛倒、跳轉,讓人有摸不著頭腦的感覺。讓人們在閱讀中去思考生命、自由、幸福的真正含義。
現在許多作家寫的作品不乏華麗的辭藻,但是審丑意識的出現還是在莫言的小說中,莫言認為:這個世界也有黑暗的一面,如果不停地歌頌好的事物,難免會麻痹人類的心,所以他在小說中痛快淋漓的描寫了丑惡,很多詞語的運用讓人感到不適,但卻刺激著人的感官,充分暴露了侵略者的暴行。在這部小說中,利用丑惡的字詞諷刺者侵略者殘暴的行為,從而升華到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莫言的這種對丑惡的描寫并不是以玩賞的態度來刺激讀者的感官,這是具有一定價值的。他對丑惡的揭示,讓人們已經麻痹的心不再麻木,使一種鮮活敏銳的體驗從生命機體中油然而生,讓人們不要只相信這世界的美好,要正視人性和現實中的丑惡陰暗。
莫言在人物塑造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他并沒有將哪個人英雄主義化,而是將每個人都貼切生活,將他們作為民族主義的化身,余占鰲,劉奶奶,劉羅漢,“我”父親等。余占鰲和劉奶奶都是普通的農民的化身,而“我”爺爺則以一個土匪司令的形象出現在小說中,他的性格粗野強悍,但又有著正義感和勇于抗爭的英勇氣概。他雖然是土匪,但他劫富濟貧,除暴安良,勇敢抗爭。“我”奶奶則是巾幗不讓須眉的代表者,她什么都敢做,只要她愿意。她的血液里流淌著野性、正義、仇恨、和情欲。她豪放的性格也是吸引爺爺的一大原因。《紅高粱》中的主人公們都具有頑強的生命力,都體現了民族精神的偉大,讓我們看到了祖祖輩輩不朽的靈魂。
《紅高粱》就是寫余占鰲和“我”奶奶的愛情故事,利用獨特的手法和別具一格的敘事技巧,敘述了以前發生在某一鄉村的一曲生命頌歌。在描寫人物性格時將“我”爺爺和“我”奶奶的性格描寫的十分貼切,他們都是熱愛生命的人。他們擁有旺盛的生命力,“奶奶”不僅年輕美麗,還擁有敢作敢當的性格,對于任何事情都不懼怕,甚至有些放縱與風流。她在16歲就出嫁了,她渴望得到幸福,希望有個人能真心實意的對她好,有個人不管富甲一方還是窮困潦倒都能愛她,但是她貪財的父親把她嫁給了一個麻風病人,她原以為她的愛情會給她的生活添姿添彩,但聽到自己要嫁給單扁郎,瞬間覺得生活失去了希望,但好在“爺爺”的及時出現救走了她,讓她陷入了另一段美好的愛情。他們在一起后不斷面臨著各種困難,在日本人進行侵略時他們彼此依靠,并肩作戰,戰爭是悲壯而熱烈的,“爺爺”帶著我父親扛著土炮在日本人的槍林彈雨中不停地廝殺。“奶奶”最后死在了戰場上,她在臨死之前還在回憶她和“爺爺”的相遇,回憶自己美好的一生,她認為生命是可貴的,她并不是為了國家而死,而是為了自己在這一世的生命沒有白白浪費。他們可以說是生命意識層面上的“英雄”。
莫言的小說有著豐富的主題內涵,他反對傳統的價值觀念,在作品中可以看到他經常批判一些社會黑暗,也有對于社會環境改變而導致的人性缺失和種族退化的感嘆,但是最重要的就是對生命意識的弘揚。通過刻畫《紅高粱》中的人物側面描寫了他們對生命的熱愛。他們敢愛敢恨,敢于直面生死與榮辱。他們是一群反抗意識的代表,莫言將人類生命的豐富多彩用筆寫的酣暢淋漓。祖輩的生活都是充滿生機的,即便他們被壓迫,被束縛,但他們勤勞,勇敢,他們將自己的生命看的很重要,認為生而為人,就是要綻放自己的光芒。
