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靜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后世稱之為“坡仙”、“詩神”、“詞圣”等。自這位偉大的文學巨匠誕生以來,研究史料不計其數:考察他的人生經歷,分析政治生涯,研究思想內涵。其都反應著蘇軾自身所蘊含的巨大人生魅力,蘇軾文學作品里蘊含了十分豐富的人生,他的詩詞,內容多變,風格多樣,展現了他豪邁灑脫的胸懷和淡泊豁達的境界(楊海明,1999)。
不少文獻記載蘇軾少時愛慕莊子,由此奠基了他的生命態度。當然他之所以愛慕莊子也因莊子的思想契合了他的本性和氣質,兩者互為因果(張瑞君,2010)。作為宋代文學的重要代表人之一,蘇軾一生與佛教結緣,佛禪內容在其創作中占較大比重。諸如佛經常用的譬喻之一妙音之喻,蘇軾將佛經引入詩詞,且運用自如簡練,創作出《琴詩》,讀之甚有參禪之喻“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身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即妙音的發出,既需發音器具:琴瑟、琵琶、箜篌等,還需彈奏樂器的手指,二者因緣和合,產生妙音。佛經在詩詞中的植入,改變了詩歌的傳統風貌:摹山描水、言志緣情。
蘇軾自幼接受儒家思想文化,一生充滿了“奮厲有當世志”的精神。雖兩度遭貶,但卻未真正脫離官場。其作品中時常流露出慕隱與耕織的愿望。遭遇貶謫之際,曾用宗教思想來慰藉自己,但同時對仕途也充滿幻想。因兼容各家思想,使得其在仕途生涯中能屈能伸、隨遇而安。
蘇軾剛直不屈的風節,灑脫不羈的氣度、睿智理性的風范及笑對人生的超曠使無數中國文人傾倒。
蘇軾內心通透明朗在幾經人生起落之后,仍保持豁達的態度“也無風雨也無晴”,“此心安處是吾鄉”。然細讀其詩詞,也發現其曾在出塵入世中找不到平衡。隨著去了解他事跡,發現他是一個“有趣”且“天真”的人。在貶謫之際,偏遠之地在雪堂壁上畫竹子,養一只叫烏嘴的狗,尋弈者不遇,就干脆坐下來聽棋,前路如何,他大概已不關心。
蘇軾的曠達通透并非與生俱來,第一次貶于黃州,期間創作的詩詞集中的反應了他的心理路程(梁銀林,2014)。剛貶至黃州時,著《卜算子》“……寂寞沙洲冷”整首詞的基調可用“寒”字代替,該詞表達了蘇軾初貶黃州時彷徨痛苦的心情,寧愿寂寞也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態。仕途失意之際,最初宗教思想慰藉自己尋找精神上的宣泄《臨江仙》“……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自己的命運不能自主,因而煩惱痛苦,歸隱江湖,漂泊于江海之上的念頭升起。其后詞作《念奴嬌》意境變得朗闊。然《定風波》才是蘇軾的典范,真正最高的境界就像湖水一樣清澈而平靜,“……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看透了人生,就安于現在的生活。不再“江海寄余生”,此地便是江海,此刻便是余生。盡管貶至嶺南如此偏遠的地界,仍能樂天地抒發:“日啖荔支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
蘇軾會生活,并非說他把生活經營得多么有聲有色,而是再落寞也不會背棄生活。就是這樣一種人生態度,深深地吸引著眾多文人。
學者普遍認為蘇軾是樂觀主義者,無論身在何處,都會努力尋找樂趣。然也有學者認為其為悲觀主義者的表現,知道人生無望,只在細小處寄托情懷,尋找樂趣(王水照,1989)。樂觀使人活在期待與虛幻之中。當現實與之不符,則會一次次失望。悲觀主義可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人生的終極都是結束,因此不會期盼什么,也就不念過去,不畏將來。通透地活在當下的每一刻,平和的面對生活。但筆者仍不愿將其歸為悲觀之人,林語堂先生“無可救藥的樂天派”很好地形容了蘇軾。不知明日如何,當下及時享樂,在日復一日的繁瑣里仍然有一顆熱誠的心,去品嘗不一樣的滋味。
他的有趣,他的勇敢,因為他淡看人生。“人間有味是清歡”或“一蓑煙雨任平生”都透出生活的藝術。如今,人們過上了一種較為安泰富足的生活,但心下時有疲憊之感,快樂也不那么痛快,只因人們追求的往往是高物質附加值的趣味,卻遺忘了那些唾手可得的樂趣。重讀蘇軾,再次體味他的生活態度,這個態度絕對不是妥協,而是一種坦然自適,不是驚心動魄,卻也不是味同嚼蠟,索然無味。這樣的生活態度,一杯白開水換個杯子,換個姿勢,換個時間,換個地點都能品出不同的味道。