《紅高粱》這篇小說中涉及到戰爭的場面描寫,寫到日軍侵華的惡劣行為,在小說中他們不是刀槍不入,高高在上的英雄人物,他們只是普通的農民百姓,他們本來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安居樂業的生活,但是日本人的侵入讓他們的生活無法再平靜,于是不由自主地卷入了抗戰時代的洪流中,英勇著、戰斗著、獻身著呈現一種原生態的悲壯和豪邁。抗戰的故事在中國不管是小說還是電影都是數不勝數,《紅高粱》中關于戰爭的描寫片段也不在少數,但它與以往的歷史革命戰爭小說的不同之處在于,它很注重人物在本土的情節描寫,它用濃重的筆墨描寫了他們在鄉村的生活,與后來戰爭發生以后形成鮮明對比,他們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解放軍,他們只是余占鰲自行組織的民間武裝。通過描寫余占鰲和奶奶的愛情故事還有對日本侵略行為的反抗,凸顯出一種生機勃勃的民間激情,它不避諱對性和暴力的解釋,以狂野不羈的野性生命力為根本,打破了傳統意識形態下的寫作風格,對民間世界給予一種直接的觀照與自由的表達。在抗日戰爭的這一條線索中,作者對他們的抗戰行為做了祥寫,整個戰斗過程都將一種民間自發的為生存而戰的行為體現的淋漓盡致。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歷史戰爭所具有的政治色彩,對它內心想要生存下來的想法是真實寫照。
《紅高粱》可以說不單單只是講述了戰爭,更多的寄托了作者對和平的渴望,希望世界不再因戰爭而變得慘不忍睹,作者向往日軍還沒侵略的時候,熱愛還沒被踐踏的土地,在那土地上有當初人們的熱情,人們對生命的熱愛,對祖國的忠誠。作品在開頭極力贊美他的家鄉,和之后被日軍侵略后的土地形成鮮明對比,表達出他對家鄉的無限懷念之情。他站在民間的立場上看歷史發展與社會現狀,便暴露出某種生氣流散與自由狀態受到限制的趨向。在《紅高粱》中將這種思想感情寄托于作品,引后人深思。
每個小說都有自己的敘事方式和模式,《紅高粱》中的敘事風格獨特,這是歷史上從未出現的,它代表了當代作家某種鮮明的文化傾向,和傳統的小說模式還是有區別的,這樣的文化意識,反映在小說的內容和形式上,給小說帶來無限的可能,在創作上也算是較大的突破。一個方法的產生,有支持者,就會有反對者,很多人都在模仿莫言的寫作方法,但也有很多詆毀這種方法,認為讀者并不會喜歡這種寫作方式下的作品,大部分人能接受的還是傳統寫作方式下的作品。新時期的到來也帶來了很多的改變,文化的轉型異常明顯。由于文化環境相對比較開放,作家們的參照物也越來越多,他們在審美情感上對作品就有了多種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價值選擇和追求。小說《紅高粱》比較明顯的運用了祖宗情節的原型,利用現代與祖輩的關系,描寫出了一個個敢愛敢恨,熱愛生命的人物形象。《紅高粱》改編的電影也深得人心,電影也同樣側重表現他們生活在土地上的種種情節,詳寫的伏擊戰的片段,借此來表現他們聰明,英勇善戰的性格特點。作者選取的題材并不新鮮,新鮮的是小說的童年視角與作者獨特奇異的感覺。
就《紅高粱》這個小說來說作者運用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這幾個人稱的不斷轉化,描寫了“我”的童年,通過這爺爺奶奶的愛情故事,和歷史傳奇,表達了“我”對他們的崇拜之情與想念之情。這篇小說的敘事結構決定了這篇小說的審美情感有極為傳統的地方。莫言借助祖宗情節把潛在的感情表達出來,在追憶反省中清洗自己的“肉體和靈魂”,表達了作者想重塑民族精神的愿望,他們所追求的是和平浪漫的生活,小說自然地把祖宗與子孫兩者相對比,由子孫對祖宗的崇拜感情來抒寫自己的真情實感。
莫言的《紅高粱》是一部具有獨特的敘事方式和多彩的語言風格的作品,小說中人物的刻畫、語言的描寫、主題的構造都是完美的。作者采用獨特的句式使文章更具有吸引力,通過各種各樣的修辭手法使陌生化手法有效運用,讓主題更加鮮明,語言更有張力,將善惡美丑集于一身,莫言用獨特而又創新的語言藝術給讀者呈現出了一幅全新的畫面,這是一部不朽的作品,它的出現是小說時代的又一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